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晓  王烁生 《中国科技信息》2006,(13):277-277,282
我国正在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特别是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社会,给我们高校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德育环境,通过比较研究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德育,建立“网络德育”理念构建“高校网络德育环境”,是高校德育理论创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技术的社会形成(SocialShaping of Technology)”理论是一种对技术与社会复杂关系进行具体分析的方法理论。本文主要描述欧洲在这一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着眼于分析与技术发展有关联的个人、群体和机构,剖析它们本身的利益所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技术施加影响的势能和着  相似文献   

3.
导论 当前我们进行的“技术研究”(Technology Studies)和所用的“技术的社会形成”(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approach)方法理论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尤其是和西方现代政治对技术变迁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的关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技术的社会形成”论综合并吸取了在技术研究领域中不同研究学派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网络研究的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网络分析技术的日趋成熟,社会网络相关理论被越采越多地应用于不同领域,与此同时,其自身的理论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对1998~2009年间发表在与社会网络相关性比较大的三个领域: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创新与管理领域的国际核心期刊上的社会网络相关文献进行了元分析,明确了社会网络的研究现状,并与国内研究状况进行了对比,为社会网络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邓智团 《科学学研究》2009,27(8):1238-1245
 通过对区域创新网络创新机制的理论回顾和分析,沿着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价值创新这一创新范式内容的变迁轨迹,将区域创新范式归纳为自选择、技术选择、产业选择和社会选择四种模式,并以此为理论工具对欧洲“知识创新社区”的社会形塑过程进行解读。认为欧洲知识创新社区的建立能否促成其区域创新范式的变革将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来检验,变革强度理念的分歧会较长时间存在,使得新的创新范式在形成过程中难免遭遇障碍。同时,这样的问题也引出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城区建设的关注,并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老龄少子化等社会问题凸显、综合国力不断下行的背景下,日本政府于2016年提出“社会5.0”构想。对日本的“社会5.0”先行经验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借鉴。通过政策研究和对比,对日本“社会5.0”科技创新政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和定义,解析日本科技战略框架,结合相关应用案例分析其亮点和意义,并综合比较新加坡、英国、美国等不同国家数智科技政策的异同。研究发现,日本“社会5.0”政策在智能城市与物联网、医疗与健康护理、无人驾驶汽车与自动驾驶、节能和可持续性等领域取得较好的实践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物理社会融合,以实现更智能、更可持续、更人性化的社会。进一步,通过总结中国数智科技创新的现状与挑战,认为中国目前仍需要应对高端技术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对此,借鉴日本“社会5.0”,提出中国应通过加强国际协同合作和分享、加强关键技术创新进行智能化产业升级,以及加强建设智慧城市、鼓励终身学习、加强相关立法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剖析社会创新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以及二者协同发展的途径。研究表明,社会创新往往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伴随情况或结果,技术创新则为社会创新的实现提供了手段与工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实现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的互动与协同.而社会企业及企业社会创新是推进”社会创新一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关键而重要的时期,许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在这时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姓氏制度也不例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各项政治制度的变革,对姓氏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由原来的姓氏二级制发展为姓氏一级制。  相似文献   

9.
论技术的社会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峰 《科学学研究》2001,19(3):18-23
社会选择是技术发展中的一环 ,技术就是在社会的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社会选择在技术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是决定技术命运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技术得到社会的认同并加以采用和改进的过程 ,并形成对技术的优胜劣汰机制 ;只有通过选择 ,技术才能走向社会。在选择中可以通过技术与社会的双向整合来克服两者之间的不相容  相似文献   

10.
    创新系统“混沌”边缘具有较强的创新潜力,易于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新兴技术形成过程及其与原有技术发展轨迹的关系,深入研究了“液态化”创新网络的形成机理。通过搜集自动驾驶汽车领域专利数据开展了实证分析,运用专利引用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绘制IPC共现网络和专利权人引文网络,通过计算网络各项指标,验证了新兴技术创新网络“液态化”网络的技术特征与知识流动特征。实证结果表明: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的技术构成具有高异质性、技术领域间存在广泛融合性;知识流动网络存在小世界效应,呈现易流动、流向广、效率高,网络边界模糊,核心创新主体众多且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实践本质与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保华 《科学学研究》2006,24(2):299-304
从“技术发明”到“技术创新”的概念漂移,隐含着一种技术创造观的变化。技术创新既是社会文化实践的积累,又是社会文化实践的创新。技术创新的文化发展方向应是人文化、生态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从企业、院校、政府及其相互协同的角度出发,对日本超智能社会进行了梳理分析。研究发现,日本超智能社会通过以政府为主的阶段性政策制定、以院校为主的知识创造与人才培养、以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充分促进产学官三者的协同合作,从而推动了超智能社会的逐步发展与实现。并对中国建设智慧社会的顶层设计提出四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企业集群的动态能力源于创新网络的知识积累与技术创新。社会资本能够促进集群中创新网络的形成,加快创新。科技园区是我国的高技术企业集群,由于社会资本缺乏,大多数园区未形成创新网络而难以产生集体效率,并且过于依赖外国技术。我国政府应通过制度创新创建社会资本、提高科技园区本土企业的技术能力,形成内部学习网络以产生动态能力。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政社分开"原则的确立,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正迎来重要机遇期。通过案例探索社会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内能够发挥的作用,包括促进主体互动、完善资源配置机制以及积累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当前,我国创新体系内社会组织形成了一些促进创新的"散点",还未形成合力。为发挥社会组织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应加强对国家创新体系内社会组织的研究,政府应积极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自身也应增强服务意识,实现"重心下移"。  相似文献   

15.
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和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研究和创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社会的进步,当然也有负面影响。个人、群体和机构等形成的社会,为利益所在,对技术施加影响,形成技术创新。技术和社会是相互影响和形成的。我曾写信给《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编辑部,要发表科学对社会影响的文章,也要发表社会对科学影响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索菲亚.安蒂波里斯是欧洲最具战略地位的科技园区,已发展成为欧洲的“电信谷”。基于“社会技术”分层思想,从产业模式、政策法规和社会气质三个层面研究索菲亚转型发展中的社会技术创新及其作用机制。索菲亚园区转型发展中,形成了以“园区品牌”与“地方性生产网络”建构为代表的产业模式层面社会技术创新;以“中小企业促进政策”与“产业集群发展动议”为代表的政策法规层面社会技术创新;以“分权化”为标志的自由民主社会气质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基于开放系统视角与社会网络理论,从CEO社会关联与外部环境考虑两方面的融合与匹配,构建了企业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对22家企业的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创新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环境与CEO社会关联情况下,企业可通过“环境宽容”“CEO资源攫取”与“CEO资源整合”3种模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创新;(2)在CEO社会关联较弱的情况下,环境宽容性有利于企业进行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创新;(3)在环境规制严格的外部环境下,需要CEO较强的网络能力与政府公共关系有利于获取企业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创新的资源;(4)在环境宽容性较高的外部环境下,需要CEO政府公关较强的网络能力整合环境中的优势资源,促成企业的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   总被引:67,自引:2,他引:67  
本文在分析社会资本理论的由来与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和特征,界定了不同创新组织在知识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链,分析了知识链中的社会资本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社会资本在知识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产学研联盟创新的不断深化,在联盟过程中产生的社会资本对联盟创新行为及绩效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基于最优投机视角及模型,探究了产学研联盟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剖析了不同投资模型下,产学研联盟社会资本的形成路径,根据仿真结果,为产学研联盟主体及政府相关政策制订者,进行社会资本的投资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校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社会资本角度来研究高校技术创新,通过对社会资本相关理论的回顾,分析其对高校科技创新与合作的意义,并指出在社会资本维度下高校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构建合作的科技创新社会资本网络;占据社会网络结构上的战略位置;建立合作网络内的信任机制,形成共享的意识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