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媒科技》2007,(2):29-30
业务连续性是数据中心整合的关键,因为任何企业都无法承受应用停运。由于应用中断会严重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因此,很多企业都部署了备用数据中心,以便在主数据中心出现故障时及时接管主数据中心支持的各种业务。随着数据中心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和新规范的出台,这个要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尽管企业希望用户能够不间断地访问所有数据中心应用,但业务连续性的经济性要求企业根据业务重要性排列应用的优先顺序。因此,数据中心需要部署多种业务连续性系统,从简单的磁带备份和远程复制,到同步映射及镜像分布式数据中心。  相似文献   

2.
数据中心网络基础架构能够为本地数据中心内的服务器和存储等网络组件,以及外部用户或其它数据中心提供智能连接服务。由于网络是利用具有高度永续性的可扩展平台搭建的,因而能够将各种智能服务直接集成到网络内。这种网络包括:能够满足独特连接要求的专用平台,例如高度可扩展的、服务丰富的服务器群交换;高带宽、超低延迟服务器矩阵交换;高度可扩展的多协议智能存储交换;以及高带宽、长距离的数据中心互联。多协议支持能够保证满足所有特殊应用要求。例如,某高性能计算集群可能需要Infiniband连接,数据密集型网络应用可能需要万兆以太网连接,混合SAN可能需要光纤通道、光纤连接(FICON)和iSCSI连接,同步映射应用则可能需要在数据中心之间建立密集波分多路复用(DWDM)连接。  相似文献   

3.
在服务器区域的规划中,有两种典型的设计模式:(1)集中式(Scale-Up)模式(2)分布式(Scale-Out)模式。几十年以来,集中式计算与分布式计算之间的体系结构比赛一直在继续。不但没有明显的“胜利者”,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在两种模式之间的竞争状态将一直持续下去——集中式计算将继续服务于需要大量处理能力的单一软件架构的应用,而分布式计算将继续服务于那些软件架构能够分解并分布于多个服务器的应用。对于是在一个scale-up系统上整合还是在scale-out服务器上分布,商业价值是其决定性的因素。过去,由于系统的可扩展性、较低的系统可用性、拙劣的多应用程序交互,缺少分区以及缺少工作负载的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使得在Unix和Windows环境中scale-out成为必要的需求。随着技术的提高,由于具有较好的TCO、灵活性以及服务水平,这些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4.
新近位于北京亦庄一座总建筑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的宏伟建筑正在悄然落成。据本刊记者从建筑工地了解到,该建筑并非京城的又一家大规模购物商城,却是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投巨资建设的专业数据中心,这也是京城的第一家大规模专业数据中心。据该数据中心的设计人员介绍,该数据中心集机房、业务处理中心、会议商务中心、监控中心、服务中心等众多功能于一身,可以从容应对各种灾害。抱着浓厚的兴趣,本刊记者特别走访了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常务理事、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天睛。  相似文献   

5.
虽然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已经过去5年,但其留纶世界的震撼却从未减弱。数以百计的企业在大楼的倒塌之后,从此销声秘迹,但是也有寥寥几家金融类公园却奇迹般的生存了下来。专家分析,导致这些企业灭亡的真实原因是企业数据遭到了彻底的毁灭。灾难发生后,企业数据无法恢复,多年苦心经营成了竹篮打水,而那些劫后佘生的金融类公司高在防患于未然,在异地建有股份数据中心。  相似文献   

6.
数据中心的各种物理设施之上,我们需要建立增强的智能化服务来建立与上层软件及应用的有效连接,支持企业发展的服务导向的基础架构(SOA)。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2006,(11):72-73
  相似文献   

8.
“两地三中心”的容灾模式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面临重大的变革。云计算作为新一代的资源共享利用模式,将改变“两地三中心”这种一主两备的容灾运营模式,把不同物理场所的IT基础资源形成统一资源池,按照网络资源共享运作模式将资源能够切换到所需要的应用上,并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的共享资源,实现多个数据中心的负载分担。  相似文献   

9.
《信息系统工程》2001,(5):34-34
国内某大银行数据中心(以下简称数据中心),每天需要从8个VSE/ESA系统和8个OS/390系统上的数百个3390-3型磁盘卷上备份大量VSAM文件(业务数据)和备份磁盘卷的整卷数据。现在,每个VSE/ESA生产系统每天的数据备份量达200盘3490E磁带,其中有60盘左右为对磁盘卷的备份。  相似文献   

10.
虚拟存储技术架构存储天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9.11以后网络存储这个词用得比任何时候都多,而存储厂商的快速兴起起也让人瞠目结舌。其实存储在网络时代一直就非常重要,只要人们以前很少经历过这样惨痛的教训,所以也就没有加以重视。今年六月份隆重举行的国际存储技术大会和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博科存储技术论坛吸引了众多IT人的眼球。众多存储厂商们纷纷祭起了各自的独门武功,从自动存储、容灾、跨平台存储到虚拟存储等技术纷纷亮相。这些都分明让人们感受到存储技术发展的车轮正隆隆驶过,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11.
完善科学数据共享和管理体系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调研并梳理当前我国科学数据中心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科学数据中心内部运行机制,从组织管理、资源支撑、数据规范、数据安全、数据共享、产权标示、交流合作7个方面提炼出我国科学数据中心运行的基本框架,为今后我国布局科学数据中心、推动其持续运行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述了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数据共享的重要性,以及数据备份在高校信息管理中的作用,提出用IP技术来解决校园数据资源的存储。  相似文献   

13.
《信息系统工程》2006,(11):69-69
每位IT经理的最终目标都包括了两个方面:优化服务水平,同时减少成本。随着企业数据中心复杂性的增加.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变得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4.
科学数据是人类科学活动成果的积累,对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学数据共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简称西部数据中心)面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计划"及广大科研工作者展开科学数据服务,并已取得显著的服务成效.数据中心采取的多层次的共享政策及主动、专业、专职的服务小组是数据共享服务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数据发布方、数据作者与用户三方交流机制的建立及面向科学研究的数据服务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同时,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国家层面的共享环境没有形成是目前阻碍数据共享服务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数据是人类科学活动成果的积累,对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学数据共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简称西部数据中心)面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计划”及广大科研工作者展开科学数据服务,并已取得显著的服务成效。数据中心采取的多层次的共享政策及主动、专业、专职的服务小组是数据共享服务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数据发布方、数据作者与用户三方交流机制的建立及面向科学研究的数据服务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同时,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国家层面的共享环境没有形成是目前阻碍数据共享服务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承担西部计划项目数据产出的收集、管理、集成,并面向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的各个领域提供科学数据服务,形成了从数据收集、规范化整理、集成挖掘到数据服务的体制,建成了功能丰富的数据共享网站系统,集成了一批西部环境与生态乃至整个中国陆域地球表层科学方面的关键数据集,为西部计划等项目及科研团体与个人提供了持续的数据服务.文章总结了西部数据中心的总体框架、数据集成和数据服务,并探讨了西部数据中心持续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承担西部计划项目数据产出的收集、管理、集成,并面向西部环境与生 态科学的各个领域提供科学数据服务,形成了从数据收集、规范化整理、集成挖掘到数据服务的体制,建成了功能丰富 的数据共享网站系统,集成了一批西部环境与生态乃至整个中国陆域地球表层科学方面的关键数据集,为西部计划等项 目及科研团体与个人提供了持续的数据服务。文章总结了西部数据中心的总体框架、数据集成和数据服务,并探讨了西 部数据中心持续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孙华文  桂笛 《信息系统工程》2014,(3):26+92-26,9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层面的重视,企业越来越重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建设.在系统架构设计过程中,企业往往重视产品选型,缺乏存储方面的规划,导致系统上线后存在I/O方面的瓶颈.本文介绍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架构,重点给出为实现存储规划的目标而需要遵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采用位表技术来进行管理数据容灾系统,不仅是出于位表技术的优越性、方便性,还是基于数据容灾系统自身的特点。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今天,数据安全、数据可持续利用成为了计算机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从块级持续数据容灾系统出发,探讨位表在块级持续数据容灾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身份认证厂商RSA被存储厂商EMC收购已有两年时间。EMC要存储的对象是企业关键数据,而RSA意在保护关键数据,两大巨头的整合,为新型数据中心提供了无隙的解决方案,而这种存储与关键数据保护相融合的趋势,如今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