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康 《现代语文》2004,(6):15-15
韩非穴约前280—前233雪,中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于王侯世家,是韩国的公子。和秦国的大臣李斯一起就学于儒学大师荀况。韩非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期间曾经多次向韩王上书,写下《难言》、《和氏》等文章,但是韩王并没有召见他。韩非的报国之心受到冷遇,悲愤中写下《孤愤》、《五蠹》等名篇。这些文章流传到秦国,为秦王赢政发现,大为惊叹,于是发兵攻打韩国,以获求韩非。韩非来到秦国,后来因得罪秦王宠臣姚贾,后者与李斯勾结陷害韩非,把韩非逮捕入狱,并在狱中将其毒杀。韩非的思想主要包含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简介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秦王嬴政所见韩非文章究竟是司马迁《史记》所记《孤愤》和《五蠹》,还是刘勰《文心雕龙》所说《储说》系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嬴政对《韩非子》产生强烈共鸣的原因,即秦国政坛浓郁的法家氛围、嬴政在性格上与法家人物的契合、嬴政继承君位后所面临的紧迫局面,揭示了嬴政接受法家思想的原因及法家思想对嬴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扁鹊见蔡桓公》是《韩非子·喻志》篇中的一段文字。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公元前二三三年),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曾和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卿。韩非曾上书韩王,建议变法图强,不被采纳。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著书十余万言。文章传到秦国,秦王政(始皇)叹赏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游,死不恨矣!”后来韩非出使秦国,未受重用,被谗害下狱,服毒而死。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摈弃儒家德化、礼教那一套而以刑法治国,这对封建集权统治是有利的,但对广大人民是严酷的。  相似文献   

4.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5.
《韩非子》中有《解老》、《喻老》各一篇。笔者认为:这两篇文章不出于一人之手;两篇文章不是韩非的作品;两篇文章的作者可能是西汉时期的黄老学者。  相似文献   

6.
《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的一则寓言。这则寓言记叙了战国名医扁鹊规劝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固执已见不听劝告,终于不治身亡的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其现实意义及蕴含的哲理警示着后人。关于本课的主题思想《教师参考用书》有这样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二题     
韩非的死因是韩非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但却没引起关注。韩非《说难》应该是其身受图固之后的心迹记录。因此,韩非的死固,乃其语言触犯了秦王或秦王身边的宠臣。这是其性格悲剧的结果。就思想发展的必然性来说,韩非既然喜刑名法术之学,既然是法家理论系统的集大成者,道自然是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因此作《解老》、《喻老》当然就是一种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二题     
韩非的死因是韩非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但却没引起关注。韩非《说难》应该是其身受图固之后的心迹记录。因此,韩非的死固,乃其语言触犯了秦王或秦王身边的宠臣。这是其性格悲剧的结果。就思想发展的必然性来说,韩非既然喜刑名法术之学,既然是法家理论系统的集大成者,道自然是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因此作《解老》、《喻老》当然就是一种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书”、“尚书”、“书经”这三个称谓反映了不同的时代对于《尚书》不同的理解以及人们对其不同的认可程度。《尚书》的性质是“上古政史资料的汇编”,《尚书》的成书最后是由秦王朝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探讨《汉书·艺文志》为何没有著录《楚辞》入手。梳理了《楚辞》一书的结集过程,探讨了《别录》与《楚辞》二书完成时间的先后。认为刘向写《别录》在先。结集《楚辞》在后。所以《别录》中没有收录《楚辞》。班固因袭《七略》既成体例。故不录入。  相似文献   

11.
暑期在家,闲来无事。随手拿起一本苏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刚好翻到韩非所著的寓言《郑人买履》:  相似文献   

12.
《谏逐客书》历来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这篇文章能够使盛怒之下的秦王收回成命,并且采纳处于是非漩涡中人李斯的建议,足见文章说理的技巧和精彩。李斯之所以能说服秦王,理足固然重要,以情动人也是文章打动盛怒之下的秦王的重要原因,可谓情理兼备,相得益彰。此外,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人才观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强烈的实践价值,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3.
韩非(前280?-233)是战国末期的一位最伟大的思想家,是法家思 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韩非子》共有五十五篇,《说难》是他后期的作品。①《说难 》一文,是先秦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一篇奇文。它的奇,表现在它的形式和内容上。  相似文献   

14.
枚乘的《七发》主要内容是假托楚太子与吴客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论述人生的道理。古代文学研究者对于文章作为赋的艺术性探讨时有新见,而历来对《七发》的主旨究竟为何也不断有研究和阐发。文章认为,《七发》所涉及的是人的存在感对人的生命的支持度问题。  相似文献   

15.
笙曲《秦王破阵乐》是张之良先生根据古曲译谱改编而成,是现代笙曲中古曲题材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该曲运用了全面的演奏技巧,再现了唐代大曲的恢弘气势。本文从《秦王破阵乐》的历史、音乐特色、张之良先生同时期作品的比较、该曲曲式结构的浅析等方面来分析这首笙曲佳作。  相似文献   

16.
一韩非(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出身韩国贵族,喜刑(形)名法术之学,口吃,不善说话,而善著书,著有《孤愤》《说难》等十余万言。韩非著作传至秦以后,颇得始皇欣赏,始皇读“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之叹赏不已。后韩非入秦事始皇,被李斯妒忌,终被杀害。《韩非子》一书,大抵多出于韩非自著。  相似文献   

17.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前二三三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他屡次建议韩王实行政治改革,但没有被采纳。后来,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其中的《五蠹》、《孤愤》等篇后,赞叹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相似文献   

18.
陈丽芬 《现代语文》2009,(12):16-16
《唐雎不辱使命》生动地描绘了一场外交战场上的口舌争锋:小国使者唐雎,凭浩然正气威慑秦王,留下一段历史佳话。但我们敬佩的同时冷静思考,却发现这样的结局于外交法则、制度规定、人物形象、历史潮流诸方面而言均有不合,从而对之产生质疑。推而广之,以宣扬“三寸不烂胜过雄兵百万”为主的《战国策》也势必语言生性有余,情节真实性不足。  相似文献   

19.
高晶 《教育教学论坛》2013,(30):277-278
《庄子》和《韩非子》二书中的寓言同具幽默情趣,但《庄子》寓言的讽刺性极强,甚至达到辛辣的地步。而《韩非子》的幽默多表现为滑稽,在滑稽中见讽刺。  相似文献   

20.
和学生学完《报任安书》后,我的感慨很多。在中国漫长的统治阶级社会里,"发愤著书"应该说是一条许多际遇坎坷的作家所无法逃避的残酷的规律。先秦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