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1997,(4)
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文/候三省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写好人物通讯这一体裁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而要写好人物通讯,采访是第一关键。如何“挖回”你所需要的材料一是迂回式采访。在确定了采访线索与采访对象之后,采访者一般急于想“挖到”第一手资料,因此,大都跟被采访...  相似文献   

2.
“采访唯贪,写作唯廉,语言唯美”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后体悟出并指导我实践至今的新闻采写“三项基本原则”。采访唯贪,就是下去采访要围绕主题最大限度地搜集、挖掘材料,坚持“抓进篮子就是菜”。对于抓采访材料我是“宁可菜中带草,不能漏一根菜”;对于可抓可不抓的,只要采访条件允许,一律先“抓进篮子再说”。这方面我是多有教训。刚当记者时下乡采访往往觉得材料差不多了,等回来铺纸写作又感觉材料不够,发现该采的未采,访挖的未挖,不得已再打电话或再跑一趟。一次去围场县采访一个广播电视局局长艰苦创业的事,他谈到隆冬…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科技》2008,(7):13-13
网络经济的发展开创了一种传统经济学不能解释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当前互联网已经和多种商业相结合,细分市场的出现意味着这个市场走向成熟。互联网拒绝“大而全”,没有哪家网站敢于声称自己是赢家通吃,而是在各自最擅长的专业领域里“淘沙挖金”。究竟“挖金”的情况如何?我们又能通过什么方式挖到更多的“金子”呢?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新闻的时效性重视不够,报纸上刊登的稿件,新闻少,旧闻多,时间概念模糊;记者关心的也大多是计划单子上的题目,习惯于“挎着篮子挖菜”,带着题目采访,不善于随时发现新的报道线索,也缺乏争时间、抢速度的紧张采访和写作锻炼。1979年,报社编委会在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  相似文献   

5.
“采访唯贪,写作唯廉,语言唯美”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体悟出的并指导我实践至今的新闻采写“三项基本原则”。 采访唯贪,就是下去采访要围绕主题最大限度地搜集、挖掘材料,坚持“抓进篮子就是菜”。对于抓采访材料我是“宁可菜中带草,不能漏一根菜”;对于可抓可不抓的,只要采访条件允许,一律先“抓进篮子再说”。这个原则曾使我受益匪浅。刚当记者时下  相似文献   

6.
采集与丢弃     
我们经常把记者的采访活动叫“搜集材料”,其实不尽然。记者在采访中,既要搜集材料,又要丢弃材料,正象挖煤一样,为了挖到高质量的煤炭,必须抛去地层表面大量的泥沙和石块。丢弃,是对原来已经搜集到的某些材料的否定,又是为搜集新的、更典型、更能说明问题的材料的开拓。只有“丢”得  相似文献   

7.
报载:某县干部下乡了解农民修建沼气池的情况。问一个农民道:“沼气池大约要挖多深?”农民答:“六尺即可。”县干部回城以后,在一次有关修建沼气池的会议上问一技术员:“你看到的沼气池农民是挖多深?”技术员答:“两米。”他马上显得很不高兴地批评说:“你这是怎么搞的嘛,农民说沼气池要挖六尺深,你却说是两米,两米有多长,够深吗?”结果,引起哄堂大笑。县委书记  相似文献   

8.
消息要有厚重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写好消息,站位要高,要善于从政治高度认识事物、看待问题,心怀“国之大者”做文章;采访要深,多走多看多思,才能更好地挖到“鲜菜”、捕到“活鱼”乃至独家素材;成文要精,要紧扣主题主线,从繁杂信息中萃取最精华内容;传播要广,需强化互联网思维,主动借助新媒体手段、渠道、平台扩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工作不外乎“采”、“写”两个万面。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知识。 先说“采访”。这首先是一种与人的交往,而且还不纯粹是一种平等的交往。你是有求于人的,要向人家要东西,要人家给你谈,这首先要建立信任。采访一开始,对方也在研究你,看值得不值得对你谈。这是一次有趣的交谈呢?  相似文献   

10.
记者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当。成为浙江日报的一员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每一期经济周刊都要出一个主题专版,一开始我沉浸在“能写大文章”的喜悦之中,却忽略了“要写出好文章”的艰难。后来才知道,6000字容量版面的背后是不停地奔波和采访、不停地酝酿和修改。四处出击之后,我发现初入新闻圈后感到最难的大概就是想挖到别人没有的信息、获取别人未亮出的观点。因为每一次采访,我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行家,在他  相似文献   

11.
采访的起点     
当我们要完成某一采访任务时,应该从哪儿起步呢?从立下并且实现“我要写出和你不一样的稿子”这么一个决心起步。我们读一些老记者采写的报道,常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它和同一时期已经见报的东西不一样,比我们年轻记者写的东西要高一筹,这是什么原因呢?从新闻单位老同志和青年人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我感到原因之一为:前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不一样”,后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一个样”。  相似文献   

12.
人们一般把新闻媒体带有指令性的正面报道,称作“规定动作”。纳入“规定动作”的,一般都是主题重大、具有导向意义的新闻典型。但是,这类新闻同时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主题指定,很难做出新意;第二,众多媒体统一采访,很难挖到新颖材料;第三,重复报道,有的采访对象已经成了报道明星  相似文献   

13.
采访名人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名人有着自身的特点:大多没有充裕的时间接受采访;接触记者多,对采访者的要求较高等。所有这些,都要求记者睿智并在采访中掌握技巧,“七分采,三分写”,采写名人稿件采访过程尤为重要,只有采访成功才能从他们身上挖到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新闻文摘     
深度报道的几种形式 一、观察性深度报道。 二、解释性深度报道。 三、平面组合式深度报道。 四、主题纵深式深度报道。这叫“全息报道”、“宏观透视性报道”。 五、回顾性、复回式的深度报道。通过“回头看”来探明现在,显示将来。 六、进行式连续性的深度报道。 七、述评式深度报道。有思辩色彩的深度。 八、探险式深度报道。 九、专题探讨性深度报道。 跟踪报道要掌握好三点 《新闻出版报》刊载“采写跟踪报道的ABC”,认为跟踪报道是对一个人物或事件作连续性、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可以把人物或事件的全貌,比较完整和系统地层现给读者。文章认为跟踪报道是一种可以大显身手的报道,关键要掌握好三点,首先要持之以恒,抓住不放,第二要注意挖深创新,在采访中要把属于新闻的变化写出来;第三要认真选择题材,决不可“捡到筐里就是菜”,随便抓住一条线索就跟踪报道,要看它有没有跟踪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我到北京市海淀区采访,在一户菜农家里吃饭。餐桌上,摆着几样菜,都是当时市场上缺少的。我问:“你这鲜菜从哪儿来?”他说:“自种的——我是专种‘冷门’菜。”他进一步说:“别人都种大白菜时,我种的是细菜;当众人都种细菜时,我还适当种些粗菜。这样,拿到市场上就成了热菜,卖  相似文献   

16.
面对酒宴     
干新闻,当记者,走南闯北,四海为家,走到哪儿吃到哪儿。饭要吃,酒要喝,这也没什么,只要不白吃白喝。可就怕面对酒宴,好酒好菜,满满一桌,记者一人,陪客一群,叫记者实在为难,吃也为难,不吃也为难。这是记者常遇见的场面。凡是这种场面,不用过问,一般是可以白吃不掏钱的。如果你想拂袖而去,来个“罢宴”,那么,请你考虑考虑后果,还想不想在此地继续采访。要知  相似文献   

17.
记者要写出优秀新闻作品.很大程度取决于题材。有些好题材需要记者慧眼识宝.抓住机遇去“挖”、去“抢”。我在采访实践中.就碰到这样两件事。  相似文献   

18.
钱卫星  许斐 《新闻实践》2011,(10):24-25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诸暨日报关于“病坚强”柴水萍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并受到浙报集团领导、诸暨市委书记的好评和批示肯定。在这次采访中,我们身入、心入,全方位深下去,全方位多角度采访,与报道对象心贴心,挖到了新闻“富矿”,做了一个成功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记者是离灾难或突发事件距离较近的人。一段时间以来,记者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保护问题一直颇受关注。那种为了完成任务不顾他人感受去撕裂伤口,为追求“催人泪下”效果,一再挖掘当事人的痛楚,诸如不注意问话方式,重复采访,甚至新闻“炒作”等行为受到业内外的反感以至唾弃。那么悲情新闻要不要挖,怎样挖,度在哪里?怎样对待采访对象的心理创伤、隐私权?记者的同情心、人文关怀怎样体现?职业道德的底线在哪里?本刊特约请资深新闻工作者和有关专家谈谈他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到少数民族地区采访要注意些什么?作为一个苗家的后代,又在驻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部队搞新闻报道近十年,我是有些体会的。按我的方法,相信您到少数民族山寨采访能“姐乃”(苗语:成功),品尝到别有风味的民族佳肴。记住他们忌讳的事。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比如苗家忌说“苗”字,回族忌说“回”字,到佤族家吃饭不许用筷子,等等。淳朴的少数民族信奉的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如果你违犯了他们的风俗,那就别想采访了。所以,当你到少数民族村寨采访前,一定要到图书馆或自己的书柜里查阅一下有关资料,也可向内行人请教。只有尊重了他的民族习俗,才能得到他们的热情接待。1986年秋的一天,我和一位报道员到苗族山寨采访。我们先到村长王大伯家,人还没有进门,全家人都出门来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