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儒、释、道、墨诸家精神在金庸小说中都有体现."侠义"精神是金庸小说中的重点内容,它的"为国为民、匡扶正义、已诺必诚"的内涵仍有积极意义.儒家的"仁"、释家的"空"也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2.
提出金庸小说使武侠小说从人们眼中的"俗文学"步入到"经典文学"行列这一过程,正是对中国武侠小说的一种超越这一观点,从金庸小说的武、现代精神以及"金庸热"这一怪异的阅读和研究现象入手,简要论述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刘静 《现代语文》2013,(4):33-34
中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可通过语言中的词语予以体现。中药词语是金庸小说中的一大特色。在构成上,这类词语都是偏正结构,五音节的居多,内部构词语素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文化上,它们一方面自成体系,体现了厚重的中药文化;另一方面又与小说中的其他内容,如医学、哲学、宗教、武术等相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与"辩证"。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金庸小说中永恒的主题,于是女性自然是构成其爱情主题的半边天。在金庸小说中,侠女人物众多且性格多样,但在她们身上都有鲜明的两重性——"传统"与"叛逆",而将传统与叛逆两者逆巧妙地贯穿起来的就是"情"。  相似文献   

5.
金庸之所以创造了武侠小说界迄今为止无人能够逾越的嵌峰,这不仅是因为他大气磅礴的才气,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现代精神,不断的在进行创新与超越,这种创新与超越,在其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否定“快意恩仇”,任意杀戮的观念,以平等开放态度处理中华各族关系,纠正黑白分明的正邪二分法,以“爱护百姓”为新尺度,渗透着个性解放与人格独立的精神,以及用现代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来剖析塑造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杨海凤 《现代语文》2006,(11):57-58
“孝”是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孝经·开宗明义》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①孝最原始的内容就是亲亲,即孝敬父母。到后来,孝在政治方面进行了演延,古人将君臣关系比作父子关系,“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②“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③孝渐渐有了另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君主、国家的孝,也可以理解为忠。从古至今,孝文化对人们产生了至深的影响,对武侠小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父母、师父被人所害,自己不能替他们报仇,在古代被视为不孝,往往就因为报仇而展开了一段快意恩仇的故事。本文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7.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殿堂中,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从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话语切入其文本的内核,从接受的角度来探究其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儒、道、佛的参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蕴藏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儒道佛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体现,它们各自深深地影响着金庸小说,又相互渗透,共同在金庸小说中营构出了一种睿智而和谐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金庸之所以创造了武侠小说界迄今为止无人能够逾越的巅峰,这不仅是因为他大气磅礴的才气,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现代精神,不断的在进行创新与超越。这种创新与超越,在其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否定“快意恩仇”、任意杀戮的观念,以平等开放态度处理中华各族关系,纠正黑白分明的正邪二分法,以“爱护百姓”为新尺度,渗透着个性解放与人格独立的精神,以及用现代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来剖析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对金庸小说的论争暴露了学术界所存在的许多问题。这其中既有作家、批评家商业化的介入;也有学者理论上的含混不清、学术态度不严谨等。促使金庸小说论争陷入较浅的层次和无意义的辩驳之中,阻碍了金庸小说研究的深入。本文力图透视并澄清金庸小说论争中的雅俗和经典之争的等若干理论问题,以此为金庸小说进入经典文学史做点规范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隐喻性小说与中国注重喻说的文学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隐喻性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张爱玲小说具有经典化程度高、改编广泛、受众广泛的特点。张爱玲创造了隐喻性小说这一经典的小说类型,对中国文学有着卓越的贡献。本文就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艺术以及中国文学的传统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爱情,是金庸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金庸笔下描写了许多具有现代气息的青年男女的情爱故事,反映出其小说在爱情主题方面的现代性内涵,即追求男女平等和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权利;讴歌为爱奉献的舍己精神;肯定个体生命意志和实现"自我"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金庸小说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文化意蕴不仅表现于故事情节中,亦且渗透于人物名号、风物处所、武功招武名称等每一个写作环节,其中人物名号的文化意蕴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江湖”作为一个泛指五湖四海的巨型空间,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可谓源远流长,而武侠小说对之尤为嗜好。  相似文献   

15.
金庸小说诞生于1950~60年代的香港,一个中西雅俗文化交融汇通的意识形态语境。政治意识与商业利益交织而成的问题框架,决定了金庸小说以粗鄙恶俗的功利思维征服利用精英文化的精神实质,在小说中表现为:有知识而无文化、有思想而无信仰、有底线而无操守。这种表面精致典雅内实粗鄙恶俗的通俗文化读物,在香港社会惯以中国传统的(政治)权术追求商业利益的“新型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武功描写是武侠小说的标识,对提升武侠小说的品质,深化武侠小说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金庸小说的武功描写十分好看、耐看,具有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实理想,又能探求人生的哲理以及历史、社会的底蕴,同时还能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彰显作品的主题意蕴,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17.
鲁迅许多小说的文化特性是以质疑与颠覆中国封建文化常规性的内涵作为起点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品格。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底蕴的选择与反省,鲁迅首先是对“吃人文化”的生动概括与尖锐批判,形成了他小说对于现实存在的不幸人生境况及其客观环境和民族生存危机以及已然封闭、停滞的文化现实进行描写和评价的核心内蕴。其次是鲁迅以“不撄人心”“不相干”来概括与指责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救获现世民众又不能自我拯救的巨大困境和悲剧性。鲁迅以此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与拯救的力量,他要创造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的灵魂的与自我实际生存密切相关更切实、更直观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8.
金庸小说大部分采用全知视角来叙事。通过全知视角作者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瑰丽无比的武侠世界。利用全知视角的叙事特点,作者全面掌控故事,或向读者做出详尽的解释和评价,或留有伏笔做铺垫,予取予夺,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种叙事策略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上取得了非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层面上,性爱是一种人性和生命状态的诗意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描写性爱是为了把人写好,以发掘和丰富作品的思想意义与精神价值。金庸在物欲横流的殖民地背景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神话,在这个生死相许的诗性空间里,由情圣、情痴、情魔这三种价值形态所构成的情感系统,既突出了人性的本质或真相,也以鲜明的平等意识体现了金庸的现代女性观。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层面上,性爱是一种人性和生命状态的诗意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描写性爱是为了把人写好,以发掘和丰富作品的思想意义与精神价值。金庸在物欲横流的殖民地背景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神话,在这个生死相许的诗性空间里,由情圣、情痴、情魔这三种价值形态所构成的情感系统,既突出了人性的本质或真相,也以鲜明的平等意识体现了金庸的现代女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