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验主义后现代研究者认为 ,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消费行为是符号消费的象征行为 ,艺术、美学、文化与民间社会、商业活动互渗、交融于一体。后现代主义是这一社会经验的现象 ,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结果。由此经验研究出发 ,后现代主义的关键特征则是 :艺术的消解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随之而来的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差异的抹平 ,消费和文化的平面化 ,人们沉湎于“能指”的狂欢而放逐“所指”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从一诞生起,就有一种不同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科技高视阔步导致了“合法性危机”(利奥塔德),这一状况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生命的意义和本文的深度同时消失,消费意识的渗透使自然与人类意识这两个领域日益商品化。商品禀有一种“新型”的审美特征,而文化则贴上了商品的标签,复制、消费和平面感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码。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语境中,后现代主义电影是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与消费社会的商品化逻辑、高度发达的科技以及媒介紧密联系在一起。后现代文化的平面化、无深度感、商品化和复制化的特点在后现代电影中得到充分的展示。钟少雄导演的《嘻游记》是后现代电影的又一力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后现代元素。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消费文化”对传统文艺学、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面对社会转型特别是文化转型,“日常生活审美化”、“图像挤压文字”等诸多现象,引发了学界与大众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焦虑,从而呼唤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围绕“文化转型”、“生活审美化”、“文字与图像的紧张”等相关问题展开必要的言说与回应。  相似文献   

5.
波德里亚,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大祭司”,是和德里达、福柯、利奥塔等学者齐名的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之一。波德里亚一生著作颇丰,其中以消费社会理论和后现代性的命运方面尤为著名。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指出:消费社会的前提是物的丰盛,人们不再消费物本身,而更多地对隐藏在物后面的意义或者意义的差异进行消费。本文试图揭示其消费社会理论的核心,即符号消费的理论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消费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迥然相异的形态,同时具备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性。从消费主义与生产主义的关系来看,它体现了现代化目标与后现代性手段的高度统一;从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消费方式的文化意涵来看,它兼具现代性区隔加深和后现代多元融合的趋势;从生产影像制造欲望的层面来看,它依赖于后现代的心理需求和现代主义满足方式的相互结合。从消费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转型社会中的高度重叠和连续性,以及这种重叠对中国社会带来的经济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共存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生产、消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等都呈现出多元和无序的状态。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有力影响下,当下中国消费主义浪潮甚嚣尘上。我们姑且称之为消费时代。消费主义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青少年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那么,作为“国民精神灯火”的文学,在消费时代应该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承担着怎样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启迪我们探索后现代社会的消费空间所具有的文化诗学价值和美学意蕴。通过探讨“闲逛者”消费文化的关联性,为我们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9.
论证了后现代艺术不同于现代艺术的若干审美特征,认为它是“超美学”,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化、消费化有直接关系。它体现出后现代认同的工具理性,排斥了人文理性与历史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文化作为后现代主义的象征,它的产生是与当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联系在一起的。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等领域无处不在,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从文化圈里走出来,艺术品成为供大众消遣的一种手段。这种文化的商品化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种后现代语境之中,中国的影像文化也迅速地改变着自己的形象,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美学个性,去迎合大众的商品消费。电影和电视作为影像文化的主体最容易感受到这种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并体现在正负两方面。因此,我们在以更开放的立场去拓宽学术视野的同时,也要探索后现代语境所带来的种种新问题,并呈现在反映我们真实生活图景的影像文化中。  相似文献   

11.
影视圈中青春偶像从事的是艺术事业,但在层层商业包装下,艺术的色泽被消费左右.无论从青春偶像来说,还是从追星族来说,都处在成长错觉中。在被消费所控制的语境中,他们被远远地抛出了美的殿堂.青春偶像现象凝结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特色,并具有网络社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詹明信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明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由于研讨“分期问题与后现代主义的成因”,因而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理论;由于探究“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因而可作为文化的后现代理论。廓清詹明信的后现代理论的旨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面对后现代文化的困境詹姆逊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积极地探索后现代文化之后的理想文化蓝图。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的后现代主义中蕴涵的合理成分成为后现代文化之后的理想文化蓝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集体生活方式中产生的“真实文化”具有积极的革命意义;传统文化可以为处于后现代困境中的人们成功地改变现实提供丰富的经验。詹姆逊从这三种文化中吸取进步力量,勾画后现代文化之后的理想的文化蓝图。  相似文献   

14.
扫荡西方学术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更多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氛围和文化语境,并与大众文化对应契合,尤其在电视文化上,体现为一种带有后现代倾向的电视大众文化。其中,“青春演唱组合”现象和“戏说”现象就是这种文化表征中的代表,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阐释与文化批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后现代社会的莅临和审美的泛化,使当代文化形态开始发生重大转型。“日常生活审美化”过分依托消费主义而消弭了审美主义的文化精神,艺术的生活化诉求导致艺术本体生命的沦丧,“精神的美学”变成了“眼睛的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就是我们所说的“日常生活的诗意化”,而是指消费社会和传媒时代来临之后形成的表象世界和深层心理的审美化,是泛审美文化的一种现象学描述。审美和艺术向日常生活的扩张导致艺术自律性的消解,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的兴起造成了艺术“光晕”的消失和艺术作品稳定性价值的解体,精英艺术开始与大众文化融合并形成新的时代景观。  相似文献   

16.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般认为,体现当代消费社会本质特征的消费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变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消费文化连同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一道揭示了当代人类社会的新本质和新形态。  相似文献   

17.
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共存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生产、消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等都呈现出多元和无序的状态。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有力影响下,当下中国消费主义浪潮甚嚣尘上。我们姑且称之为消费时代。消费主义对我们的  相似文献   

18.
蓝水  熊筝 《培训与研究》2005,22(3):67-69
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有许多别具一格的特色。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化已成为晚期资本主义化的主导,后现代社会中化大众化、化视像化和化商品化等化问题日渐突出,化与资本相互渗透,从而揭示出后现代社会化转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伴随着后现代工业社会时代产生的文化理论和艺术思想,孕育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胚胎之中,却又是它的反叛者和解构者。因而,作为后现代主义美术,也有其自身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视角。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就是它的思想上的反传统性和艺术形式上的多样性,以及它所阐述的美学思维理念及其“精神分裂式”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0.
波德里亚等人的消费理论因其产生语境与阐释语境与中国语境存在差异,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文化消费现实。在我国的文化消费及发展战略中,实现民众的平等而不是差异是一个主导策略。如果说平等是我国推进文化消费带动社会趋向和谐的核心理念,那么利润最大化则是激发中国的文化艺术生产单位走入日常生活,贴近民众的首选策略。在社会主义语境中多侧面、多层次的文化消费带动了文化生产,影响了文化产品的功能,使文化生产——消费系统不断调整内在结构,使消费对象、消费品身份、评判模式以及服务理念都发生着新的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