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诵读——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墨子·公盂》载子墨语:“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五百。”  相似文献   

2.
一、诵读——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墨子·公盂》载子墨语: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宋代朱熹更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将诵视为真道学第一义,且谓诵读必须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理论确立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现在初中学生学习语文时放声诵读的时间极少。学生们不爱当众诵读,固然与他们正处于青春闭锁期有关,但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们平时没有养成诵读课文的习惯,缺乏诵读的自觉性。诵读要成为学生们学习语文的习惯,就得不断  相似文献   

3.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的总概括,总评价,用宋人朱熹的话说就是:“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论语集注》)不过,“思无邪”一语,并不是孔子所自撰,而是他从《诗·鲁颂·駉》篇中借来  相似文献   

4.
诵读存在于中国语文教育史已有二千多年,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从词源角度.我们可以对其作详尽解释。“诵”.《说文解字.占部》:“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说文解字·言部》:“讽.诵也。从言,风声。”可见.许慎把诵、讽二字互训。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出版的《诗经》注本、全本、选本,不下十余种。关于韵字注音,颇多歧异,不少人仍沿用朱熹叶音或陈第古本音方法,这是值得研究的。一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他于1177年著成《诗集传》。为了“好吟哦讽诵易见道理”,朱熹传释诗三百篇时,对诗的押韵也很重视。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许多中学课本中对《诗经》的注解都说《诗经》也称(或古称)“诗三百”。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中也说“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这都是把“诗三百”作为《诗》的代称。我觉得这么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教师,当我们把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有机联系起来时,就可以自如地凭借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一、诵读式教学法——本色之美诵读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诵”,熟读成诵,出口即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学诗讲究熟读,传统蒙学也推崇记诵,可见,诵读是学习语文的最本色、最传统的一种方法。阅读一些经典的、精辟  相似文献   

8.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②)第三单元的《赤壁赋》中,课文注解把“诵明月之诗”解释为“朗诵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很显然,作注者认为这里的“明月之诗”特指《诗经》中的该章节。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愤”同文学创作联系起来的是屈原,他在《九章·惜诵》中明确地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而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个把“发愤著书”作为理论提出来的是司马迁。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反复说: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追往串,思来者。”(《史记》卷一百三十)  相似文献   

10.
李翠华 《教师》2008,(4):80-81
记得T·S·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称为《诗》。在孔子的眼中,《诗》是具有多种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的教材。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并称他的教育工作是“兴于《诗》”(论语·泰伯)。他说过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关于“兴”的内涵,尽管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  相似文献   

11.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东坡名篇《赤壁赋》里的一个句子。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此句的注解是“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这一章”,即《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月出晈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理由为“‘窈窕’与‘窈纠’音近,所以苏轼称之为‘窈窕’之章。”我认为“窈窕”并非“窈纠”的笔误,东坡所吟咏的不是《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而是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周南·关雎》。  相似文献   

12.
一、继承“思无邪”的诗教传统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解释说:“孔子之称思无邪也,以为《诗》三百篇,劝善惩恶。”“劝善惩恶”的诗教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是几千年来民族性格的塑造、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保障。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悠历史,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传统,有无数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形成了并不断发展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大民族精神和以“悟”为基本特征的民族智慧。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继承诗教的优良传统,就要从语言入手,在培养语文能…  相似文献   

13.
陶麟老师在题为《“诗三百”辨》的文章(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6)中对“诗三百” 进行了考证,提出了“诗三百就是《诗》三百,而不是‘诗三百’,更不是《诗三百》”的结论,对长久以来认为“诗三百”就是《诗》的代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令人耳目一新。但我觉得陶老师的论证对其结论的支配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接过志公先生赠予的《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计60万字),感到特别厚重,看着先生苍劲的题字与鲜红的印章,内心分外欣喜与激动。悉心拜读,越发感到《论集》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博大精深,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委实是一本地道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汉语文教育论,值得后辈珍藏与研读。这里就先生的论文教育致用观作粗浅的探讨,以向先生及专家请教。 在我国教育史上,春秋时代曲孔子就已经提出“学以致用”的思想,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至北宋,程顾程颐从教育原则的高度作出概括:“读书,将以致用也”(《二程集·论学篇》)。至于,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为指导,对“学以致用”的依据、实质及实施途径作出系统而具体阐述的,志公先生恐怕是古今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家学教育,始终在古代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对它的研究,至今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不揣浅陋,以求教于大方。一在古代,家最普遍的含义是“一家男女七人以上财授之下地……有夫有妇然后为家。”这里的“家”即现代所谓“家庭”。家在西周、东周又指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周礼·夏官》云:“家司马各使其臣”注“家,卿大夫采地。”所谓“族”,也有“家”的含义,它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的总称,是放大了的家庭。《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颖达疏云:“九族,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家学的“家”既包括家庭又包括家族。家学教育通常有下列形式: 第一、正规系统的家庭蒙养教育。三国时魏国钟会即为典型:“夫人性矜严,明于教训,(钟)会虽童稚,勤见规诲。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岁诵《易》,十二岁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涛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熟读”的(《辞源》),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  相似文献   

17.
鹿敬华 《成才之路》2009,(19):46-46
俗语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由此可见,朗读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实朗读一直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项目,早在《礼记·文王世子》中就有“春诵,夏弦”的读书规定。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8.
诗歌、音乐、舞蹈在古代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可诵、可弦、可歌、可舞.诗、乐、舞三者的性质及其关系是: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师乙》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正义·诗大序》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说:“诵《诗》三百,受之以政:不达,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意思是,读的书再多,如果不能学以致用,也是徒劳的。诚然,我们的学生,自幼熟背唐诗宋词,可又有几位同学,能写出几篇文质俱佳的文章呢?细究原因,大都是学生不会检索应用已储备的经典诗篇的缘故。基于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课前诵诗一首 课前诵诗一首,即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诵诗一首,或齐读或齐背。这是借鉴古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吟诵法”。事实证明,熟读成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许多著名作家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都将儿时能背诵《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作为经验之谈。再者,许多古诗文,节奏感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