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与中国古典小说回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龙 《寻根》2010,(3):95-99
对句是中国文学最为独特也最为精致的特点。其他文化系统中的语言文学也有讲"对"的:日本学者古田敬一在其《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中便曾列举过日本与西欧文学中的例子;美国学者浦安迪在《平行线交汇何方——中西文学中的对仗》一文中亦曾指出,  相似文献   

2.
十年前,我们合写《罪与文学》一书,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聚焦于罪意识与文学的灵魂维度的考察,试图通过追问罪意识和文学的产系思考和检讨中国文学传统的局限所在。在这样的思考背景之下,西方犹太——基督教的原罪观和忏悔意识很自然就被当成攻错中国儒家原善观和君子自省意识的"他山之石"。正因为这样,我们写了第五章"忏悔意识与中国思想、文学传统的局限"。儒家不讲罪意识,以性善论为主,虽然异流旁支如荀子也讲性恶,但这个恶,也不同犹太—基督教的"原恶",更没有上升到罪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与渗透。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场域受制于世界文学的话语冲击,我们敞开心胸,接纳他者的万千风光.以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作为自己的参照;同时,重返中国文学传统,丰富自身文学实践,以独特的实践参与世界文学进程之中,反之对世界文学施以刺激。既不遗失中国文化的固有血脉.又不脱离世界文学的谱系.  相似文献   

4.
钱穆先生是一位通儒型的历史学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由于怀抱着"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而常能于人所不经意处发掘高义.<略论中国文学>是先生关于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一篇文章.钱先生认为,中国文学重在写情,而西方文学重于写事,由此,遂形成了中国文学求简求同、贵通贵袭,西文文学求详求异、贵专贵创的特点,但中西文学之间并无中旧西新之别.这些议论,对于今日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发展,应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本年度中国文坛,足以莫言的乡土书写荣获诺贝尔奖而得照亮。上海作家金澄宇则以30万字长篇小说《繁花》,另开城市文学新局,被中国小说学会评排年度第一。如此有意味的文学格局,一方面是“乡土”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域相接,另一方面则是“城市”对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传统的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6.
郝岚 《世界文化》2006,(12):40-41
莎士比亚可谓世界级的文豪,耶鲁的著名教授哈罗德·布鲁姆更是在他的《西方正典》一书中将之称为“西方文学经典的核心”。他的论断相信不会有人反驳,不过一般提到经典,自然就具有了某种“正襟危坐”的性质。但当这位大师穿越时空,作品首度与中国人谋面的时候,情况却并非如此。但闻其名鲁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谈到莎士比亚的时候说:“严复谈起‘狭斯丕尔’,一提便完;梁启超说过‘莎士比亚’,也不见得有人注意”,此话不留情面,但的确属实。严复在光绪二十年(1894)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进微》篇中,提到了“词人狭斯丕尔”,还加了小注:“狭万历…  相似文献   

7.
胡适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以今天的眼光看,他当时取得的成绩,亦显得相当特异。上世纪初,胡适还不过是一位留学生,可他的几篇关于新文学主张的文章竟然在国内风靡一时,引发极大的震动。胡适并非主修文学,他的这些新文学主张,由何而来呢?通过翻读胡适日记,我们可以看出,胡适对文学一直有着浓厚兴趣。在留学期间,他更是广泛阅读到大量西方经典及流行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为他后来新文学观念的形成起了极大作用,更为他倡导新文学"垫"了底。这底子的深厚,扎实,是与胡适下大工夫攻读互为关联的。这里,我们不妨以胡适对西方经典作家莎士比亚的阅读为例,来了解其修习情况。窥斑见豹,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证明。  相似文献   

8.
蔡毅  木子 《滇中文化》2001,(1):30-35
置身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文学不但需要面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而且也需要面对全球与全人类;它不光应服务于中国的读者与中国的老百姓,而且应服务于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读者与民众,所以它就得同时肩负起两个向度的使命与目标:一个是民族的文学建设和发展,一个是世界的文学建设和发展,这就要求中国作家在坚持文学民族化的同时也坚持文学的世界化,民族化要与世界化相提并举,相依互补,共同繁荣,因为如果一味提倡文学的民族化,就有可能陷入狭隘封闭自满自足的境地,难以获得世界上更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如果一味强调世界化,放弃文学的民族化,又可能导致丧失自己的根基,丢掉自己的个性和声音,变得不中不西、半洋半土,毫无特色和风格。只有两者兼具,才能既不丢失自己的根基,又能求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俄罗斯文学丛林中,列夫托尔斯泰是一株参天大树。这株大树之所以如此主干粗壮,枝叶繁茂,是因为其不仅仅植根于俄罗斯肥沃、广袤的大地,他还从辽阔的世界云空广泛吸纳了大量丰沛的其它文化养分,这是他能够向人类奉献巨大文学财富的重要资源。在这些精神养分中,有一脉来自中国,来自中国的伟大哲人——孔子。  相似文献   

10.
鲁谆 《华夏文化》2013,(2):6-11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必要深入研究古典诗词,并大力普及其精华。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学习体会。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经》被视为儒家经典,《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列入其中,足见诗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而独特的位置。"诗言志"(《尚书·尧典》)揭示了诗的本质,并形成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1.
幅员辽阔的中国因地理地貌的多样繁复,而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萌生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创造的作家,以最具有情感性的文学创作,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并体现着言说的地域性特色。吴越、秦晋、巴蜀的地域文化与文学,就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三角形构成。本文将之作为互为对比参照的个案,探讨其地域个性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以及各自的呈现方式,并从全球化背景下思考了中国文化与文学重构中地域文学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陆琳 《华夏文化》2001,(3):32-34
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遗产是十分丰富的。中国古代山水诗文同中国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也有它的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不仅是元代文学的经典,也是中国戏剧的经典。在元杂剧的经典化历程中,明人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明人将本身并不完全成熟的元杂剧进行了改良、完善,通过体制的完善、漏洞的修复、情节的充实、宾白的填补、曲文的修润等五个方面,全面提升了元杂剧的文本质量。其次,明人编集的戏曲选本使得元杂剧得以良好的流传,并在选本编集中贯穿“宗元”意识,不仅促进了元杂剧的流播,更是建构了宗崇元杂剧的经典意识。尤其是宫廷曲选也对元杂剧的经典化进行着默认,这是本被小道视之的元杂剧最终能够确立经典地位的必要条件。第三,明人树立元杂剧作家为偶像符号,他们不仅高度推崇元杂剧的辉煌成就,而且把元杂剧作家与庄子、屈原、李白、苏轼等经典作家并提,进而把“元人”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树立为经典作家符号。第四,明人确立了元曲是元代“一代之文学”的思想观念,通过将元曲与唐诗等经典文学体式并列,确认其经典地位。元杂剧作为元曲的一部分,其经典地位也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在广大民族文学工作者的努力下,不论是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还是作家文学的创作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也走上了正轨,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少数民族文学已经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相似文献   

15.
杨锏 《世界文化》2012,(10):54-55
汉语文学中,翻译成汉语的异域文学如果从汉译佛教文学算起,到传教士来华及清末民初“西学东渐”,1949—1978年偏俄苏意识形态文学的汉译,1978年至今偏西方欧美文学的汉译。两千年里汉译异域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名列汉语出版物的异域作家更是数不胜数了。异域作家在汉语文学语境“竞争激烈”背景下,很多湮没在汪洋的汉语出版物中为人遗忘,但是其中偏偏就有如泰戈尔这样的异域作家能够脱颖而出,超越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从时间上说并非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到上个世纪末,应该是从资本主义萌芽的明中叶到上个世纪末这样一个400多年时间跨度的历史过程,它的标志是中国文学经历了对人文主义的呼唤,要求个性解放,对旧制度的批判、摈弃,对吃人礼教的控诉,对人性的剖析及精神的失落、迷惘这样一个复杂而冗长的变革过程。这个过程透露出来的文学主题是,呼唤人性的复苏和个性的解放;价值观念的反传统性;文学中出现了反历史、反传统的“新人”。就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意味着中国文学的分期只能分为古代文学(先秦至明中叶)和现当代文学(明中叶到现在)。  相似文献   

17.
唐代以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近代以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窗口,如晚清、民国期间大量的留日学生与旅日文人,如“封建”等词汇正是经日本翻译而传入中国。今天,当我们重新思考、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涵义,展开往昔这一辉煌灿烂的文化篇章之时,更加促使我们反思中日文化交流中放送者与接受者这一身份的置换之缘由。因此,对日本五山文学这一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的研究,也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漫话中国文学批评张伯伟文学批评是英语中"LiteraryCriticism"的译名,中国传统的说法是"诗文评"。尽管"诗文评"的名称直到宋代才出现,但文学批评的意识却早在先秦时代便已经萌生了。孔门以"四学"教人,其中之一就是文学。孔子对《诗经》有过不...  相似文献   

19.
《中外文化交流》2010,(1):10-10
“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框架内的文学讲座“王安忆文学交流会”11月13日在亚马逊中比妇女交流中心举办,张援远大使的夫人王小芳率女外交官和比文学爱好者约50人出席。交流会以访谈和现场问答方式交替进行。  相似文献   

20.
花开两朵     
云桐 《世界文化》2014,(8):14-16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自然文学流派开始传入中国。一些中国作家受自然文学的理念及创作实践的感染与带动,走上了描写自然、赞美自然、表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创作之路,开出了中国自然文学的一枝艳丽的花朵。而另一些作家,面对中国长期以来征服自然,实际上是摧残自然的冷峻现实,生态意识开始觉醒。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为自然辩护,批判各种破坏生态的暴行,捍卫自然的美丽与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