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青 《寻根》2005,(2):84-88
镶嵌铜牌饰是一和主要流行于夏代的青铜器,以镶嵌绿松石为最大特征,是集铸造和镶嵌于一身的神秘艺术品。李学勤先生曾这样评价镶嵌铜牌饰:它是史前兽面纹到商周饕餮纹的中介和传承,这种传承“不仅是沿用了一种艺术传统,而且是传承了信仰和神话”(李学勤:《论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铜饰》,  相似文献   

2.
高西省 《寻根》2006,(2):81-84
铜爵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可以说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的核心器(西周以后礼器组合的核心为铜鼎)。这一时期铜爵的这种特殊功能,来自于夏人已将铜爵作为特殊身份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沈长云  何艳杰 《寻根》2008,(2):115-119
“南宫”是商周之时一个古老的姓氏。《尚书·君爽》等文献中即记载“南宫括”之名,“南宫氏”在金文如《大盂鼎》、《南宫乎钟》等彝器铭文中也屡见不鲜,最近出土的《戟觑》中又出现了“南宫”这一氏名。  相似文献   

4.
环境研究表明,成都平原有着大象适宜生存的环境;考古资料表明,成都平原在距今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象牙器,大象制品广泛出现于成都平原是商周时期,西周晚期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地关系矛盾紧张使得大象逐渐南移,春秋以后的考古遗存中难觅其踪影,象牙或象牙器的广泛使用是古蜀文明祭祀文化传统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寻根》2020,(4)
正罍是我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大型盛酒器,问世于商代晚期,勃兴于春秋中期。皿方罍全称"皿天全方罍",全身漆黑发亮,是迄今所见商周青铜罍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器物,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器盖高28.9厘米,口宽21.6厘米,重51.5千克。皿方罍因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已尊彝"八字铭文而得名;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已尊彝"六字铭文。皿方罍盖中央有屋顶形盖钮,盖、器子母  相似文献   

6.
来新夏 《寻根》2007,(6):126-127
家谱为表谱之一种,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之家族世系与族人事迹之编纂体裁。肇端于远古,甲骨、金文已见其雏形;商周以还,官私撰述,为数不少。太史公撰《史记》即参考春秋之前大量谱牒,故其《自序》云:“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靠,盖取之谱牒旧闻”,惜多已亡佚难求。  相似文献   

7.
汪超 《华夏文化》2011,(1):18-20
史官在中国古代,主要从事记录历史、编写史书工作。商周时期,史官的作用以及地位均十分突出。西周王朝的史官建制,由于可靠的文献记载不多且很零散,虽《周礼》一书有较详尽记载,但其终为后人所作,并不全是西周历史真实的反映,故需求之于西同锕器铭文资料,这是我们研究西周史官建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源远流长的中国篆刻,可溯及商周时期,浩瀚的数千年中,经秦汉以篆书和隶书为主要形式的黄金阶段。至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已臻完美,尤以清代朱文印为其又一高峰。  相似文献   

9.
2004年9月16日、17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博物院、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三星堆-金沙遗址商周音乐文化研讨会"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召开.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3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围绕文化部课题<三星堆出土铜铃、铜眼泡、石璧的声学和音乐性能研究>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以及三星堆-金沙遗址部分出土文物可能具有的音乐意义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越窑的鼎盛     
越窑是中国青瓷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个窑系,从东汉晚期真正瓷器出现至南宋时期停烧,其烧造历史近一千年。商周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河南、河北、山西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和浙江等地区都出现了原始瓷。但到东汉晚期,浙江上虞地区的原始瓷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瓷器。这就是越窑早期的青瓷。三国两晋是越窑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越窑产品与此前相比,烧制技术已经  相似文献   

11.
叶舒宪 《寻根》2008,(4):4-12
考察华夏文明之渊源根脉,20世纪前期最有影响力的学说是“夷夏东西”说。倡导此说的傅斯年先生认为,历史凭借地理而生,夏商周三代历史背后,存在着一东一西两种文化对立斗争和融合的线索。傅先生搜罗文献史料,描绘出以空桑(指曲阜一带)为中心的“东平原区”和以洛邑为中心的“西高地系”,阐发二者的互动对于中华早期历史展开的重要意义。傅先生的论说振聋发聩,给20世纪的古史研究带来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中朝两国山水相连,文化关系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商周时代,便有箕子“走之朝鲜”的传说。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商朝末年的太师。纣王无道,箕子进谏规劝,反被纣王所囚。周武王灭商后,释放了箕子,箕子“走之朝鲜”,周武王因封箕子为朝鲜侯。箕子在朝鲜“教民以礼义田蚕”,  相似文献   

13.
大渡河中游先秦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渡河中游地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根据已有的发现可将本地的先秦考古学化遗存初步分为四期六段,其社会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要生业形式,辅以捕捞业、狩猎业和采集业。当地的小型石器化传统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延续不断。“麻家山类型”商周化遗存是十二桥化的一种地方类型,主要分布于大渡河中游地区,对资源的争夺和对交通要道的控制是十二桥化向西南发展的内在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14.
史姓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红利  孙周勇 《寻根》2002,(2):56-60
史姓可谓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商周时期的甲骨“史”字上部象形为捕捉鸟兽的长柄网子,下部为一只手的形状。可见,“史”的本意是指那些管理狩猎或记录猎获物的人。后来,“史”逐渐演变为专指记录国家大事、管理宫中典籍的人。职官制度确立之时,“史”的涵义进一步狭隘化为“史官”之意。中国历代都有史官之职,史姓正是中国姓氏制度形成时期“以官为氏”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在历史上特别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15.
金沙江流域的新石器化类型多元复杂,各自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相似地理生态环境和南来北往族群间的化交流与融合,致使各化类型的化面貌呈现出一定相似性生,它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商周时期)的化类型。  相似文献   

16.
方汉文 《寻根》2002,(6):4-7
吴化是中国传统化的主体构成之一,它是长江流域化的典型代表,是良渚等多种古代化类型的延续,与黄河流域的商周明共同构成了中国化主体。  相似文献   

17.
赞比亚有两种著名的工艺品,一是铜版画,一是硬木雕。外国游客,几乎都要购买,既便宜,又有特色,是很好的纪念品。赞比亚矿物资源丰富,其中又以铜闻名于世,素有“铜都”之称。铜矿蕴藏量8亿多吨,约占世界总藏量的15%。在东北有一条著名的“铜带”,以基特韦市为中心,自  相似文献   

18.
50年前,金沙江流域考古研究基本上是一块处女地。现在,这里已成为新的考古学热点。本对金沙江流域早期考古现状,分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时期考古等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7月18日,《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殷墟遗址、盘龙城遗址、宁乡铜器群、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出土的商代精品文物135件,参展的10件盘龙城遗址出土文物,是由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从馆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珍贵文物,既有常见的炊煮器陶鬲,又有成套的青铜礼器铜觚、斝、爵,还有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的铜觚形器、铜兽面纹牌形  相似文献   

20.
<正>名称:蟠龙盖饕餮纹铜罍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50厘米,口径17.4厘米收藏处:四川省博物馆罍的用途同壶相近,都是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罍的器型始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其数量并不多,基本形式仅有圆体和方体两类,前者多而后者较少。此器盘口,束颈,圆肩,下腹内敛,高圈足外撇。盖为覆盆式,钮作蟠龙形,雷纹饰盖边一周,肩部双兽耳衔环二,又饰卷身夔龙纹二。两饕餮纹装饰于腹部,圈足上则有雷纹和夔纹。通体以细雷纹为地。整个装饰精致华美,又具有遒劲豪放的气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