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音乐艺术与服装艺术的审美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艺术和服装艺术作为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在审美上却有很多相同之处,文章主要从审美过程来探讨两者的审美共性.  相似文献   

2.
<正> 当今社会上,音乐已进入到每一个从事音乐和不从事音乐的家庭。当然,音乐是神圣的,人们之所以热爱音乐,是因为音乐所表达、所唤起和沟通的是人类生活当中最神圣的人的情感的交流。音乐也是神秘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耳朵和它打交道。因此,我们很难感受出它的实体,但又知道它确实存在。所以我们把音乐比喻为一个婷婷玉立、婀娜多姿的少女,她站在你的面前,伴随着你的左右,但她却蒙上一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服装表演音乐所应具有的品味、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结合和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服装表演音乐的美学观及其审美体验,它对服装表演音乐的研究、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将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服装表演作为艺术美的最佳组合方式,已经越来越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欣赏.如何从观众审美心理出发,研究服装表演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从而发掘欣赏者与被欣赏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对研究流行导向,观众欣赏需求与审美心理,以及今后服装表演制作的趋势导向,都有着相辅相成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审美理念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与蜕变过程。通过对翻译学和建筑学审美之源的对比研究发现,古典美学是翻译学与建筑学的美学之源。两者具有审美的兼容性、互补性和借鉴性。因此可以断定,建筑审美与翻译审美的对比与溯源研究对拓展当今翻译美学理论新视域具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而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又要求:“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经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这些无疑体现了音乐教育对学生个体和学生审美体验个体差异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共性与个性相互依存的艺术生命体。其共性体现在美学特征和多种表现手段上;其个性则由类型化个性尤其是个体化个性等多种因素构成。缺乏个性的音乐必然一般化、公式化,没有感染力;缺乏共性的音乐则易出现“非音乐化”倾向,也难以为听众所接受。因此,音乐家必须努力寻求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周颖怡 《文教资料》2013,(36):16-18
细读徐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诗歌,在审视徐迟诗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层次挖掘徐迟不同时期的诗作在“诗歌的现实品格”、“诗歌的核心元素”、“诗歌的修辞美”、“诗歌的忧伤基调”方面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共性,感受徐迟诗歌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人格、情感倾向和理想志趣.  相似文献   

9.
汉字与中国画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汉字构形与中国绘画具有着共同的审美特点:起源于自然,表现于生活;造型突出特征,追求形式美;注重“神”似,创造旷远意境;表现虚实、黑白、阴阳,折射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理念和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0.
廖珊 《现代企业教育》2010,(14):142-143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时间艺术,是以听觉为前提围绕听觉进行的一系列大脑的抽象思维活动,因此,音乐审美的培养最终就是音乐听觉的培养,它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把音乐作品永远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体验,只有以此为作眼点。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最高目地,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精神美、自然美和音乐美,因此,离开了音乐听觉的培养,就谈不音乐审美,更谈不上正确的、高品位的音乐价值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消费社会中的时尚模特,是在资本和消费逻辑的操纵下用以附丽美丽神话并诱惑消费的审美化载体,往往在消费主义所预置的感性审美主义向度上成为感官刺激、欲望诱惑的符号,因此,有必要在美学与时尚模特文化之间建立一种必要的张力关系,给时尚模特文化以学理意义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通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来展示音乐的美,形成了以音乐欣赏和音乐美学为核心内容的音乐教育观,包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智力结构、伦理结构的建构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探究对象,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化身。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音乐工作者,在学生音乐教育启蒙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意愿。其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相当重要。丰富学生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对音乐技巧的掌握,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列宁提出的人的思想的初级本质是不带理性分析、不带阶级性,没有认知内容而只是人类共同具有的普遍的情感的表露。而不具有确切和具体概念的音乐,它的具体性与不具体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特点的音响,正好是人的初级本质进行审美感受的最好载体。  相似文献   

14.
嵇康的"声无哀乐"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通过对音乐存在的"三要素"和音乐审美中主客体的分析可知:嵇康的观点单纯强调音乐的自然物质属性和音乐的形态层面,忽视了音乐中存在人的主观意识,也忽视了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属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5.
服装款式设计是文化、艺术与工艺的综合体现,它既要研究服装美学,把握艺术规律,也要具备一定的生理学、心理学以及商品材料学知识,包括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时代潮流和社会需要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音乐不容易为人听懂、音乐是否需要被人听懂、听懂音乐的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听懂"的误区.从感情的重要方式需要我们听懂探寻听懂音乐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就业形势、人才竞争的日趋紧张激烈,人才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音乐不仅具有抒发情感、陶冶情操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而音乐审美教育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特定的作用。高职高专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活动,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先秦乐教的提倡,更是实践,他试图通过“乐”来感化人的思想情感,激发人产生一种伦理欲求,从而实现个体道德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审美认同的概念来探究音乐类型、社会运动与种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的美国,其民间音乐在某个时期会破坏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绝对边界,而在另一个时期又强化了这种边界。审美认同是艺术类型与社会群体的文化结盟,借助这种结盟,群体就会感觉到某种艺术类型是代表了"我们的"或者"他们的"艺术、音乐和文学。这样,艺术类型的边界就成了社会的边界。民间音乐颠覆了艺术类型与社会边界的这种常规关系。民间音乐总是一些"他者"的文化,或者是种族的、地区的、阶级的文化,或者是民族的文化。在被叫作民间音乐之前,美国的本土音乐更多地体现了种族的完整性而不是其社会性,它是占支配地位的欧洲音乐和主要受非洲音乐影响的音乐相互混合的产物,但是又很好的表现了这两者。在商业唱片时代之前,黑人和白人音乐家们唱着同样的音乐,相互学习歌唱技巧和歌曲,并且共享一个表演的社会空间。民间音乐的概念是由学术精英创造出来的,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后期,当有组织的左派把它当作一个文化事业时,它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无论是学术精英还是政治活动家都将艺术类型建构成另一种种族化的艺术类型,而商业唱片工业又以"种族唱片"和"山地音乐"将之双重化。在那个特定的种族极端化的时代,美国的共产主义者和他们的同盟者非常有意识的使用民间音乐作为一种加强种族团结的工具。由于麦卡锡主义的压制,直到20世纪60年代,民间音乐作为种族统一的类型而得到复兴,但迅速被白人化了。为什么民间音乐的复兴与白人有关,我的解释是有三个因素:连续商业化的种族遗产;新左派不能像老左派那样有效地通过文化设施来控制音乐;在某个时候,当黑人努力要进入白人中产阶级青年所抵制的体制中时,一种把民间音乐理解为"他者"音乐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20.
著名社会学大师齐美尔的时尚理论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和全面的时尚理论,但在现代社会运用时需要做出两点修正:其一,时尚的起源和传播途径是多元的;其二,时尚变迁的模仿-区分机制不仅仅局限于不同的阶层之间,在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和职业之间也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