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以其主撰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闻名于世。促成他着手撰写这部巨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来华三年多,结识了著名的历史学者傅斯年先生,得到傅先生的鼓励与协助[刘广定2000]。该套书的第五卷第七分册《火药》,也因此献给傅斯年先生和战时担任我国兵工署长的俞大维先生。  相似文献   

2.
姜晓玲 《科协论坛》2007,(9):191-19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针对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而近代中国科技却落后于西方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论述,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长期关注。本文论述了"李约瑟难题"的含义,对广大专家学者所持的不同看法予以了归纳总结,并且针对"李约瑟难题"存在的原因,分析了"李约瑟难题"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杰佛里·劳埃德、赵静一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本书由英国李约瑟研究所资深驻所学者杰佛里·劳埃德(Sir Geoffrey Lloyd)教授和李约瑟研究所及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研究员赵静一博士(Dr.Jingyi Jenny Zhao)主编。该书源于2013年李约瑟研究所与剑桥大学举办的一场题为"比较古代世界:希腊与中国"(Comparing Ancient Worlds:Greece  相似文献   

4.
小领 《世界发明》1998,(5):27-27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相似文献   

5.
胡乾善,著名振动专家和工程力学教育家,早年留学英国,上世纪40年代曾在中英科学合作馆工作,本文着重研究胡乾善在20世纪40年代在武汉大学期间与李约瑟博士的交往以及他在1943年至1945年中荚科学合作馆的工作。从中能反映出胡乾善当时的科学研究状况和二人间的友谊,以及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中英科技交流,尤其为研究抗战期间武汉大学对外科技交流及科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史料,并以此纪念胡乾善先生诞辰百年。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尖锐地指出:“在人类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是有过贡献的,而且贡献是伟大的,象伽利略和凡萨里乌斯等一类人物之所以都出在欧洲,很可能完全不是因为欧洲人有什么内在的优越性,而是由于欧洲有一些有利的环境因素,而这些有利  相似文献   

7.
去年12月9日,大名鼎鼎的与本世纪同龄的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已经度过了93岁华诞。现今,他虽然年迈体弱,两膝罹患风湿性关节炎,并依靠电子轮椅行走,但仍坚持每日去他的研究所工作继续撰写他的尚未全部完成的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整整半个世纪以来,李约瑟博士一直忘我地潜心于中国科技史研究,为编写这部旷古来有的宏伟著作而孜孜不倦,弹精虑竭。是什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却发生在西方呢?用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话说,“为什么现代科学,把对于自然界的种  相似文献   

9.
张资珙(1904-1968年)是著名教育家和科学史家,也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曾在我国多所大学任教,培养造就了几代科技人才。他长期从事科学史特别是化学史研究,做过大量史料考证工作并有独到见解。他是李约瑟的挚友,曾为李约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提供了许多帮助。  相似文献   

10.
竺可桢     
<正>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了13年的浙江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他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文军长征,使得当时的浙大成为了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也因此成为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上半叶,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此问题不仅在科技史界无人不晓,其影响更远达历史学和社会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对此问题,李约瑟本人最为集中而详尽的回答出现在《文明的滴定》(The Grand Titration)[1]一书中。  相似文献   

12.
贝尔纳是英国著名科学家、科学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档案,对贝尔纳与中国官方及学者的交往进行了初步梳理,试图描绘这位科学圣人在中国科学文化中的形象。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于1939年出版,很快即被我国学者如竺可桢等了解并引用。贝尔纳于1954年和1959年两次访华参加国庆庆典,并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与相关人员的交流中,他知无不言地为我国科学发展提供帮助,是中国人民忠实的朋友。但之后由于复杂的国际政治原因,贝尔纳与中国的交往受到阻碍,他没有获得和李约瑟一样的待遇。  相似文献   

13.
苏州市老专家协会机电专家组成员、苏州市老科协机电分会副会长、苏州古代天文计时器研究所长、高级工程师陈凯歌,2008年初承接国家贸促会要求复制我国古代发明的“水运仪象台”参加西班牙世博会的光荣任务。陈凯歌立即组织所内5名机械、木工方面的能工巧匠,花了4个月时间复制成功,在西班牙世博会上展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原标题为《呈蒋介石总统兼大元帅阁下的报告——中国科学与技术的现状和前景》。李约瑟在1943年2月来华,组织成立中英科学合作馆,以促进中英科学合作与交流。其间,他几乎遍访中国非占领区的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大学和技术工厂等,对中国科学的整体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应当时政府首脑和中国战区陆空军最高统帅蒋介石的要求,在离华前的1945年冬,他以一份秘密报告的形式,向后者提交了自己对中国科学的批评和建议,分别就"增加政府对科学支持的必要性"、"提高中国科学声望的必要性"、"发现懂得科学的政治领袖的必要性"、"设立一个特别的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和海外留学计划"、"科学社团和其他组织"、"工业机构与工业财富"、"战时中英科学回顾"和"国际科学关系"等九个重大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①本译文即为这份报告信的正文。该信被收于李约瑟让中英科学合作馆工作人员整理的《中国文件集》(ChinesePaper,1942-1946)中,现存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图书馆,编号JN-C:2。正式报告前有一个大纲和内容简介,本译文略去,文中的脚注除已说明为"原注"外,均为编者或译者所加。付邦红译。  相似文献   

15.
罗曼予 《科教文汇》2011,(24):75-76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就近代科技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李约瑟难题",各国学者从科学史、社会学、文化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本文拟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出发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古人为了精确掌控时间,观测天文,编制历法,发明了浑天仪、圭表、漏刻等仪器设备,为天文学创立、发展作出了贡献。古人观测天文用浑仪,演示天象用浑象,精准计时报时用圭表和漏刻。在很长的时间里,这四种仪器是独立分开使用的。到了北元祐八年(1092年),担任宰相的苏颂带领他的研发团队,成功制造完成"水运仪象台",将浑仪、浑象和计时、报时装置组合在一起,通过水力驱动运转。这是一座代表中国古代最高技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赴华工作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外交部档案,整理出1942年英国外交部、情报部和文化委员会挑选李约瑟担任赴华专家的经过,分析他与英国皇家学会的关系,考证出有关李约瑟赴华工作身份的确切表述。认为:李约瑟是英国政府挑选赴华担任战时情报和宣传工作的专家,非英国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非英国皇家学会代表。  相似文献   

18.
统计了1997年1月至2003年6月问,我国学者在英国著名杂志Nature上发表的论文,为了解我国学者在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拙文《"李约瑟问题"辨析——兼评"陈方正-余英时方案"》(简称《辨析》)发表于本刊2012年第5期,陈方正教授的文章《对"李约瑟问题辨析"的答复》(简称《答复》)发表于本刊2013年第2期。这两篇文章都主要涉及陈方正教授的著作《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简称《继叛》)。现就《答复》给以必要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何丙郁与中国科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丙郁是国际著名中国科技史家和国际中国科技史研究组织者。该文以珂丙郁介入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及李约瑟博士的三次合作为径,以何丙郁在中国科技史研究方面的亲历为维,论述在他在中国科技史研究及组织等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