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放风筝,同学们肯定有些手痒痒了。是呀,放风筝是多么有趣的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的“纸鸢”即纸糊的老鹰,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风筝。瞧,古代的孩子们同样对放风筝爱不释手呢。  相似文献   

2.
4月2日 晴 坐在暖暖的窗口,握住阳光向我伸来的手,抬头望,满目娉婷的风筝。走向广场,那里的风筝也飞满了天空。到处是孩子的奔跑和大人的吆喝。有人在放“金鱼”,有人在放“老鹰”,小孩子放的则是“奥特曼”。整个广场就是一幅千姿百态的纸鸢图。围观者发出赞美的笑语:看哪,那些飞翔的风筝!  相似文献   

3.
阳春时节,风和日丽,是放风筝的好季节。眼看五彩斑斓的风筝在碧空翱翔,你可曾知道风筝的来历与科学发明吗?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又名纸鸢(yuān)、纸鹞(yào)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五代时期的李邺(yè),曾在官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到了宋代,出现了“神火乌鸦”,就是利用风筝装上火药,投放到敌营上空,以达到军事上的目的。难怪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相似文献   

4.
马骥 《教学考试》2023,(48):65-67
<正>谈到风筝,人们常会想起清代诗人高鼎那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但是风筝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最初用作什么用途,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那么现代风筝背后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5.
风筝新用     
高峰 《小学生时空》2014,(10):48-48
风筝又名纸鸢(yuān)、纸鹞(yáo),最早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纸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笛,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相似文献   

6.
Feng zheng     
风筝是一种民间玩具及手工艺品。它以细竹片作为框架,用薄纸紧贴在上面,在一根长线的牵引下,乘着风在空中飞翔。然而,早期的风筝并不是如今这个样子,而且也不是用于娱乐的。据说,风筝是由鲁班发明的,他生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鲁班受鹰雀在空中盘旋的启发,以鸟为形,削竹为料,并叫它“竹鹞”,据说能保持“上天三日而不下”。这是最早的风筝。当造纸术发明以后,纸便取代了竹子,造出了一个更轻的风筝,它被叫做“纸鸢”。根据历史记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梁武帝曾经使用风筝把救援信送出城外。今天的风筝,就是从“纸鸢”演变而…  相似文献   

7.
风筝,古有南“鹞”北“鸢”之说,因其形似飞鸟的缘故。两千多年前,《韩非子》中“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的记载,也许就是风筝的起源。后来韩信“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五代时李邺“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大作筝声,俗呼风筝”。自此,风筝成为娱乐工具而深得世人喜爱,也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妙趣横生的素材。我们选取四首“风筝”诗,不妨一起“放飞”吧!  相似文献   

8.
风筝     
“五代李业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询刍录》。但据我所知道,现在的风筝,或纸鸢,有些变化了。现在有许多不会鸣的风筝,不像鸢的纸鸢和不会鸣亦不像鸢而名为风筝或纸鸢的。此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变化,如在宁波的风筝。“风筝”和“纸鸢”这两个名字,在宁波只有读过书的人才懂得这是什么东西,没有读过书的人,只晓得“鹞子”这一个名字。据说这是一个通俗的名字,除了宁波还有许多地方也是这样喊的。其所以  相似文献   

9.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宋朝诗人高鼎的诗句,今天天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我们作文兴趣小组的同学,拿着风筝飞也似地奔向操场,参加风筝比赛。我举着自己亲手做的“熊猫”风筝,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相似文献   

10.
“正月灯,二月鹞(风筝)“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每到农历二月,放风筝便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这也给春日增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题咏风筝的诗赋,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明代著名画家徐渭的一首风筝诗写得十分精彩,其诗云:“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常将儿辈上青天。”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诗句描绘了风筝的美妙音  相似文献   

11.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 ---明·徐渭春天来了,又到了纸鸢满天的季节。风筝是自由的,也是美丽的。几枝竹篾,几张宣纸,从童年就开始在我们每个人梦中出现的风筝,承载着一个个简单而美丽的梦想。记得小时候没有像现在这么多卖风筝的,天上飞翔的风筝大多是人们自己动手做的,样式简单,颜色纯白,可飞得很高很高。  相似文献   

12.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个艳阳天。三五成群的小伙伴像叽叽喳喳的小鸟飞向大操场,书包先放一边,赶忙拿出了各自的“宝贝”——风筝,整理,放线,高举,放飞,一个个风筝缓缓升空,顿时天空变得热闹了,像一幅活动的画。  相似文献   

13.
风筝也叫风琴、纸鸢(yuan)、纸鹞(ya0)、鹞子等等。关于它的诞生还有一个流传颇广的说法。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墨翟(di)做了一只木鸟飞上天空,人们把这个木乌叫做“木鹞”,但它只飞了一天就坏了。这只木鹞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之后墨翟的学生,著名的建筑大师鲁班改用竹子来做风筝,做成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再后来人们用纸代替了竹子,做成纸鸢。这样说来,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了,难怪它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  相似文献   

14.
美丽的风筝     
杨蕾  李朔 《幼儿教育》2002,(1):28-29
活动一中国风筝目的: 1.知道风筝的由来及演变过程,了解风筝的基本构造。 2.感受“国际风筝节”热闹的气氛,了解风筝节的意义。 3.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准备: 1.将活动室布置成“风筝博览厅”,其主要内容有:说明牌、鲁班画像、木鸢、纸鸢模型、各种风筝。  相似文献   

15.
风筝的起源     
《小学语文教学》2007,(7):94-94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据《墨子&#183;鲁问》篇记载,“公输班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又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公输班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  相似文献   

16.
[活动回顾]在语文课上,正在进行古诗《村居》的教学,当读到“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时,孩子们的脸上不约而同地漾起了甜甜的笑容,语调里充满了活泼和调皮!师:“纸鸢”是什么?生:风筝!(孩子几乎同时喊了出来!)师:放过风筝吗?说说自己的体会吧!生:风筝在空中飞,我的心也在飞!生:在春天,没有比放风筝更有趣的事了!生:五颜六色的风筝代表着我们春天的心情!师:春天的心情,原来是五彩缤纷的!让我们带着这彩色的心情,飞翔的心情,读读这句诗!清脆的童声里,教室变得开阔起来,孩子们仿佛走到了绿草如茵的旷野,举着风筝奔跑着,嬉笑着………  相似文献   

17.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来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舞步,带着习习的暖风,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来到我们的校园。这正是敲风筝的好时节。不少小伙伴按捺不住放飞的心情,带来了花花绿绿的风筝.于是,一次放风筝活动便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举行了。  相似文献   

18.
秀秀台     
《红领巾》2024,(4):37-39
<正>《飞舞的风筝》广东省广州市培英中学附属小学四年级赵婉尧(会员编号:15822)点评看到这幅画时,小编情不自禁地念起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婉尧同学是个很棒的小小风筝设计师,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了风筝的轮廓,还细致地画出了风筝上的纹样,并用红、黄、蓝、绿等亮色精心涂绘,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风筝的美,很不错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对唐诗中的“风筝”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梳理,认为唐诗中的风筝不是“檐铃”和“铁马”,更不是以前的“纸鸢”,而是一种与“竖箜篌”相似的弦乐器。  相似文献   

20.
陈少华 《班主任》2005,(11):14-15
又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时节了,看着操场上空那么多斑斓的风筝,耳畔又响起了女儿稚嫩的声音:"妈妈,风筝喜欢什么风?"那天风很大,女儿手中的老鹰风筝一下子就窜得老高老高,可她还来不及欢呼雀跃,就觉得手头一轻,"老鹰"随着一阵疾风"优哉游哉"去了.面对一脸怅然一脸困惑的小家伙,我的内心也怦然一动:我的手中又何尝没有过断线的风筝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