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视"无痛人流"广告中存在着现代消费社会"女性范例"的符号化过程。具体地说,广告通过女性对男权意识形态的臣服(情色身体)——女性对技术意识形态的接受(技术化的身体)——女性对消费意识形态的接受(消费化的身体)的符号化机制来构建"女性范例"及"代入感身份"。并且,广告中还存在着技术意识形态和消费意识形态的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2.
徐健 《新闻世界》2011,(7):172-173
女性形象在广告中一直存在一种两极分化的定式,"贤妻良母"的传统形象和"超前消费"的花瓶形象,抹杀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自主性。本文运用符号学的策略分析方法,以台湾PayEasy女性购物网站广告为例,在批判的基础上,通过从女性传统性别角色的定位、女性形象的商业化倾向、"女性美"等几个方面对广告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重新思考广告中女性形象,反映当下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身体作为知觉与行动的根本来源,其重要性在媒介技术的飞速更迭中解构并重塑,摆脱旧的媒介中介地位,女性媒介形象的塑造也随着媒介虚拟性提高成为重要话题。本文在身体美学视域下,分析媒介诱导性广告数量增长,兜售外貌;塑造统一审美模式与风格、传递固定的身体标准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女性媒介形象塑造产生影响,并分析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形体神话,认为消费社会环境下媒体应承担责任,培育更强的身体审美能量与身体审美意识,塑造健康的女性媒介形象,打破女性附属品地位的恶性循环,解放被束缚的女性思想与命运。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5,(5)
女性杂志作为女性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中介物,其广告女性模特形象既反映社会文化对女性身体模式的认识,又反过来通过塑造理想的女性身体图像作用于女性的身体模式塑造过程。本文通过对三种12期252个中国时尚女性杂志广告模特的身体图像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西方女性模特与东亚女性模特的身体姿态的对比统计,发现虽然二者在身体模式的具体形式不同,但是女性在总体上倾向于身体性展示,女性的形象仍然是一个潜在的性对象。白人女性在美丽类型上更容易被看作性感类型,身体的总体展示和性感部分展示也多于东亚女性,这些不同来自于二者所处的文化系统对身体的模式认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刘云 《新闻传播》2013,(6):175-176
现代消费文化使女性身体的物化倾向愈发明显,而这一趋势在作为大众文化心理诉求重要承载者的广告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阐释。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现代广告中女性身体审美观物化倾向的几种表达路径,指出它反映的是女性在社会中作为被定义对象的"客体性别"存在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马静 《新闻世界》2009,(11):124-125
本文分析了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电视广告中的女性身体现象,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女性主义的解读,认为在男权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的当下,广告中大量“女色消费”的存在不仅是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的体现,更是女性对自己身体自恋与自我规训的悖论即对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的无意识依顺。  相似文献   

7.
时下,很多广告主和广告商因为不避忌讳,有悖世俗人情,甚至伤害国人情感,而被舆论推到了伦理道德的风口浪尖上。而文化与社会批评学家更是将"广而告之"喻为"广而诱之"、"皇帝的新衣",认为"广告在我们文明的门面上打上了‘烙印’"。①作为现代传播技术环境中的广告,其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出现了一系列利害冲突。从伦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广告道德问题,它显示了广告活动所呈现的道德危机和伦理困境。在这里,笔者把它归纳为七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李丽  雷鸣 《新闻爱好者》2011,(15):64-65
现代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应用非常广泛,女权主义者认为广告中的女性要么被塑造成"被看"的对象,作为愉悦男性的客体,性感而色情;要么被塑造成做家务、带孩子的依赖男性的贤妻良母,存在性别歧视。但是,古今中外不同的伦理观为我们提供了这些女性形象合理存在的理由,广告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也引发了道德伦理的冲突。本文通过对广告中女性形象不同的伦理解读来审视现代女性的人性价值、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广告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推销方式,特别是人体广告。广告中普遍运用的“身体符号”具有形体性、代表对象性和意义传达性。在符号化趋势下,身体已经成为特定群体的符号标志和消费品。身体作为一种意象,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商品广告之中。本文在论述人体作为一种媒介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谈到了女性形象问题和公共道德问题,以及人体广告在积极的推销作用背后所隐藏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迟强 《东南传播》2010,(7):131-133
本论文将广告视觉文化纳入消费社会这一语境下进行研究,从不同视角对广告视觉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隐患给予关注和思考。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广告视觉文化成为商品拜物教的布道者;从符号学视角来看,广告视觉符号在日益丰盈繁杂的同时,日益显现出自身的价值危机;从社会学视角来看,透过广告文本对"文化平等"与"文化民主"的制造表象,社会文化的深层次隐忧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1.
女性的社会诱惑已成为时代文化的镜像,而在广告传播中备受青睐。作为大众流行文化最直接呈现的广告,则对女性身上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提炼和阐释,赋予其直观的欲望色彩,使之成为具像化的体验对象,诱惑消费者的心理,促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虽然当下的女性形象广告呈现了女性美丽、温情的品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着女性角色的社会定位。时代和社会要求广告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应突破传统成见,体现出女性角色的丰富、现代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2.
消费社会的来临,使女性符号成为广告中经久不衰的主题。随着与欧美流行文化的碰撞,"跨属狂欢"逐渐成为我国广告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卖点,同时在媒体自由度、娱乐化程度日益增加的趋势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通过符号学的角度来阐释"跨属"后的广告女性形象,分析这种文化得以传播所依凭的符号要素及其原因,企图揭示在符号暴力的驱动下,这种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使文化趋于同质化后产生的被动宣传和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告,是窥探特定时期女性社会形象的窗口,对女性的社会认同的形成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申报》作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其广告塑造了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形象,成为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审美与角色标准。本文以《申报》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其意指的深层内涵来探究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及世俗观念中对女性的认同与理解。  相似文献   

14.
张可 《青年记者》2009,(20):77-77
当前一些广告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需求而走向庸俗化,太多的广告以“美女”作为促销手段,片面强调了女性的观赏价值,广告对女性形象的表述、女性角色的定位、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定都存在着明显的误区。本文试图对当今广告在性别角色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做简要梳理,并思考如何在广告中提倡先进的性别意识,加强女性主体意识,塑造健康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广告是现代社会里最大的感官侵略者,是最强的信息植入者"。作为广告的发布载体,新闻媒体受到广告的巨大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一、广告与新闻的"共生"和"斗争"媒体业内有句话:"版面(时段)就像海绵里的水,总是能挤出来。"广告和新闻在媒体上交替出现,共存共生,同时也在争夺版面(时段)。可以说二者是此消彼长,又不能完全挤垮对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社会性别、传播学、广告学为理论基础,从商业广告的表现入手,对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对广告中女性出现的比率、场合、广告代言的商品品类、女性身体暴露尺度等几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媒介中女性刻板印象,并在此基础上从传者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最后本文以一项小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媒体潜移默化下形成的男权社会业已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甚至成为男权统治的护旗手。  相似文献   

17.
数字媒介时代农村女性“可见性”的生产是她们与数字平台之间动态协商和资源争夺的结果。一方面,数字平台赋予农村女性组织和管理自我可见性的权利,农村女性博主以身体作为“入场”的可支配资源,以自身的视觉逻辑积极开展身体叙事,在交往和抗争中展现与自然互构的粗粝身体;另一方面,数字平台仍以或隐或显的方式操纵着她们的身体呈现,并通过强调“自我赋权”叙事,将普遍的个体困境与系统性的结构问题相分离。由此,为平台所监视的身体成为自我规训的产物、消费社会中的身体沦为可获利的商品、性别文化中的身体难逃主流的性别秩序、城乡二元结构下的身体仍需接受城市群体的想象与裁剪。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这种消费社会中,广告已经成为消费社会中最活跃、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大众文化形态。在广告中,大量的女性形象不仅作为黄金符号被使用着,同时也以一种社会承认形态,或借助社会承认影响着女性消费者的身份认同与角色认同。另一方面,女性消费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主力军,甚至主导着消费潮流。因此,研究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形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权力主体的眼光所过滤,未能反映出多样化的真实的社会现象,存在着对女性固定成见、性别歧视等刻板成见,并跟随权力主体的要求而创造着新的女性形象,笔者将其概括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并结合以往的相关材料、案例,予以分析和讨论,旨在呼吁改善广告中那些失实的女性形象。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利于两性平衡发展的广告环境。  相似文献   

20.
纵观广告历史,女性形象深得广告的青睐。近年来,男性形象也充斥于广告画面。“身体”成了广告屡试不爽的道具。批评家通过对广告中“身体”传播的解析,发现“身体”被消费社会逐渐神话,这一神话的主题是“美丽”和“色情”。这里所说的“美丽”或“色情”是一种功用性概念,在“色情化”的过程中,身体不再是“肉体”,也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功用性物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