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学科,同时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不仅要重视帮助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同时也要顾及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与体验,通过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文章立足高中语文教学实际,首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进行了浅略分析,接着从新课导入、生活素材、开放课堂、课后练习等分析了生活化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为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同仁提供些许参考,以期能够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则是语文实践。"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是生活化的,一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起作用。"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架起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桥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一、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我们的传统语文课堂过于强调学习功能,忽视了营造温馨乐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同时也是激发教育力量的源泉,要想让学生掌握语言,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就需打破生活与语文的壁垒,让课堂与生活接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遵循生活化轨迹,实现学中乐,乐中学。文章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为核心,深入探究了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学习源自于生活,生活与语文两者密不可分。将生活化教学方法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养成,能够提高学生生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涵义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指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其理论和教育的基础方针,有着其独有的优势作用,应该被运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让高中语文摆脱文绉绉的学术地位,更加体现语文中蕴含的生活化元素,这对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将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出发,浅谈教师如何将语文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看到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内容取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存在。在高中语文中应该实现生活化教学,通过建立生活与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应用中得到发展,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生活的感悟中不断丰富,获得发展,这样,语文教学的意义才能得到真正实现。一、解读生活化教学所谓的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生活化的背景之中,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建立教学内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表现自己的生活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高中语文教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策略,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提供合理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陈素芹 《语文天地》2015,(11):91-92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渗透有助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思维的拓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德育素质,从而更好地践行新课改理念。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育理念。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渗透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阅读范围较小,而且阅读难以与实际应  相似文献   

9.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念中的核心思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大部分知识也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深刻感知语文知识内容,并在引导其将生活与知识进行统一的过程中,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故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和教学策略两大方面入手,简要阐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一、高中语文作业生活化概述1.语文作业生活化的概念。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以学生生活为语文作业的切入口,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力求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40分钟,把高中语文作业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以求让学生通过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获得更多的实践技能,改变以往单一的语文作业设计模式,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语文作业,让学生提高语文  相似文献   

11.
迫于升学压力,我国学科教育走的是系统化与学术化的道路,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宗旨,而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的培训。以语文教学为例,我国的语文教学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封闭且陈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语文这门课程应有的丰富多彩,大多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学的改革,正如王尚文所说:"必须强调语文面向生活,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教学实践,走生活化之路,生活化是语文教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正>20年前,也就是董旭午老师走上高中语文教坛的第五个年头,他自发地开始了"生活化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当时称"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理由只有两个:一是他对"死瞄、死教、死考、死练"、目中无人、摧残身心、高耗低效的应试教育很不满,看不到什么希望;二是他受到了陶行知"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受什么样的教育"的思想的启发,要教学生过上一种真语文学习的生活,进而让他们接受一种真语文教育,将来能够成长为能力强、素养高的"语文人"。如今,20年过去了,全盘应试化、急功近利,"追分不见人"的高中教育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各种不利因素都在挤压、冲击着他的"生活化语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教学应适应当前教育形势,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语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树立"生活即语文"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针对当前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当使学生能够将其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而想要达成这一目的,则语文教师应当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进行授课,从而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强化对语文知识的实践应用。为此,本文将从语文生活化教学法所应遵循的理念入手,并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内容的代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语文作业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展开讨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作为语文教师,应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把课堂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其中感受语文,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技能出发,联系实际情况教科学;把生活经验科学化,科学问题生活化,体现"科学源于生活(自然)、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相似文献   

17.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考试的命题要求源于《课标》。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应试性并不对立,而是有机结合。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在教学中重视应试性教学,使得学生在考试中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反过来也通过理论指导生活,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是生活化和应试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从我们出生那天起就一直陪着我们,并且会伴随我们一生,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更贴近生活,与生活同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学生生活中的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三方面促进语文与生活的相互提升。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和训练语  相似文献   

20.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诸多教学方法涌现而出,其中生活化教学方法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能够将知识的抽象化转变为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此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思考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