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子的诗歌创作,是一个舐血而歌的过程,是以挥霍生命的代价铸就的诗坛华章。面对麦地的贫瘠现实,置身诗性消亡的语境,于世纪末精神冰点的诗界,海予以他绝对的姿势完成了一次超越性的书写,实现了从文本话语到行动话语的转换、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构。  相似文献   

2.
从诗歌创作实践来看,许多诗人的创作构思并非完全遵循逻辑思维方式,即由诗人主体获取材料,到立意构思,再到物化表达成诗的有序思维,而诗歌创作构思主体常常是听任某种非常态、非有序的思维交互活动:活动即构思、思维自动即作诗。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诗的本质与诗人的经历、个性出发,对孔令更诗歌创作的整体特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指出:诗的生命在于对人类内在情感的挖掘与表现;而诗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则在于以生命融于创作当中,把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最深邃的思想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把人类情感与思维的成果化成绚烂的艺术之花。而在这其中,隐遁的忧伤与重现的疼痛,是孔令更诗歌创作切入现实与人的内心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小说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可以称之为生命叙事。它从对肉身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精神境界。对生命现实的沉痛反思,对人类心灵意义的叩问,并且力图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是生命叙事的基本使命,其最终的目标是催发、振奋人的蓬勃强健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图通过对路翎晚年诗歌创作的主题蕴含、意象及形式的深入分析,达到对其晚年诗歌创作的价值有一个较为客观的估量,在指涉到特定的时代、社会、历史、现实及人生境遇对其晚年诗歌创作观念的多方面影响的同时,尤其凸显出其诗歌文本中所内蕴的对自我生命价值与意义实现的期待,对以个体精神解放为本位的整体民族自由、解放与重生的渴盼;对心灵无意识深处的隐蔽内容的挖掘,对心理意识流体验式的摹写,对生命本体存在困境的思索等主题元素,由此进一步指涉到其晚年诗歌创作与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现代生命哲学的问题情境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6.
教育重建的基点是学校课堂生活的重建,而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换,是当前我国课堂生活重建的根本,因为它既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又反映了教育哲学与认识论的变迁,还是课堂教学现实的迫切需求与师生发展的主体需要。  相似文献   

7.
张芸 《集宁师专学报》2002,24(1):39-42,58
穆木天是中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倡导者之一,他的“纯诗”理论及象征主义诗歌创作在中国诗学界具有一定的价值。三十年代,穆木天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穆木天的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遵循民族化、大众化的原则。本文阐述了穆木天从二十到三十年代诗风的嬗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发生了关键性变化:诗歌形式,从四言发展到了五言;诗歌创作主体,从以民间集体创作为主,转变到以人个体创作为主;诗歌主题、风格也都发生相应变化,并由此引领唐宋诗歌主流。在这个嬗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当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理念型终身教育流派,提示了蕴涵其中的人学基础,勾勒了生成性的人的形象,彰显着对人的主体性、超越性、共处性的人性期待和对"自由人"之境界的诉求.具体而言,它蕴涵着三个方面的理论意义:在思维方式上,从预成性思维转向过程性思维;在生命论上,它在唤醒人内在生命自觉性的同时,也关注他人生命的自觉和从主体到主体间性;在知识论上,它从先验的、确定性的知识向个人实践知识乃至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转换.  相似文献   

10.
雁翼是一位从馆陶颜窝头村走出去的战士诗人,他心中具有极为浓郁的故乡情结。解读他的诗作,其故乡情结有丰富的内涵:童年、母爱、卫运河一起构成雁翼生命中最浓重的底色;这块曾经为之流血负伤的土地还融汇着人民的重托和先烈的遗愿,成为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多次回乡所看到的现实面前的复杂心情使诗歌创作呈现出多重声音的复调组合。  相似文献   

11.
臧棣在20世纪90年代的物欲喧嚣中执着于个人化诗歌创作。他的写作向现实敞开,在日常现实与生活细节的书写中竭力找寻生活的诗意、发掘生活的真谛。为更好地传达自己对现实存在的反省与批判,臧棣机智地采用了叙事、反讽、三重关系的建构等多种成熟技艺关注存在,在优美灿烂的审美空间写下他冷静、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可以吃的女人》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探讨了妇女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问题,生动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社会知识女性的迷茫、困惑与挣扎的生存状态。文章通过细读文本,解析小说的三个章节从第一人称叙事到第三人称叙事再转回到第一人称叙事的视角转换策略,印证了这一转换过程恰恰契合了小说中女主人公玛丽安从迷失自我到思索现实再到选择人生,追寻生命价值的心灵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由于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带来了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本从“三个转换”,即从讲授主体向导学主体转换,从权威主体向平等主体转换,从传授主体向服务主体转换,探讨了开放教育中教师的地位。从导学、助学、劝学、督学四个方面,阐述了开放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冯至是20世纪40年代新诗人中受杜甫影响最大、对杜甫精神领会最深的诗人之一。冯至从杜甫那里继承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继承了把内在生命和外在宇宙对接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继承了在诗歌创作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精神,并进行了现代化转换,是杜甫千年之后难得的知音。  相似文献   

15.
劳动教育基本属性的三重维度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从内容到方式具有实践性和体验性,有助于增进受教育者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和融入感,并唤起一个富于社会情感和生命价值体验的生活世界;劳动教育从工具到存在具有审美性和自由性,有助于实现“真”的规律性、“善”的目的性和“美”的超越性的有机统一;劳动教育从现实到理想具有社会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将创造性智慧有效地赋能于广阔的社会性劳动中,实现生命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本从主体审美意识的角度,综合考察了大漠诗人吴修纲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的自由意识、家园意识和忧患意识,同时将三置放于化透视与心理分析的宏阔视野上进行打量,借以追踪和探究了诗人独特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7.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虽然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影响,但他积极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营养,使其诗歌创作呈现出从抽象难懂到明晰典雅,从外在韵律到内在情绪,从病态美学到浅吟低唱等的转换,在创作中表现了丰富的民族元素。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情状、身世遭遇和气质风度三个维度入手,寻求唐代大诗人“鬼才”李贺诗歌创作的病态原由,为解读特定经历中文学个体的美丽设定一种思考的视角。文中论述,先从中唐病态的社会状况寻找李贺的病态心理、病态的人格和病态意象的个由,再从诗人高贵的身世和卑微的现实矛盾寻找生命个体的精神痛苦,最后从审美视角寻找作品的怪异标新。  相似文献   

19.
以现代悲剧美学理论观照北宋词可知,北宋词抒写了悲剧意识,折射出悲剧精神,是词人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载体。其悲剧意识主要有三种范型,即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其悲剧精神主要有两重内涵,即鲜明的抗争精神、与现实社会相矛盾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诗礼相成”,作为历史的话语,最早见于《孔子家语》;作为历史事实,可从《诗经》的郊庙乐歌,燕赏乐歌和变风变雅诗中找到根据。其诗学意义之深刻,一是揭示了诗歌创作的本质特征,二是揭示了“诗可以群”的合聚力量,三是揭示了诗歌创作的生命在于新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