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无“代”时代。曾经的第六代导演王全安、李玉、娄烨在2012年相继推出电影《白鹿原》、《二次曝光》和《浮城谜事》,三部作品在主题、人物、结构、风格等方面均呈现出迥异的审美追求,彰显出导演独特的艺术个性,昭示着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复仇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化主题。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复仇主题算是一个常见的内容,而在这些复仇主题的作品中,尤以女性的复仇最为壮烈与惨凄。《谢小娥传》就是一片典型的女性复仇故事,复仇故事完整,女主人公女扮男装,复仇方式独特,体现反传统的复仇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复仇者的属类、身份、年龄层次和复仇动机、目的、原因以及复仇方式和手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水浒传》、《聊斋志异》在复仇描写方面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衰微,玄学盛行,社会风气大为开放,受其影响,这一时期的女性呈现出和以往不同的特色。《搜神记》中女性大胆追求真爱,自由穿戴服饰,勇于抗争。《世说新语》中女性追求美,崇尚夫妻平等,风雅又睿智。二者的区别在于虚构与写实,但是却都彰显了魏晋时代女性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5.
复仇是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白鲸>的一个最为显著和重要的主题.从复仇这一主题出发,探究亚哈船长向白鲸莫比·迪克的复仇和以白鲸为代表的鲸类向亚哈为代表的人类发起的反复仇的不同原因,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7.
《嘉莉妹妹》是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天真美貌的乡村少女嘉莉来到大城市寻找机遇,为了追求物质幸福两度私奔,经历种种波折,最终成为纽约剧院当红女演员的故事,通过嘉莉看似成功的生存道路,揭示出美国城市对单纯青年的腐蚀。对这部小说的评述大都着眼于嘉莉自身的成长以及她背后的男性,但是小说中的其他女性角色其实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烘托作用,与女主角嘉莉一起构成了时代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封神演义》女性角色的分析中揭示男尊女卑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不仅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社会地位,而且丧失了完整的自我意识,她们的情感被忽视,她们的心灵被扭曲,这些都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统治和压迫的结果。男权社会下,主流价值评判所称道的贞洁刚烈中包裹着吃人的谎言,而女人是祸水的侮蔑更是对男人过失的粉饰。  相似文献   

9.
关晓敏 《考试周刊》2014,(28):19-20
《呼啸山庄》是一部诗化的小说,小说中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另一条是希思克利夫疯狂的复仇行为。希思克利夫的复仇行为使他被公认为一个心理扭曲的魔鬼,他的复仇行为源于他压抑的心理。本文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压抑论剖析希思克利夫的复仇心理,进而了解他那些疯狂的报复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动机。  相似文献   

10.
《霍小玉传》和《谭意哥记》是唐、宋传奇中的代表性作品,主人公霍小玉和谭意哥也是传奇小说中青楼女子的典型代表。由于题材相近,霍小玉和谭意哥有诸多相似之处,如:虽沦落风尘却久存从良之志;对妓女的现实地位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忠于爱情等。由于作品创作年代不同,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两人在性格和结局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如:霍小玉温柔多情而不乏执着刚烈,谭意哥则温柔痴情且守节重礼;霍小玉死后化为厉鬼报复李益的负心;谭意哥则苦志守节并最终得以夫妻团圆。  相似文献   

11.
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中黄畹秋因爱生恨的非理性复仇,来自传统女性偏执报复的劣根性叙写,复仇模式较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复仇叙述套路。其复仇母题深受西方文学影响,女性复仇动因属"早期创伤型"变态复仇,类似"美狄亚"报情仇,复仇效应为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反应"复仇。这一因爱生恨的狠毒女性类型,也影响到金庸小说,并因此形成了一个"黄畹秋"式形象群落。  相似文献   

12.
男性作家总是依据自己的文学想象和价值取向来塑造自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因此,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几乎都带有一定的男权色彩。当代作家马玉琛在《金石记》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有着浓郁的男权意识,这一方面使得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对理想女性形象的探寻有了一定的困惑。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复仇现象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风习。李白的《东海有勇妇》一诗就记载了发生于当时的一起妻子为夫复仇的事件。通过对该诗写作时间、所记事实发生时间以及事发地点等方面的推测,发现诗中所记的事件既可以与史籍所载的同类复仇事件相印证,而更见出其真实性,又能够反映出隋唐时期民间尚武风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汉代复仇之风盛行,最为直接而重要的原因在于主张“大复仇”的春秋学占据了国家政治思想和社会意识的主导地位。《春秋》大复仇学说的最终形成主要得力于公羊学的鼓吹。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形形色色的复仇故事,将自己深刻而独特的大复仇意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越绝书》、《吴越春秋》及《燕丹子》三书也是著名的大复仇作品。  相似文献   

15.
影片Dressmaker改编自澳大利亚女作家Rosalie Ham同名畅销小说。女主人公缇丽年幼之时被冤枉杀人遣送出镇,学成裁缝回到故乡探求当年真相,在经历三次救赎失败后,看透了小镇人的恶,虚伪和善变,走向复仇之路。影片并不是单纯的复仇片,影片导演和原著作者均为女性,更深刻地从女性角度来刻画男权人物以及男权阴影下的各个女性人物。  相似文献   

16.
在《人生》这部小说中,路遥以男权为中心进行创作,女性角色在设置不过是为塑造男主人公服务。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同为中日传统复仇悲剧的经典作品,可两部戏剧中复仇执行者的动机却相差悬殊。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拟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中日传统伦理观念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8.
复仇是鲁迅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但“复仇”并非《复仇(其二)》中的先行观念,而是在对前文本进行改写后,创造性生成的结果。在原型故事中“爱与牺牲”的主题同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相悖反的背后,隐藏着鲁迅对具有摩罗精神的拜伦式文学资源与文学传统的批判继承;鲁迅通过形式上的诗化与内容上的主体性投射,达到了对前文本的浪漫新编;文本中复仇主题的生成有着内在逻辑,是一个由外部世界向内部自我进行回收的动态过程。无论了解鲁迅的个人创作风格,还是剖析时代的转换,《复仇(其二)》都提供了重要的考察角度与路径。  相似文献   

19.
鲁迅研究中,研究者多注意到并积极宣扬了鲁迅先生的牺牲精神,但却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回避其强烈的复仇精神。其实,复仇与牺牲是鲁迅先生两个重要的精神侧面,这在其重要作品《野草》中鲜明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三位主要女性角色进行分析,探析父权制下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以及女性追求幸福独立的艰难路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