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表在今年9月10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怎样治理城市交通阻塞症——武汉市交通改革、整顿纪实》,是篇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立体感”的好作品。这篇通讯具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作者善于  相似文献   

2.
老记者徐熊在《我是怎样学步走的?》一文中讲他写一篇通讯引起的风波:我的第一篇通讯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后闹了笑话,当时一些读者竟把我当成蒋帮特务。  相似文献   

3.
1920年至1922年,翟秋自作为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的特派记者,前往苏俄进行考察采访活动.已有不少同志对瞿秋白旅俄期间写就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书进行了研究,但对于这段时期他发表在北京《晨报》上的大量旅俄通讯至今还没有人在报刊上公开作过专门介绍。这些通讯是瞿秋白反映苏俄见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瞿秋白的《晨报》通讯作一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北京日报记者赵红、通讯员滕四波写的通讯《应该发生的故事》,得到了读者的好评.此文五月二日在《北京日报》发表后,很快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了评论.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篇通讯后很高兴.他说,这篇通讯内容和文字都很好,希望报纸今后多抓一些这类报道. 这篇两千七百字左右的通讯,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它有哪些特点呢?我以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平凡中见深  相似文献   

5.
廉春融担任业余通讯员,为报刊写稿,辛勤耕耘了36个春秋。 1953年,他17岁,写出了名为《优秀营业员韩金章》的人物通讯,在《郑州日报》发表。这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涉足新闻工作的开始。1986年,他得知修表工孟繁玺的模范事迹后,深入采访,最后以通讯《和表打了四十多年交道的人》,在《郑州晚报》发表。之后,《工人日报》予以转载,在修  相似文献   

6.
提起连云港警备区新闻干事逯同文,大家都亲切地称他是“海岛记者”。今年元旦前夕,他又一次顶风破浪,冒着恶劣气候,跨海登上了远离连云港陆地50多海里的车牛山岛。他不顾劳累,现场采写的通讯《车牛山岛迎新之夜》、《1495个不眠之夜》,先后发表在1月4  相似文献   

7.
前些日子,碰到上海新闻界几位关心我的同行,他们不约而同地问我:“老王,你是不是去过美国了?”我在感到奇怪之余,如实回答:迄今为止,我从未去过美国。这些同志是在看了我在1985年9月27日《上海政协报》上发表的通讯《顾维钧在纽约》和我在1985年11月9日、19日民革《团结报》上发表的近四千字的长篇通讯《乡思缕缕情悠悠——老外交家顾维钧在纽约近事》之后,想到有些细节的描绘,象是作者采访过顾维钧本人,因此猜测我是否去过美国。 1985年10月,《文汇报》驻美记者张治平同志为纪念联合国成立40周年而写的纽约通讯中说,他曾多  相似文献   

8.
一个入伍时连家信都写不好的战士,却先后在《前进报》发表两个整版的长篇通讯、15个头版头条。如今,他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前进报》、《辽沈晚报》等报刊已发表稿件390多篇。  相似文献   

9.
关于书次号     
关于书次号问题,各地图书馆专业刊物如《河南图书馆季刊》、《广东图书馆学刊》、《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等,已经发表了不少文章,介绍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和经验。最近又读到辽宁《图书馆学刊》今年第二期的文章,受益非浅。在这里,我也想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意见,并且介绍一点我们的做法,和图书馆界的同行们讨论。书次号又叫二排号,是指同一类图书中的  相似文献   

10.
一些基层通讯员,特别是刚从事通讯报道的新手,常常为抓不住好的新闻线索而苦恼。笔者10年前从事业余报道之时,又何尝没有这种情绪?可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已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近百家新闻单位,发表各类题材的稿件900余篇。其秘诀在哪里?我总结出三个字:挖、  相似文献   

11.
孟秋江(1910-1967),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教育家。江苏省常州人。抗日战争开始前后,他驰骋西北、华北战场,写出大量出色的战地通讯。1935年冬,和范长江在西北地区采访,发表过大量旅行通讯。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大公报》记者,参加南口、平型关、徐州、中条山等战役的报道,所写《在南口迂回线上》、《大战平型关》等战地通讯,提供了不少有关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第一手材料,给读者以很大激励。他的这些通讯与范长江当时写的《可杀的刘汝明》、《南口之战》等都是针砭时弊、震动全国、脍炙人口的好通讯。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向世界介绍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而斯诺笔下的新四军,就不太为人所知了.其长篇通讯《项英的一支铁军》在《亚细亚》月刊1939年5月号发表后,被上海《良友》画报和《华美》周报翻译转载.后来,斯诺又采写了多篇关于新四军的报道和通讯,让中外人士深入了解新四军坚持江南抗战斗争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采写的《清廉“财神”》这篇通讯,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事后,我扪心自问:这篇通讯究竟算不算成功?从中应汲取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清廉“财神”——建行安康扶贫受到交口称赞》,发表在198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陕西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先后转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家建设银行专门打电话给人民日报表示感谢:事过半年之后,习仲勋、马文  相似文献   

14.
新闻兵戴煌     
戴煌说自己几十年来“既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是功勋卓著的新闻事业家,只不过是个新闻兵”。“新闻兵”是怎样一个概念?在北京他的“戴氏蜗牛居”,我俩谈了六小时,之后我又读了《戴煌通讯报告选》和《中国当代名记者小传》(第一辑)中关于他的那157页文字,还有他发表在《当代》、《新观察》上的报告文学,以及一些工作需要不可不看的内部材料。这时,也只有这时,我对戴煌心中“新闻兵”的本义有了清晰的感悟。兵乎?记者乎?合二为一,浑不可分。戴煌还真是个“兵”,当记者似乎是“阴差阳错”。1941年7月,那是日寇集中兵力突袭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的日子,13岁的他作为游击区一学校的抗日儿童  相似文献   

15.
初识吴鸿业,是在一位画家的作品研讨会上。当时,他是以主办单位《中国文化报》的代表和评论家的双重身份出现的。只见他身着便装却透出一股军人的气质,尤其是他独到、中肯的发言,给我的印象,他是个精明强干的人。也许是我身着戎装的缘故,相互间很快就亲近起来。他告诉我,他曾经也是军人。他1968年入伍。之前,曾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就读。大学二、三年级时曾连续在《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上发表通讯,如5俯首甘为孺子牛》和《在为人民服务的广阔天地里》等。当时,新闻系的学生能在省报发表长篇通讯,实属凤毛额角,他由此成了“高…  相似文献   

16.
1982年暑假期间,我到一位县通讯专干的家里去玩,他知道我正为参加高招屡试不第苦恼,就从他的书架上取下几十本《河南日报通讯》让我看,说《河南日报通讯》可以作为我成才的引路人。当时我还以为他是给我开玩笑;但因为闲着没事,也就随便翻看起来,谁知越看越爱看。在他那里一个星期,我就看了7天,把1980年、1981年和1982年上半年的《河南日报通讯》全看了一遍。临走,我把《河南日报通讯》带回到家里. 1983年初,我开始掂笔写新闻报道.头一篇发表在《河南农民报》上,我是多么高兴啊! 从此以后,我就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一碰到新鲜事,就立即动手写稿. 这一年,我在县以上新闻单位发稿32篇,年终被县委评为优秀通讯员。 1984年秋,我又到县乳品厂当了“合同工”,先后担任通讯员、秘书和团委书记.我邀集了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年轻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作为卢沟桥事变爆发前中日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1936年底爆发的绥远抗战具有重要意义。受当时通讯手段及地理位置的影响,只有少数记者前往绥远前线实地采访,著名的战地摄影师方大曾便是其中的代表。从1936年12月5日抵达集宁开始,他前后在绥远前线各个战场上进行了长达43天的采访,其间拍摄了近400张照片,并撰写了一系列战地通讯。这些照片和通讯先后发表在《世界知识》画报、《大公报》、《良友》画报等著名报刊上,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通过对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方大曾摄影遗作进行分析,结合他当时发表的战地通讯,从中可以梳理出他在绥远抗战前线采访活动的具体细节。  相似文献   

18.
作为记者,谁不想多写出几篇能反映“大事”的报道?作为作者,又有谁不想自己的文章能广搏“小民”的青睐?然而,见诸于报端的这二者的和谐统一却往往是未尽人意的。如果说前年底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关于国土问题的通讯》一文能使读者在给报社的投书  相似文献   

19.
《有胆略的决定——武汉三镇大门是怎样敞开的》经济工作通讯,《人民日报》1985年5月11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尔后,被评为1985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同仁们常常问起:“此稿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这样选角度?”“通讯的气势与记者的思路有何联系?”等等。我回答八个字:“调整思路,大张  相似文献   

20.
张忠顺的名字,最先引起读者的关注,大概还是从《解放军报》头版刊登的一些重头报道开始的:《有本事的人为何不安心?》、《领导登门听牢骚》、《帮典型为啥适得其反?》、《欲刹歪风,必驳歪理》、《“马放南山”之后》、《“安置卡”引起的风波》、《“热潮”中的“冷思考”》、《千军万马上网之后》,等等。特别是关于“模范团长”李国安、“军中焦裕禄”傅卫、“京城雷锋”孙茂芳等重大典型的宣传,更是增添了我们寻觅他写作秘诀的欲望。最近,我们难得有机会与他彻夜长谈。事后,又细细翻阅了他出版的《超越自我的凡人———人物通讯作品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