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王西琴  张馨月  周嫚  刘子刚 《资源科学》2021,43(12):2538-2545
河北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水资源极为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本文依据2019年河北省地下水灌区620份问卷调研数据,采用“以电折水”方法计算现状水价,应用门限回归模型检验灌溉水价对灌溉用水量的门限效应,并采用双对数线性模型建立两阶段灌溉用水需求价格函数。研究表明:①2019年河北省地下水灌区现状灌溉水价偏低,为0.35元/m3,现状灌溉用水量比灌溉定额高61.01 m3/亩,说明水价有提升空间;②灌溉用水需求价格曲线拐点对应的水价门限值为0.33元/m3,低于拐点时弹性系数为-0.21,高于拐点时弹性系数为-0.69,说明第一阶段水价提高对节水的作用较弱,第二阶段水价提高对灌溉节水的激励效果显著;③灌溉定额对应的水价为0.67元/m3,当现状水价提升到定额水价时,与现状灌溉用水量相比,节水率为27.60%。本文建议采用灌溉定额管理制度,推行定额水价,以发挥灌溉水价对农业节水的杠杆作用,研究结论可为地下水灌区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工业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兵兵  沈满洪 《资源科学》2016,38(1):102-109
水资源稀缺是21世纪社会经济增长乃至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探索工业水资源利用情况是进一步研究工业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基础。基于2000-2013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二者关系曲线呈现为倒“U”型,且拐点出现在人均工业增加值28 612.150元/人时;中部地区二者关系曲线呈现为“N”型,且拐点分别出现在人均工业增加值15 546.048元/人和35 733.952元/人时;而全国和西部地区二者近似地满足单调递增的关系。经分析,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是使工业用水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出现的技术层面的原因,水价提升、水权交易则是其经济激励措施。最后提出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同时适当提升工业用水价格、完善水权交易制度以最终实现工业水资源节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朱泳丽  丁利杰 《资源科学》2022,44(7):1373-1387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间产业转移频繁,伴随经济和碳排放的连接,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产生的影响成为区域低碳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测度城市间产业转入和转出量。基于空间全局自相关、反距离空间权重和经济地理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2005—2017年26个长三角城市的产业转移动态、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在空间溢出视角下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②长三角城市群内频繁转移的产业多数为非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并未产生显著“碳减排”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的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产业转移实际上不利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碳排放量减少。③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呈现“倒U型”,技术水平与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存在“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人口数的增加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二产比重正向作用于碳排放强度。因此在制订碳减排计划时,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生产效率、能耗强度、人力资本等因素,做好产业转入、转出的碳排放强度监测,避免盲目进行产业转移;壮大优势产业,改善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发展符合城市自身禀赋的低能耗产业。  相似文献   

4.
张陈俊  章恒全  陈其勇  龚雅云 《资源科学》2015,37(11):2228-2239
利用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模型,整体和分组检验不同类别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发现,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多种表现形态,与地区和用水类别密切相关,全国组别的总用水和工业用水、东部组别的工业用水、中部组别的工业用水、西部组别的总用水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形态;各省份当前用水量所处现状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警惕用水量下降后再次上升的“反弹效应”。同时,本文对31个省份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检验,发现倒“U”型形态普遍存在,且发达地区拐点值大于欠发达地区;另外,对部分年份的截面数据进行非参数估计,与参数估计结果具有差异性。因此,各地区对待不同的用水类别,需要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以促使用水量保持稳定或下降,避免出现“反弹效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支持帮助其跨过拐点实现用水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原材料案”和 “稀土案”的败诉,迫切需要政府采取更为合规有效的关税替代性政策,推动金属矿产开采加工过程中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但现有研究只考虑了资源税对关税的替代,且用税收转嫁模型分析替代效果时,相关参数值也都是外生给定的。本文以战略性矿产资源稀土矿为例,从全生命周期的完全成本视角出发,测算出稀土外部性成本的理论税率区间为28.5%~48.0%;构建变换后的勒纳指数和SMR模型测算出中国稀土上游企业三个时期的市场势力值分别为1.0、0.8、1.2,下游企业分别为0.1、0.2、0.4。将测算出的稀土外部性成本、市场势力内生于税收转嫁模型中,发现稀土外部性成本的传递机制、转嫁幅度以及等效替代税率与中国稀土出口企业的市场势力、稀土上游企业供给弹性以及外国进口企业的需求弹性有关。本文得出的结论为中国政府制定更为合规的资源政策和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构建的分析框架也为其他战略性矿产资源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分析的范式。  相似文献   

6.
赖晓瑾  唐一丁  祝树金 《资源科学》2022,44(8):1630-1644
随着经济全球化概念越来越深刻地体现在国际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模式中,全球价值链(GVC)的深化将如何影响环境这一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思考。本文立足于GVC的视角,利用1995—2018年6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依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体系,探究了参与GVC对于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影响,分析各国参与GVC是否会影响EKC的“拐点”。研究结论表明:①GVC参与度的提高将显著延后EKC“拐点”的到来,这一“延后”主要源于后向GVC分工的驱动,而前向GVC分工的提升将有助于EKC“拐点”的提前。②参与GVC对EKC“拐点”的影响存在国家异质性,环境规制严格的国家参与GVC将助其更早迎来“拐点”,实现经济发展意义上的碳达峰;而规制宽松的国家参与GVC则可能沦为“污染天堂”。③GVC参与度对EKC“拐点”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其中技术密集型行业前向GVC参与度的提升将有效推动EKC“拐点”提前到来。④GVC参与度与CO2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本文的发现丰富了全球价值链在经济和环境效应方面的实证应用,为协调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约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吴兆丹  王张琪  Upmanu LALL 《资源科学》2015,37(10):2039-2050
基于经济区域分析层次,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及有关差异分解方法,探寻生产视角下水足迹(生产水足迹)地区间差异及其成因,讨论有必要调整生产的地区及调整内容。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生产水足迹总体空间差异主要源于经济区域间差异(贡献率69.46%);②中国西北、中部和东北区域生产水足迹高于其他经济区域;各经济区域生产水足迹均主要源于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生产水足迹经济区域间差异是中国生产水足迹经济区域间差异的最重要成因(贡献率59.19%),其关键因子为该部门最终需求量(贡献率74.57%);生产水足迹相关指标区域间比较中,京津区域水资源压力、西北区域生产水足迹强度、东北区域工业生产水足迹废弃率高于其他区域对应值;③各经济区域内省区间生产水足迹在总量、部门结构、差异成因上有异同,在生产水足迹相关指标上水平各异;④东北区域、上海等“很有必要”调整生产,而“有必要”调整的有京津区域、吉林等;具体调整应结合水足迹地区间差异及其成因分析结果进行。在生产视角下水足迹研究中引入经济区域分析层次、构建生产水足迹强度和工业生产水足迹废弃率指标,具有一定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宗明  吴正倩 《资源科学》2018,40(2):227-236
国际油价与原油进口的相关关系问题历来备受关注。基于线性模型的传统研究显示,中国原油进口的价格弹性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估计范围,而已有的研究很难完全解释这一问题。考虑到经典线性模型很可能掩盖了两者真正的关联机制,本文将从非对称效应的角度解释这一“低弹性之谜”。首先利用非线性检验确认了传统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的非线性成分,然后建立平滑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LSTVAR)刻画国际油价与原油进口的动态关联机制。广义脉冲响应函数(GIRF)显示,油价冲击对原油进口的影响存在两个维度的非对称效应。首先是正负油价冲击效应的非对称性,特别是在“经济低速发展阶段”表现得尤为显著,油价下跌对原油进口的影响要比油价上涨时的影响更强;其次是不同发展阶段的效应非对称性,无论对于何种冲击,在“经济低速发展阶段”,原油进口对油价变化的反应程度都要比“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反应程度更加剧烈。本文在两个层次上揭示了油价冲击的非对称效应,进而较为成功地解开了原油进口的“低弹性之谜”,这对于政府在不同经济环境下差异化定向制定相应的原油进口策略和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三线”)对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市景观格局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对“三线”内涵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线”协同划定的分析框架和协调策略,选取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为案例区,通过构建“生态-耕作-建设”三种利益导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分析了不同目标导向下各类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综合各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土地利用冲突区,基于生态优先、集中紧凑、邻域和谐和空间识别的原则,对各类冲突区进行耦合协调,以期为“三线”划定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区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主要包括西部的茅山片区、北部的天荒湖湿地以及钱资湖、长荡湖等区域,总面积260.63km2;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茅山片区及低山丘陵的东侧,中部冲积湖积圩田平原和东部的高亢平原,总面积303.57km2;城市开发边界圈定了中心城区可扩张的最大范围,总面积69.43km2。  相似文献   

10.
唐宇  宋永永  薛东前  叶昊  余娇娇 《资源科学》2022,44(7):1331-1343
科学认知能源富集区经济韧性演化过程与规律,是推动能源富集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演化韧性视角下构建能源富集区产业结构演替与经济韧性响应分析框架,采用区域经济韧性测度和分解模型,从主导产业动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演替和区域经济韧性转化3个方面,研究1990—2019年能源富集区榆林市经济韧性演化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①榆林市经济韧性演化经历了“重组-开发、开发-维持和维持-释放”3个阶段,区域经济韧性呈前期和后期弱、中期强的倒“U”形曲线;②1990—1999年第一和第三产业竞争力与结构素质是影响榆林市经济韧性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路径突破能力,2000—2019年榆林市经济韧性的剧烈波动主要由第二产业竞争力的快速“增强-下降”所引起,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显著增强;③能源采掘业竞争力波动是榆林市能源化工产业韧性演化的主要动因,能源加工业和化工产业对能源化工产业韧性演化的作用日益增强。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探索能源富集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杨鑫  穆月英 《资源科学》2018,40(5):1026-1039
食品消费需求通过食品供给影响农业水资源消耗。本文首先构建了基于QUAIDS模型的居民收入影响人均食品水足迹的理论框架,然后分析食品消费结构及其水足迹变化,其次对食品水足迹收入弹性进行测算与地区比较,最后模拟居民收入和食品价格对人均食品水足迹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为:①随着收入增加,各类食品消费量不断增长,而瓜果、乳品等高水足迹食品消费量增速较快,二者使得2012年人均食品水足迹达到521.0m3,其中东北和中部人均食品水足迹增长速度最快;②西、中、东北和东部食品水足迹收入弹性分别为0.754、0.726、0.708和0.670,其中粮食、肉类和瓜果水足迹价格弹性相对较大;③居民收入和肉类等食品价格同时增加一定比例,人均食品水足迹增长水平较低,表明收入增长下部分食品的价格上涨有利于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此外,2016年人均食品水足迹实际值和模拟值对比表明,较大样本量下利用QUAIDS模型得到的模拟结果较准确。  相似文献   

12.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要求加快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而准确评估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对于客观评价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绩效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7-2013年中国32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用地出让数据,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溢价率和出让方式市场化两个维度揭示中国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的时空特征,并分析了影响地区间市场发育水平差异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由2007年的7.66上升至2013年的32.16,但是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仍未合理体现资源稀缺性和市场供求所揭示的工业用地价值,市场化改革还停留在转变工业用地出让方式阶段,尚未深入到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工业用地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层面;东、中、西部工业用地市场化进程均在深化,东部地区市场发育具有水平高,推进速度快的双重特征,而中西部地区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仍处在由被动配合中央政策规定向主动引领改革过渡阶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工业用地需求强度与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呈现显著正向关系,地区土地资源禀赋则有显著负效应,而地区间激烈地“土地引资”竞争显著抑制了中国工业用地市场化进程。因此建议:在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要把完善土地出让制度和建立良好地土地市场生态作为改革重要方向,把促进工业用地价格向合理资源价值回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作为改革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低碳养殖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素妍  郑微微  周力 《资源科学》2012,34(3):481-493
根据IPCC畜禽养殖碳排放计算方法及系数,本文选取2003年-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出畜禽养殖碳排放总量,并建立了经济发展水平与畜禽养殖碳排放的经济计量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地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同时,文章还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东部地区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中、西部地区则存在显著的"正U型"关系,这与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和低碳技术的创新密切相关;②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畜禽产品消费总量、高速公路密度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为负;幼畜禽价格和恩格尔系数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为正;城市化率对碳排放的影响在东中部地区显著为负,而在西部地区显著为正;③对当前地区碳排放趋势的贡献,东部地区劳动力价格、城市化率和土地价格等多种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显著,中部地区收入水平对碳排放趋势的贡献最大,而西部地区除了经济水平外,城市化率对碳排放的贡献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孙建光  韩桂兰 《资源科学》2009,31(5):757-762
本文立足当前塔河流域的成本水价,基于流域主要节水技术成本投入,构建了流域农业节水水价;然后,利用已有研究资料和流域不同作物的水分生产函数,进一步构建了流域农业水价的需求效应模型;分析了未来塔河流域不同农业节水水价的节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节水水价的未来农业水价的调整可大幅降低灌水量,提高节水效应;②流域水价弹性系数会由缺乏弹性变为富有弹性,这成为流域农业水价调整可行性的一个标志;③不同作物水价需求弹性效应差别很大,这使未来流域农业水价的需求效应分析事关流域粮食安全和用水户的水价承受力问题,成为未来塔河流域农业水价调整研究的重要相关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基于Hansen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从全国和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就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居民收入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下,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全国层面,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弹性系数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形态,但增幅降低;区域层面,东部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西部居民消费促进用水量的增长,中部门槛检验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影响门槛值和弹性系数的大小,人力资本作为门槛变量时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孙才志  刘乐 《资源科学》2011,33(1):56-63
基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思想,运用全分解模型计算出1997年-2007年中国以及31个地区(台湾、香港和澳门除外)产业用水的规模边际、技术边际与结构边际,分析了中国产业用水边际效应的时空分异规律;通过构建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指数,分析了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的时间分异特征,运用Gini系数、Theil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在总体和局部都呈现提升的态势,但提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总体差异在逐年增大,在总体差异的组成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和东部地区内部差异贡献比例较大。导致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指数存在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为此,平衡经济发展,适当加大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投资力度,是全面提升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缩小地区差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钟帅  沙景华  沈镭  刘立涛  柯文岚  张超  沈明 《资源科学》2015,37(12):2421-2429
中国水资源问题表现为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的矛盾日益严峻,而城市化过程是今后水资源需求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对水资源定价系统的改革带来了挑战。本研究将3种水资源定价系统分别引入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以城市化过程为模拟背景,比较了不同的水资源定价系统中水价变动、水资源部门间分配状况以及宏观经济变动水平。研究表明,在控制水供应总量的条件下,农业部门和城乡居民的用水需求增加,其它生产部门的用水需求减少,相对用水价格在不同系统中变化显著;不同系统对于GDP和各生产部门的影响并不显著,然而对城乡居民的福利有显著影响,平行定价系统将使农村居民获得最高的福利水平;进一步改革的统一定价系统将使城镇居民实现最高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8.
杨建锋  马腾  王尧  张翠光 《资源科学》2018,40(3):526-534
定量描述铜矿勘查经济过程并预测其走向,是实现铜矿勘查形势中长期预测、制定铜矿勘查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基于经济发展对铜矿勘查影响传导链,通过文献综述与数据分析,从经济发展对铜消费需求影响、铜供需对其价格影响、铜价格对铜矿开发影响、铜矿开发对铜矿勘查影响等4个环节,分析了经济因素变化对铜矿勘查的驱动机制。分析表明,铜消费与工业化水平紧密相关,世界工业产业迁移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将对中国铜消费产生深远的影响;中长期铜金属价格随供需变化呈现交替上升与下行的周期性变化,下一轮铜价格上升波次来临取决于接替中国启动工业化的国家;矿产铜生产通常滞后于铜需求和价格变化,铜矿勘查的经济收益受制于铜矿的开发利用;铜矿企业根据全球工业产业格局与铜价格中长期变化制定相应的勘查开采计划,是平稳度过矿业下行期的重要基础。铜矿勘查是一项高风险市场行为,政策稳定、市场透明、可以预期的友好投资环境,对于铜矿勘查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