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人工点火开始了人类照明领域的第一次革命,而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被公认为第二次照明领域的革命。现在,环保、节能的LED照明则标志着第三次照明革命的到来。由于在LED照明上的贡献,3名科学家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分别是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和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在颁奖词中,诺贝尔奖委员会写道:"白炽灯照亮20世纪,而LED灯将照亮21世纪。"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日本索尼、松下、夏普等电子巨头,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节节衰退,不禁让人怀疑日本企业的创新力.但是,去年日本科学家中村修二、赤崎勇、天野浩因发明蓝色激光二极管(LED)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奖,令外界再次对日本的科研水平刮目相看.不过,那毕竟是20多年前的发明.  相似文献   

3.
近日,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LED)”荣膺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正是凭借能源转换效率高、单位耗电低、寿命长等诸多优势,LED照明不仅在全世界掀起替代传统白炽灯的“照明革命”,而且成为全球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领域之一.国家知识产权局(下称“国知局”)专利局出版的《LED照明产业专利分析报告》(下称“《报告》”),试图通过专利分析方法,揭示LED照明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专利技术整体态势等.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日本日本名城大学赤崎勇(Isamu Akasaki)、名古屋大学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美国籍)。此次的获奖理由是"他们发明了高效蓝光发光二极管(LED),该项发明使得高亮度、低功率的白光光源成为现实。"这是应用物理学领域获奖,三位获奖者是日本应用物理学会名誉会士,这对于日本应用物理学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荣誉和骄傲。瑞典皇家科学院评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8):I0003-I0006
<正>北京时间10月7日消息,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名古屋大学的赤崎勇,天野浩以及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在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方面的贡献,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授予那些对全人类的福祉作出重大贡献的成就,通过蓝色LED技术的应用,人类可以使用一种全新的手段产生白色光源。相比旧式的灯具,LED灯具有更加持久且高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人》2022,(24):36-45
“年度影响力科学家”颁发给那些在各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我国科技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是我国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本次“年度影响力科学家”由30位科技工作者构成。他们的研究覆盖了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医学、农业、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7.
江西科技发展相对滞后;其环境与资源约束,决定江西必须以科技支撑中部崛起;应在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创新与引进相结合等方面做足文章,在重大问题和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苑》2004,(5):64-64
北京伟达鹏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经政府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致力于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农村卫生工作为己任。自成立以来,在医疗卫生计算机网络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研究突破。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是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以空间飞行器为平台,瞄准世界科学前沿,从2011年开始布局和实施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迄今,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已走过了11年的历程,使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第一次有了系统性的支持计划,使我国的空间科学家从旁观者、参与者逐渐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的中央。文章回顾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从实施以来的发展历程,包括专项一期在科学前沿领域和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突破,专项二期正在实施的项目情况,以及正在论证中的空间科学未来规划任务的优选项目。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将发展空间科学放到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首要位置上。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瞄准空间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前沿,通过实现“从0到1的突破”,使空间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3):239-239
《中国科学院院刊》(Bulletin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中、英文版)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指导综合类科技刊物。重点刊登重要前沿学科或当前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的评,研讨发展战略和对策;科技与社会相互影响的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各研究领域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各学部的重要活动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与科学家就科学及我国社会济重大发展问题提出的咨询报告及意见和建议;优秀科学家的业绩;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和知识创工程工作进展及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国科学院国际…  相似文献   

11.
日本学者下村修作为绿色荧光蛋白质的发现者及其结构研究的开创者,与查非、钱永健一同荣获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对下村修投身生物发光研究的经过以及取得多项重大科学突破的经历进行了梳理,并结合"钱学森之问"从多个角度对下村修的成才之路展开了分析。最后就下村修这个案例对杰出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青蒿素:从中国传统药方到全球抗疟良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蒿素是从中国传统药物青蒿中提取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复方的应用为全球疟疾耐药性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作为全球疟疾治疗的首选药物,解除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病痛,因此在青蒿素研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屠呦呦成为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科学家。青蒿素的发现是在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完成的,是一个任务("523任务")带动科研和学科发展的典型案例,是国家需要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结果。文章回顾青蒿素研发的历史,考察在设备、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协作、多机构的优势整合而取得突破的经验,探讨社会、政治、文化与基础研究、开发应用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中汲取经验与教益。  相似文献   

13.
黄晓珊 《科教文汇》2014,(35):123-124
本文对莫言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与研究情况做了初步的梳理,概括介绍了现有的三部莫言作品俄译本的情况,综合分析了俄罗斯学界对莫言研究的三大切入角度,借此探析莫言在俄罗斯的接受情况。结果表明,获诺奖前的莫言在俄罗斯声名寂寥,获诺奖后的莫言一夜成名。但由于总体译介的延期与滞后,俄罗斯学界关于莫言作品的学术性相关研究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4.
15.
赵晋平  单谷  刘绮霞 《科研管理》2020,41(10):125-133
在中国科技的巨大进步为世界有目共睹的同时,如何培养世界级学者成为困扰我国科学界的重要课题。世界级学者的培养和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邻国日本频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政府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动向,并聚焦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所资助的战略型基础研究的案例,得出了有助于世界级学者脱颖而出的科研经费制度、伯乐型评审专家和具有鉴别人才和技术能力的专业型科研管理人员的存在、跟踪式服务等因素对于日本频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起着不可或缺作用的结论。本文提出,今后我国除了制定明确的世界级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之外,需要加大设置战略型基础研究项目的力度,尝试导入伯乐型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对基础研究项目实施弹性化、跟踪式管理,打造能挖掘高潜力人才和技术的专业化科研管理人员队伍。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不仅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科学成就涉及很多领域,他的科学思想内容丰富,学术见解深刻新颖,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一位不可多得的科学天才。科学学思想是其博大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影响是深远的。钱学森是我国科学学学科建设的倡导者,其科学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深化了认识的辩证过程,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实践内涵的理解,具有较高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彼得·卡皮查是苏联学术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早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强肱场和低温物理研究,卓有成就,1929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4年他被苏联政府强制留在国内,创建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其间发现了液态氦在超低温下具有超流动性,为此获得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卡皮查还是一位关心社会,尤其是科学界公共事务的科学家,他向斯大林以及其他苏联最高领导人写了大量书信,为身陷囹圄的科学家陈情,或者对苏联当局的文化和科学政策提出建言,为此本人一度遭到贬斥。  相似文献   

18.
以钱学森为例,分析战略科学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卓越的科学贡献,广博的知识结构,严谨的科学精神,深厚的哲学素养,超前的战略眼光,高尚的人格魅力,赤诚的爱国情怀。战略科学家应是卓越和引领的统一,战略科学家既是本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又是作为科研工作的策划者、组织者与管理者的组织权威,还是维护国家尊严和人民利益的战略权威。  相似文献   

19.
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揭开了现代物理学序幕的X射线的发现,随后的20多年中与X射线密切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层出不尽。而一个世纪之后空间天文领域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于2002年授予了空间X射线天文的突破,由此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新窗口。从1962年发现第一个宇宙X射线源至今半个世纪以来,已经有约70个携带天文仪器的空间飞行器(以专用卫星为主)发射运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于宇宙和基本物理规律的认识。随后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宇宙背景探索者"(COBE)卫星对宇宙微波背景黑体辐射谱的精确测量和观测到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著名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此做出了关键贡献。这样在新世纪空间天文的研究就直接产生了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且对第三个起了重要作用,非常类似20世纪初X射线对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这三个以及天文学研究所获得的所有其他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除了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其他所有的获奖成果都和项目最初的科学目标没有关系或者完全相反。与此同时,探讨了重大天文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于处于快速发展初期的中国空间天文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论文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国际权威数据库,根据科学计量学方法,从SC I论文数量、被引次数和期刊影响因子等三个方面,通过对198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科学论文影响力的测度,发现世界顶级生物医学科学家的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可能由25-45岁移至31-55岁。同时,分析科学家个人研究水平与其影响力和科学家个人科学能力与其国家科技整体实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