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本文从绿色金融资源被投入主体(企业)的角度出发,运用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指数分别测算了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效率,进而从全国、省际和区域层面对二者进行了静态比较和动态分析。结果发现:就全国而言,目前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及效率均较低,但处于不断发展和改进之中;而部分省份和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和效率,无论是在静态水平还是在动态演进上都表现出不协调的特征,即从静态来看,呈现高水平-低效率和低水平-高效率的分布特征。从动态变动趋势看,部分省域和地区则表现出水平上升-效率下降的态势。目前部分省市和地区只顾一味加大绿色金融投入,却未能有效利用这些金融资源,而有些省份和区域则表现为绿色金融资源投入不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绿色金融资源被投入主体(企业)的角度出发,运用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指数分别测算了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效率,进而从全国、省际和区域层面对二者进行了静态比较和动态分析。结果发现:就全国而言,目前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及效率均较低,但处于不断发展和改进之中;而部分省份和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和效率,无论是在静态水平还是在动态演进上都表现出不协调的特征,即从静态来看,呈现高水平-低效率和低水平-高效率的分布特征。从动态变动趋势看,部分省域和地区则表现出水平上升-效率下降的态势。目前部分省市和地区只顾一味加大绿色金融投入,却未能有效利用这些金融资源,而有些省份和区域则表现为绿色金融资源投入不足。  相似文献   

3.
郭庆宾  钟金融  程叶青 《资源科学》2022,44(11):2165-2177
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以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StoNED模型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剖析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时空异质性,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时空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7—2019年,整体上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具有“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而后缓慢下降”的“M”型时序变化特征。②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呈现总体分片、块状聚集的“连片状”空间格局,且东部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③金融结构、财政支出能有效支持各省份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水平、金融水平、信贷结构、储蓄规模、金融开放、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所有制结构对各省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作用存在异质性。本文研究发现为新时期如何推进金融资源配置提效、优化金融资源布局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西部省市绿色经济效率评价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从绿色经济发展投入产出视角出发,将西部各省市的"工业三废"作为其地区绿色发展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通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西部地区11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对其进行横纵向评价与排序。研究结果表明: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均值整体呈上升变化;大多省份在样本期内的绿色经济效率值呈波动上升态势,绿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甘肃、贵州、宁夏绿色经济效率值样本期内虽有上升,但绿色经济效率排名靠后,且近年绿色经济发展态势不好;云南省在样本期内的绿色经济效率值反有降低,且近年仍呈下降态势。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提高西部省市绿色经济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绿色创新是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中国30个省份为案例样本,采用组态思维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互动影响地区绿色创新的复杂因果机制及组态路径。结果发现:(1)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技术创新、学研机构知识创新、政府政策驱动、公众参与及平台设施服务创新等任何单一因素均不是导致地区高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系统内多主体互动组合才能有效促进地区绿色创新;(2)创新生态系统中产生高绿色创新的多主体互动组态路径有3类:政府引导企业绿色创新模式、政府与公众双元驱动企业绿色创新模式、平台导向型多主体协同绿色创新模式;产生非高绿色创新的组态路径有两类:技术—知识创新主体双缺失型、技术创新主体缺失型;(3)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促进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组态路径差异明显,平台导向型多主体协同模式是京沪、江浙等东部省份持续推进绿色创新的重要路径;中西部省份绿色创新路径多呈现政府引导、政府与公众双元驱动企业创新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研究提出了制造业绿色转型绩效提升路径的TOE整合分析框架,并运用fs-QCA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2010-2019年,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绩效整体上呈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制造业绿色转型绩效是多个条件变量复杂作用的结果,高绿色转型绩效驱动模式有3种,分别为扶持拉动型、竞争拉动-协同型、信息化主导型,技术条件尤其是信息化水平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扶持拉动型分布最普遍;(3)非高绿色转型绩效驱动模式有两种,分别为压力损害型、养尊处优型,环境条件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压力损害型分布最普遍;(4)充分的政府支持是制造业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组织条件。研究拓宽了相关理论的适用范围,为制造业绿色转型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省级范围内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不同路径,理解其差异化发展的机制,基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研究框架,运用fsQCA方法探讨山东省16个地市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1)R&D人员投入是影响山东省各地市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关键瓶颈,且不存在构成非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必要条件;(2)发现4条高绿色技术创新路径和3条非高绿色技术创新路径;(3)山东省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和集聚辐射效应。深层次地解释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因果复杂性,有力证实“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也为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提供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WSR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我国91家产业创新实验室为样本,通过fsQCA的组态分析范式,剖析产业创新实验室高创新效率的驱动因素组态及提升路径。结果显示:(1)单一因素无法推动产业创新实验室的高创新效率;(2)存在3种能够驱动产业创新实验室高创新效率的组态路径,分别是“物理”层面的创新生态环境型组态、“事理”层面的高组织创新驱动型组态,以及“人理”层面的高层次人才引领型组态;(3)发现了1条能够产生低创新效率的组态路径。故建议相关组织为提升产业创新实验室创新效率,需审慎思考自身资源特征优势或劣势,并结合“物理-事理-人理”三个层面的因素组合,优化调整资源配置与优势能力建设,以摆脱条件劣势局限,实现创新效率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既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迈向“中国创造”的重要战略引擎,亦是我国冲破资源束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关键要素。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案例,基于组态框架,运用tsQCA方法厘清影响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要素间的协调联动关系,剖析导致不同区域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多重并发因果机制与多元路径。研究表明:(1)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组态有三种,包括人力-经济资源下资金基础主导型、多元综合主导型与经济-自然资源下技术转化主导型,经济资源投入是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推动力;(2)非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组态有四种,人力资源短缺是抑制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3)高与非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存在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0.
绿色经济效率评价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质量提升和经济转型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和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对中国北方干旱区20个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静态效率、动态效率进行测度。并借助城市发展周期、主导资源类型分类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视角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和特征规律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静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0.932),且城市间效率值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吕梁、延安和庆阳等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②按照主导资源类型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石油类(0.995)>综合类(0.958)>金属类(0.908)>煤炭类(0.904)规律特征,金属类城市和煤炭类城市变化趋势相似且都处于较低状态;依据城市发展周期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成长型(0.978)>再生型(0.945)>成熟型(0.920)>衰退型(0.882)的规律特征,衰退型城市绿色发展明显滞后。③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动态效率总体处于增长状态,在2006-2016年整个时期呈现出“逐步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上升”的变化规律。④根据ML指数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增长型和波动增长型城市占比为65%。大同、包头和白银等城市动态效率值较高,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较快。整体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统筹管理下,绿色发展水平正逐步得到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校科技创新“知识创造—知识转移”两阶段模型,采用两阶段DEA模型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的科技创新整体和分阶段效率进行测量及分析。研究表明,观察期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效率不高且高校间效率水平差异明显;“十三五”期间相比“十二五”期间,样本高校在知识创造阶段的效率值高于知识转移阶段的效率值,但知识转移阶段的效率值提升幅度高于知识创造阶段;不同类型高校的科技创新子阶段效率提升不均衡,体现出鲜明的办学定位和学科建设特点。最后,结合“科技自立自强”及“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等,从国家、高校及社会三个层面,提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构建过程导向的因子理想关联评价模型和结果导向的三阶段DEA效率评价模型,对"十二五"以来的创新政策效果做评估,发现2010-2018年科技创新政策整体是有效的,但主要影响因子存在地区差距较大、有效性波动等问题;政策效果出现东西差距缩小、南北差距拉大、东北明显落后、中西部依赖性强等特点;创新效率由中心城市到经济圈再到其他地区递减.检验近年创新政策实施效果,对制定"十四五"创新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未来我国农业的转型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迫切需要理论与技术创新。"十三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科院将继续发挥人才高地优势,持续面向"种业发展""地力提升"和"绿色农业技术"为主线开展研发,聚焦解决农业重大科学问题;攻克共性关键技术;进行区域农业产业技术集成,开展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示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思路、技术和方法。文章解析了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从上述3个方面对中科院"十三五"规划的农业科技发展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4.
谢乔昕 《科研管理》2021,42(6):65-72
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环境规制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绿色金融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强融资约束企业中表现相对较弱;绿色金融发展对环境规制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具有显著地正向调节作用,且这种正向调节作用在强融资约束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与低环境规制强度地区相比,强环境规制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对于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15.
民为国本,粮为民本,如何在“十四五”时期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缓解各类潜在风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态势进行展望,并聚焦分析粮食生产的主要风险因素。文章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将平稳发展,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在“十四五”期末有望达到6.9亿吨以上。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主要面临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劳动力约束加大,种子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过度集中,以及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等潜在风险因素。最后,针对上述风险因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入探究其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效率提升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首先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区生态效率,着重考察水污染与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其次应用扩展的耦合模型研究9省区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并根据耦合特征对9省区进行多重分类,设计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升级的耦合路径;最后从耦合协调空间重心视角出发研究其迁移路径.研究发现:9省区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水平总体不高,空间上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增的态势,地区间差异较为显著;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呈阶梯化,在时序上表现为"U"型特征,在2010年左右出现拐点,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相契合;2011年之后耦合协调重心持续向南转移,表明黄河流域南部地区在"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有较好的协调发展表现.最后提出兼顾合理化和高级化同步平稳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治理坚持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及做好全局统筹规划、重点突出,促进协同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宇  钱水土 《科研管理》2022,43(4):129-138
   本文将绿色金融纳入技术进步偏向理论框架,考察绿色金融影响环境技术进步偏向及产业结构清洁化的内在机理,并通过参数校准与数值模拟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技术进步偏向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绿色金融通过融资规模与融资成本手段影响两类研发厂商的相对利润、研发行为选择及环境技术进步偏向,进而通过直接生产率效应、间接价格效应与市场规模效应影响产业结构清洁化。只有当清洁研发部门融资规模占比或享受利率补贴超过一定临界值时,绿色金融才能成功诱导清洁型技术进步的发生,促进产业结构清洁化;而当清洁研发部门融资规模占比或享受利率补贴低于一定临界值时,绿色金融对清洁型产业产值的提升效应则被污染型技术进步效应所抵消,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清洁化。  相似文献   

18.
为摸清“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广东科技创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的变异特征和规律,采用DEAMalmquist模型、空间可视化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测度及剖析2011—2020年广东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异情况。结果发现:以2014年实施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转折点,广东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随着科技创新资源的加大投入和利用效率提升,全省已发展为珠三角领衔、粤东西部协同发展的“一核两翼”创新发展格局;动态来看,广东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年平均涨幅为8.1%,技术进步是主要影响因素,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综合提高型地市有13个,其中云浮和汕头表现突出,技术进步提高型包括广州、深圳、清远和茂名,综合下降型包括汕头、江门、湛江和揭阳。由此提出广东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和科学统筹区域创新资源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晓红  陈浩  孙玮 《科研管理》2010,31(5):185-191
摘要:本文运用面向投入的C2R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十五”期间30个省市的R&D效率,得到我国“十五”期间省域R&D效率的相关情况。进一步分析相关结果显示:“十五”期间我国各省市的R&D效率整体处在下行区间,且省市间差异先扩大再减少,整体差异较为显著。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各省市R&D效率,缩小省域R&D效率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十四五”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服务型制造对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至关重要。要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壮大新发展动能、形成新发展优势,全面提高我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文章提出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并从发展战略研究、企业数字转型、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生态培育、服务制造集群、国际竞争合作6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