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藏》2008,(9):44-45
五代耀瓷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耀州窑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五代耀州窑创烧出天青釉和淡青釉,在青瓷中创造出面貌一新的品种。其以青瓷为主流,青釉有灰青、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兼烧少量黑釉、酱釉瓷及白釉褐绿彩瓷。器胎可分为黑胎和白胎两类。黑胎呈黑灰与铁灰色,胎体外施有白色化妆土,化妆土上再施青釉。白胎出现较晚,呈白色或淡灰白色,一律不施加化妆土,釉层直接挂坯上,其数量比黑胎要少得多。  相似文献   

2.
改之 《收藏》2012,(5):149-125
从紫砂壶诞生的明代开始,紫砂装饰就已出现。紫砂壶“花货”从壶身到壶嘴的多部位皆有采用仿生原理制作的;“光货”与“筋囊器”则是通过立体线条对紫砂进行装饰,此点现今也成为鉴别与考量一把紫砂器物优劣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珈玮 《收藏》2007,(8):49-51
唐代陆羽在其《茶经》中有言“寿州瓷黄,茶色紫”。寿州窑即为我国唐代名窑之一,窑址位于淮河以南的今安徽省准南市地区,唐属寿州。自20世纪60年代胡悦谦先生发现窑址以来,寿州瓷逐渐引起人们的注目。近来年,市场开放,不少寿州窑瓷实物得以面世。笔者感受到,寿州窑瓷确有其独特的神韵与灵气。  相似文献   

4.
张天琚 《收藏》2008,(11):48-49
什么足“三彩”?古陶瓷研究界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论是“三彩”也好,“五彩”也罢,仅形容陶瓷的色彩丰富而已。冯先铭先生主编《中国陶瓷史》中则称:“在三彩器物中,有的只具备上述几种彩色中的一种颜色,人们称为单彩或一彩,带两种颜色的,人们称为二彩,带有两种以上的则称为三彩。”  相似文献   

5.
邢宏玉 《收藏》2008,(11):95-95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件罕见的宋代绿釉相扑俑,该俑为手塑,陶胎,低温绿釉。俑被设置在长3.6厘米、宽2.7厘米的长方台座上,通高6.4厘米。二俑皆裸体,赤脚,头系发髻,身束腰带,绷护裆带,弓步俯身。居上者上体饰有阴线圈,昂首张口,皱眉瞠目,右手扒对方臀部,左手抱腰,力决胜负。居下者亦不甘示弱,面部向内,双手紧扒对方左右股,作竭力奋争状。俑身饰阴线圈似象征大汗淋漓,汗珠如豆,更增添了二者相持不下,难解难分的紧张感。  相似文献   

6.
铜绿釉是中国传统陶瓷制作中必不可少的釉色之一,其主要成分是黑铅末加古铜末以及石末等。由于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所以这些以铜为着色剂的绿釉被称为"铜绿釉",也有人因为里面含铅较多而称其为"铅绿釉"。  相似文献   

7.
李理 《收藏》2011,(8):41-47
明末,中原地区举事四起,民众不忍战祸,纷纷越过长城,迁往辽东谋生,山西介休的侯氏家族也随之迁往辽南,并定居海州。后辽东地区被满人攻取,努尔哈赤下令迁都于沈阳,并开始营造沈阳故宫,而侯氏家族奉命专事烧造琉璃砖瓦,至此。侯氏家族掌管的黄瓦窑成为清王朝的御用窑厂。  相似文献   

8.
刘丽文 《收藏》2006,(3):64-65
瓯窑位于浙江省温州一带,此地古属瓯越地,史称“东瓯”,故瓷窑称瓯窑。瓯窑创烧于东汉末年,到元代即衰亡。晋代潘岳的《笙赋》中有“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ling)”之句,所指“缥瓷”可能就是对瓯窑青瓷的赞誉。  相似文献   

9.
石琳娜 《收藏》2008,(9):43-43
1972年,位于耀州窑遗址区内的黄堡镇新村,几位村民劳动时偶然发现了一座唐墓,墓中出土一件唐代黑釉塔式盖罐。该罐后来被定为一级文物,并成为耀州窑博物馆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10.
郭惠雄 《收藏》2007,(3):53-53
笔者最近见到一件明代石湾窑仿钧釉八系罐。该罐折沿、短颈、丰肩、圆鼓腹,足稍外撇。造型圆浑丰满,古拙雅致,通高53.5厘米,底径21.5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