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出版界经常流行一些新观念、新理论,其中不少渐成大家的共识。当我读完王建辉的《新编辑观的追求>,方知不少新论之发嚆矢者即是建辉兄。以下撮其要者略加评述。 一、关于编辑的角色定位 在《地方出版社的高级人才战略》一文中,作者提出:“我们首先得树立一个概念,地方出版社应当培养自己的专家学者。”(第126页)并进而认为衡量一个出版社社会声誉的标准是“有没有堪称学者的名编辑”(第127页)。可见,作者是主张编辑应该是“专家”的。也许这还算不上最新之论,但作者可贵之处在于随着实践中认识的发展、深化而不断修正、充实自己的观点。在《编辑与学术》一文中,他认为:“以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及规范的编辑概念而论”,“或者说编辑还应当是杂家。不过这种编辑这种杂家是与学术具有千丝万缕联系与学术保持同步甚或某种超前性的编辑、杂家”(第1页)。作者的认识并未到此止步,认为“上上之境,编辑应该是通家”。它  相似文献   

2.
新一代出版人的追求──读《新编辑观追求》吴平最先认识王建辉先生是通过他所著的《书评散论》。那是一本充满理性思维、让人透过评论文字来领略书评文化建设、书评文化的创造诸方面的学术论著。名为散论,其实,它的理论、实践、技能三部分构成浑然一体,散中见精髓,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与出版与史学有些瓜葛的人,都不会对王建辉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他是湖北人民出版社的文史编辑,干出版这一行也不过十个年头。但短短的十年里,他英才勃发,意奋笔纵,不仅编辑了近百种图书,而且许多图书在文化界大受欢迎,曾分获“中国图书奖”、全国“金钥匙奖”等大奖;同时他还发表了百十篇有份量的书评、史学及出版论文、随笔,并出版了《书评散论》、《读书人生》、《荆楚文化》(与人合著)等5本论著。这一连串的数字表明,他的确过得很累、当然也很踏实。谈起这些实绩,世人皆说他勤奋、敏睿,而相知者都明了,这后面蕴藏着深沉的理念追求和丰厚的理性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青年编辑(我更愿意表述为第三代编辑)历史使命如果可以运作,就必定是新的国情与出版形势催生的新编辑观引领之下的实践活动。新编辑观是相对于近四十年来的编辑传统而言的,新编辑观的追求是对传统的继承与扬弃。什么是新编辑观,我们只好说它是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编辑新观念新概念,它绝对不是所谓编辑学,也并不一定是一种理论体系,说它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循的一套工作新思路或许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5.
时常徘徊于书肆,搔首犹豫,手抚挑出的新书举棋不定。有时也不是因为囊中羞涩,而是心中那种莫名的鸡肋感,有些书错过了,想找时直惋惜,一朝买下又觉得欠醇度,像一杯兑了水的烧酒,品起来不过瘾。当然,选书毕竟不是选对象,不必那般认真周到,日后也不会终生厮守,又何必苛求呢?但是,对爱书者来说,若是访得几本“辉光灼人”的佳作,那番惬意不逊于初恋时的月夜幽会。 读家与写家一样,有自己的偏好,不过在写家叫风格,我所好是短小、充满思想颗粒、自由、轻松又富  相似文献   

6.
近日,收到河北教育出版社老编辑张慧芝女士的《编辑岁月》一书,闲暇之余披览数次,颇有所得.虽然与作者张女士素不相识,但仍想向读者推荐此书. 《编辑岁月》包括九个部分,即:选题记、作者记、审读记、书评记、档案记、练笔记、困知记、忧思记、真情记,可以称之为“编辑九记”.它全面记录了一个从事编辑工作近30年的老编辑对书、对人、对事的态度与真情,并以拳拳之心向青年一代编辑人传递着编辑工作的经验与心得、编辑人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7.
《学衡》杂志于1922年1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刊,从1922年1月到1926年12月,以月刊的形式出版了60期,1927年停刊一年,1928年1月复刊,改为双月刊,到1929年底出至72期,1930年再度停刊一年,1931年复刊,之后时断时续,直到1933年7月终刊,先后共印行79期。其间,《学衡》团结了一大批学者文人,编撰队伍中不乏赫赫有名的文化大师,如王国维、陈寅恪、柳诒徵、吴宓、  相似文献   

8.
王建辉的出版研究大致可作三方面的划分:一为书评研究,二为编辑出版理论研究,三为近代出版史研究。三方面相互关联、递进。他的新《新出版观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触及我国编辑出版理论界近十几年的学术兴奋点,既不失现实指导价值,还具有某种出版学术史方面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周谷城,田汝康先生主编的《世界文化丛书》,对于文化界来说,可能并不陌生。早在1985年夏天,当这套丛书还在酝酿之际,《光明日报》就发表过“读者来信,将此事公诸于世,并赞扬浙江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10.
出版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通过资本化、壮大出版业实力,与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文化追求,这是实现出版业持久腾飞的两翼,两者必须结合,不容割裂。要创造条件,激发双方互补的因子,抑制彼此排斥的侵蚀,善于协调,防止误判。  相似文献   

11.
怀思与坚守──读《文明的黄昏》伍立杨祝勇文章何以感人至深,从大江南北到天涯海角的文化界、青年界,均极多赏音,乃在于他的创作经验与其文化哲思之相互渗透。其长构《北京之死》,从那浩翰的文化之海中钩沉出种种细故,趣味民俗,说不尽的胡同、人情、小吃,从小贩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着悠久的方志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各侯国皆有自己的史籍;有记述全国疆域、土壤、物产、赋税和风俗的著作;有较为完整的地产著述;两汉时期,随着历史文献学的初步形成,方志体例已具雏形,到宋代地方志的编写便进入成熟阶段,清代更是我国方志的全盛时期,民国后在继承清代编纂学的基础上已有较大发展。纵观方志文化的起源,它同我国的历史学、地理学有密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在谈到老一代出版家徐调孚时感叹道:“一辈子在出版界工作,知道他的人不很多,我不免代他感到寂寞。”其实不只是徐调孚,惯于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出版人,往往都隐身于文字的背后,不肯留下片言只语。所以有的尽管刚刚去世几十年,曾经开一代思想与出版新风的众多近现代出版者早已是身影模糊,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可喜的是,  相似文献   

14.
黄禹铭 《新闻世界》2012,(2):104-105
詹姆斯·凯瑞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为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本文在区分"传递观"与"仪式观"的基础上,探究"仪式观"视角下的新闻观,以及传播技术对人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秉承着应该让中小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实现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的理念,由江苏省内多名专家精心编写的文化类普及读物《文化江苏》于2005年8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江苏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资源。昆曲和苏州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地方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文化江苏》旨在向中小学生介绍身边的江苏。该书根据江苏作为文化大省的实际,开掘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精选历史文化、地理变迁、山水名胜、民俗民风等诸多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对孙琇的专著《编辑如是》进行了分析、论述.该书理论结合实际,在出版学、编辑学、编辑审稿、改稿、培育出版市场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对编辑实践具有指导与借鉴作用,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化价值的编辑学著作.  相似文献   

18.
编辑是在文化缔构的过程中缔结各种社会关系的。由于编辑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中介和桥梁,决定了编辑必须对作者负责,对社会、对读者负责,只应传播和积淀人类文化的精华,因而与其他的社会关系相比较,编辑活动中的社会关系更具有其特殊性、复杂性。那么怎样去认识和把握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规律?如何扮演好编辑这一社会角色?编辑组织又有什么特点和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一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转眼即有百年历史。回首百年沧桑,历史转轨,天地激变;欧风美雨,内忧外患……儿童文学也无不打上其斑斑的烙印。遥看世纪初叶,鲁迅、周作人、叶绍钧、郑振铎、茅盾诸  相似文献   

20.
手捧王振铎先生的《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首先感觉“厚重”。这部约50万字的论著凝结了先生20多年来编辑学研究创新的心血,也汇聚了先生对于诸多学科学术问题研究的结晶。以他山之石攻玉,成就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学学科体系新著。整书篇幅宏大,内容富赡,是所谓“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