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中,上海学者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相继出版,成为文化圈内外瞩目的焦点。独特的游记体使得它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文本存在,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余秋雨超越时空的文化精神追求、超越传统的自由反思意识。使他的文化散文在关照和审视中华民族文明碎片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超越意蕴,不断凸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气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小波,当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远扬。王小波散文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彰显着他对自由、民主、科学的渴望。本文尝试对王小波散文的"异类性"进行解读,通过分析王小波反"权威"、反"崇高"、反愚昧的对抗方式,力图客观公正地评价王小波散文的当代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绝对价值不可估定,无论过去和现在,我们都非把艺术品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考察不可,只要艺术还在我们周围被创造着,并且每天给予我们新的感受,就迫使我们要不断调整眼光。 ——美国著名艺术史家简逊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是语文大纲中强调的重点.在当前的语文学习中,审美情趣和能力却被忽视.本文就试从散文自身的审美特征来浅谈散文审美视野的拓展.  相似文献   

5.
生存是人类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的生存必然包含有现实性和超越性两种维度,即生存是不断对现实生存状态超越的过程.这种超越不仅是经验性超越,即实践活动对自然规律和现有的物质精神成果的超越,更主要的是超验性超越,即对人存在的终极目标的追求和超验性意义的建构,也就是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6.
一会写文章的人都知道,在确定写作的对象之后,常常遇到从哪个角度去表现才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的描写对象,不可能采取“全方位”的表现。这就是艺术视角问题。所谓艺术视角,说得规范些,就是指“创造主体把握外在世界所采取的一种角度,也即艺术家在表现时所凭依的立足点、位置、方向等等.”它既是主体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也体现了创造主体对生活的把握方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自然千姿百态,事物都是由各个不同的侧  相似文献   

7.
艺术想象与审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康德的想象作为中介的理论出发,对于艺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运作特征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了艺术想象的中介性的见解。基于这种见解,作者进一步探讨了艺术想象与审美超越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表达了艺术想象在审美超越中的中介桥梁作用的观点,深入论述这一观点则是作者所极力想做到的。  相似文献   

8.
论审美超越     
自由是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追求并思考的问题,如何在喧嚣的现实物质生活中寻求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超越物欲走向自由是本篇章探讨的重点。本从超越实用功利、超越道德层面、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以及超越自我四个角度,来解决如何达到审美超越的自由境界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审美超越与现实存在的关系,通过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及艺术接受中审美超越的探讨,力图揭示艺术超越的本质。认为,审美超越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以艺术为中介的审美超越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并认为艺术超越必然受制于客观现实,有力地驳斥了艺术纯审美论和超越无限度论。  相似文献   

10.
《文学审美超越论》是一本卓有创见、富有个性的文艺理论专著。其个性与创见主要表现在选用极其边缘化的文本,在全新阐述了文学的基本特性是审美超越性的同时,提出和阐发了一些独具特色、内涵丰富、很有创造性的学术概念。  相似文献   

11.
由现代技术及其应用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和人性的价值危机其根源在于技术理性对自然、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全面统治。技术理性因其所具有的无可抗拒的生产效率和能顺应任何目的的纯中性的工具化意味而蕴含着强烈的统治逻辑。正是这种统治的逻辑使现时代的人丧失了其批判和超越的维度而沦为工具性的存在。因此,技术理性的全面统治必然导致人的自由的全面丧失。人性危机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的危机。只有借助"审美思维"超越技术理性的对象化思维,人类才能彻底摆脱工具性的存在方式,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本性。  相似文献   

12.
主体价值的实现受制于客观规律,但主体的能动选择和创造性活动,日益确证着客观世界的合目的性与属人的性质。尤其在社会领域,主体价值的目标及效应,并不囿于历史的决定性或必然性。相反,主体能够不断突破或超越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摆脱行动的盲目性,善于和敢于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把握自己的方向,选择自由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诗文审美文化即乐感文化,是审美理想主义滋生形成的土壤和基础。这种审美理想主义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特别是“乡村散文”创作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其影响之所以至今余绪不断,也与“另一部分作家”对“另一种文章”的迷恋和寻找有关。欲振兴“乡村散文”写作,必得要糅人“杂感文”的“否定性”因子,如此,“乡村散文”创作才有生机和潜力。  相似文献   

14.
审美理想主义与乡村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诗文审美文化即乐感文化,是审美理想主义滋生形成的土壤和基础。这种审美理想主义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特别是“乡村散文”创作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其影响之所以至今余绪不断,也与“另一部分作家”对“另一种文章”的迷恋和寻找有关。欲振兴“乡村散文”创作,必得要糅入“杂感文”的“否定性”因子,如此,“乡村散文”创作才有生机和潜力。  相似文献   

15.
散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独霸一方,而山水游记散文在这方沃土上更是独领风骚,“香远益清”。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渐发现,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总是和中华民族积久的山水审美心理相契合,其教学中的思维定势在山水审美心理走向趋同的心态熏染下已逐步形成,下文试分述之。 一、教学心理与作者审美心理的契合 1.缘景生情,情景交融。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正道出了此种审美心理的奧妙。缘景  相似文献   

16.
散文作为一种实在的文学现象久远的、广延地、顽强地存在着、发展着。中国散文的历史,源远流长、几度辉煌。先秦诸子,或纵横不惮,或委婉曲折,文质彬彬,情理皆胜;唐宋八家,柳泉欧渊,韩海苏潮,造诣非凡,神采兼具;明清小品,闲情逸兴,孤高自赏,独抒性情,卓异不群;现代散文,畅抒胸臆,即兴会心,色彩纷呈,蔚为大观。当代散文,经过了一度的徘徊与探索,到了九十年代,日趋繁荣,产销两旺,再度辉煌。面对这一散文汛期,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7.
孙绍振的散文理论一如他独特的文艺美学、幽默理论,富于原创性、独特性.是独树一帜的.他从一贯坚守的文学性出发,依据其"文学形象三雏结构理论",倾力于散文审美形式的建构.通过散文与诗、小说的比较,在大量经典性、代表性文本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梳理散文审美规范,对当下散文现象给予科学的命名与分类,拓展了散文研究的领域与视野,并对许多散文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做出精当分析.凡此种种,对于促进散文创作与研究,规范散文的"失范"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罗马法是世界法律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精美的概念构建、完善的制度设计、舒畅的规范表述,两千年来打动着各国的法律学者。从罗马法法律文本的背后读出其魅力所在,揭示这种人文奇迹产生的语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散文审美鉴赏,不象研究小说和戏剧那样。因为小说,戏剧所取得的美学成就,往往集中于塑造人物的性格、形象。散文主要不是以人物的造型和情节冲突来赢得读者的,而是侧重于直接抒发内心感情和思想体验的,它靠的是独到的艺术美、感情美、思想美和意境美来吸引和感染读者,它的审美鉴赏的主要尺度,应放在对这些方面的审美把握上。这就需要鉴赏者不仅要洞察作品表现的艺术世界,而且更要透视作者的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散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对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形成美的情操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