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允 《记者摇篮》2008,(3):34-35
一、何为新闻伦理新闻不是"有闻必录"。那么,"录"与"不录"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录"才能尽量准确地体现新闻价值?在新闻学意义上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背后,相关法律法规的他律,成为约束新闻活动的有形规范;新闻职业道德的自律,则成为规范新闻活动的无形约束。新闻伦理的提出,将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与建设,放到了世人审视的砧板上。所谓新闻伦理,是新闻事业整  相似文献   

2.
郭海洋 《新闻知识》2012,(10):84-85,116
作为地方新闻主力的地方台要顺应受众为主导的新闻传播趋势,时政新闻应采用平民化视角,增强新闻的亲和力,以故事化的叙述,增强说服力,取向人本化,增强新闻的公信力,用多形式的报道方式,增强新闻的鲜活力;民生新闻更应该拓展新闻题材,强调"大民生",开掘"小故事",整合新媒体,加强观众互动,并以杂志化、故事化、方言播报等方式创新传播形式;专题新闻则应回归聚焦热点、深度透析的本位。  相似文献   

3.
媒介的形态决定并不断重塑新闻呈现的样态。媒介融合、网络,以及多媒体终端在人们生活中的协同使用,促成了"参与式新闻"需求下的新闻呈现样态变化。本文从"参与式新闻"的核心理念及其所带来新闻样态的变化入手,结合发达国家新闻业的相应变革,分析了新闻的未来走势;进而对"参与式新闻"环境下的新型人才资质需求,以及培养模式变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蒋晓丽  张骋 《新闻界》2012,(18):3-6,25
新媒体技术给新闻带来了一种新的尺度,解构了新闻的本体。以传统认识论"本质主义"的立场,这种解构必然造成新闻的终结,因为新闻的本体是新闻的生命;以后现代解释学"反本质主义"的立场,这种解构不会造成新闻的终结,仅仅会造成新闻的转向,因为在后现代语境中不存在新闻的本体。而后现代解释学的立场更符合新媒体语境,因此当今的新闻不是在走向终结,而是正在发生一次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5.
姚娟 《新闻知识》2013,(2):23-24
"后民生新闻时代"、"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三个概念,是与电视民生新闻相关的三个关键词。"后民生新闻时代"似乎在宣告电视民生新闻的终结,"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则指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无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前景如何,其民本取向的精神内核不能丢失。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新的媒介环境为参照,重新界定了作为价值客体的新闻范围,并说明了讨论"新闻的价值"的新根据与新理由;论文立足"新闻的价值"研究主题与研究方向,从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关系、价值分类等角度,分析阐释了关于"新闻的价值"研究在当前应该进行的方法论调整与转换。  相似文献   

7.
本文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没有历史发现者对具有新闻价值的历史事实的"发现",历史活用为新闻就很难实现;在"历史"活用为新闻的过程中,历史发现者的"发现"是创设新闻由头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历史发现式新闻"比"历史新闻"的提法更能够体现出历史之与新闻的合法关系,因而更容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8.
新闻属性理论发展变化的核心在于"对新闻本质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闻理论研究取向"问题.在丰富的新闻理论中,新闻属性理论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当前信息社会下,我国的现代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应该以新闻属性理论为原点展开.具体而言,即是实现对新闻本质理解从"工具"-"商品"-"服务"的转化,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新闻理论研究取向从"传者本位"-"新闻本位"-"受众本位"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纯新闻"已然成为新闻研究的热词。在探讨"纯新闻"及其派生的理论亚代码时,发现"纯新闻"是一种具有独特作用的理论假定,其利于观察新闻的本质正在于它的非纯粹性。人与现实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一种话语关系,新闻话语成为反映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的重要话语形式,因此它并非孤立产生,而是由整个社会赋予;新闻叙述实际上是消息提供者、新闻工作者、读者、新闻传统共同努力的社会活动,它们合力定义了什么是新闻,一起构建了社会图景;新闻话语本质上是社会活动的一种模式,辩证地反映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程栋 《当代传播》2011,(1):66-68
某些学者指出,"公共新闻"是民生新闻走出被人诟病窘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面.这不仅没有可靠的社会语境的支持,也缺乏新闻范畴体系的逻辑学依据.民生新闻是依报道对象所划分的与"吏治新闻"相对的一种新闻类型,与"公共新闻"、"公民新闻"(参与式新闻)逻辑划分标准不同,都应作为成员,共同完成新闻范畴的增量革命.三者也不是新闻史线...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与否成为判断新闻报道是否侵权的重要依据。司法界对新闻真实的考察,集中于事实的"有没有"和"准不准"。新闻界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认识存在种种误解。实际上,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首先应是新闻理论范畴中的问题,其次才涉及法律范畴上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传播理论界,关于"硬新闻"和"软新闻"内涵的区别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媒介也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进而让新闻理论的论述开始慢慢清晰起来,新闻理论的类型之间的区分也更加明了,对于"硬新闻"和"软新闻"之间的界定也开始变得明确起来。所谓的"硬新闻"就是指实效性比较强的新闻事件,而"软新闻"则是代表着对于实效性要求并不是非常高的非事件性的新闻,也就是说,当前关于"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内涵界定主要是从实效性和新闻属性两个方面来区分和界定的。对于新闻实践而言,弄清"硬新闻"和"软新闻"之间的区别和各自的内涵,对于新闻报道和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一些常规性报道,事实表述也能做到清楚准确;但遇到突发性新闻,采编人员的心态容易失衡,当前某些记者采写新闻失实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如何真正做到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呢?一、注重新闻事实的客观性许多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时都始终牢记五个字:"实、新、要、快、短",同时把"真实"不折不扣地放在首位。其实这里说的"真实",就是指新闻的客观性。如果不能保证事实是客观的、真实的,那么采写出来的新闻就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民众新闻与专业新闻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对既有观念整理总结的基础上,从观念论角度提出,"极化"与"融合"可能是民众新闻与专业新闻关系的基本走向。也就是说,或者职业新闻与民众新闻始终保持适当的距离甚或分离、分立,民众的保持本色,专业的更专业;或者两者产生互动融合。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专业主义激情”——新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新闻界充斥着"有偿新闻""虚假新闻"时,"不公平"的竞争平台,"不对等"的价值收入使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步伐沉重了起来;当职业责任与伦理道德发生冲突时,公众的舆论压力与内心的矛盾冲突更使新闻从业者徘徊不前;当新闻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相互冲突时,思想认知的误区常常使新闻从业者陷于两难境地.这所有的一切,都会造成新闻从业人员的"无激情"工作状态--这是很可怕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传统客观性新闻、公共新闻和建设性新闻等新闻理念的变迁为线索,考察了不同新闻理念所支持的媒体功能的变化轨迹,发现媒体功能发生了两次重要转型:一是从客观性新闻所支持的"监察功能"到公共新闻所支持的"民主促进功能"的转型;二是从"民主促进功能"到建设性新闻所支持的社会"建设功能"的转型。文章分析了这两次转型存在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建设性新闻强调赋权和弥合社会分裂的媒体功能更加适应当下的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17.
"走转改"成为当前中国传媒领域的热门话题。"走转改"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常态;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和新要求。本文从"走转改"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关系入手,重点阐述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的新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互促互构"关系。这为当今新闻战线以及其他领域开展"走转改"活动提供借鉴或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思想文化在交流交锋中出现了新特点。广播电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的传声筒,承担着"上传舆情,下达党声"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广播电台在激烈的新闻媒体竞争中,充分运用自身优势,积极的承担起"上传舆情,下达党声"的重任。尤其是新闻采编人员要运用良好的新闻采编技巧,提高新闻采编质量,推动广播电台的良好发展。本文就对广播电台的内涵及发展、广播电台在新闻采编中存在的问题及新形势下广播电台加强新闻采编的技巧做了重要阐述。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业态出现了"数据化"转变的发端,数据新闻的出产赋予了新闻报道新的活力和魅力,尤其在新闻价值的挖掘、呈现上,数据新闻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在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五个维度中数据新闻都实现了增值效应;但大数据在新闻内容生产层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数据唯大"容易导致新闻误导,大数据的"全样本""允许降低精准度"理念与新闻报道的"个性化""精确性"相违背,且固化程序式的新闻报道不利于新闻业的发展。本文就数据新闻在新闻价值层级中的表现展开辩证论述。  相似文献   

20.
试论地方电视时政新闻视角的"三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蕴泉 《新闻知识》2007,(10):63-64
在新闻传播史上,时政新闻因其显著的政治性、鲜明的导向性、权威性以及丰富的信息性而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备受各媒体重视。近年来,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继续火爆,"民生新闻"、"公共新闻"等在各省市台风起云涌,各台都在抢占收视率和市场份额,这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