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搞好青少年法治教育,法治国家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青少年自身素质提升和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通过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提高自身法律实践能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需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作用:学校发挥主渠道作用;家长提高自身法律素养,营造有利于法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全社会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国际性的社会问题。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给青少年造成一定的精神困惑和价值观冲击;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水平与青少年成长需要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加之青少年自身存在的生理、心理特点,促使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1]。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讲有两种原因: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挫折教育与心理承受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挫折的普遍性及青少年心理的脆弱性决定了培养青少年耐挫折能力的重要性。面临的各种压力是青少年产生挫折心理的社会根源;成长的特殊阶段是青少年产生挫折心理的自身根源;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的缺陷是青少年产生挫折心理的教育根源。有效建构挫折教育体系需多方努力:国家和政府重视挫折教育、注重因材施教、提高承受挫折能力、引导正确归因、健全心理咨询、建构网络平台等,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挫折,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郭冬娥 《教育探索》2006,(3):102-103
教育者、青少年学生自身及环境因素是青少年产生意义障碍的三个原因。因此,教师、家长及社会要倾注爱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施人文化管理;教育工作者应严而有度,注重说理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树立威信;对青少年的评价要慎重、恰当;要指导青少年逐步学会独立生活;教师要善于联合家庭、社区教育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避免青少年产生意义障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问题青少年越来越多,违法犯罪现象也日趋严重,已成为当前我国关注的焦点之一.青少年犯罪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本文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自身等多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诱因及心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是对其价值观形成的各方面情况有比较系统的了解.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的主要矛盾是个人价值、自身利益与社会价值、集体利益的矛盾,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追求物质享受与陶冶精神情操的矛盾,索取与奉献的矛盾;社会思潮、家庭教育和青少年自身主观方面的消极因素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郑飒爽 《考试周刊》2012,(66):175-177
本文在近几年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调查的基础之上,分析了青少年加强自身法律修养的积极态度及自身法律权威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进而从国家、学校、家庭、青少年自身几个方面提出了当前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良的人际交往,它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起了催化作用;扩大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加重了预防和矫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困难。要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必须抑制和消除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和学校教育的缺陷。提高青少年的自身认识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这项工作,引导青少年进行良好的交往,只有这样,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就会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道德失范成因有社会环境及青少年自身的原因。要优化德育环境以及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学生上网引发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永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另一方面由于它自身固有的特性,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教师和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网络能力素质,成为青少年网络生活的导航者、心灵的守望者和时尚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1.
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出发点比较高,从保护高尚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开始,比较主动,更加强调独立意识的培养;而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从如何避免媒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开始,形式比较被动,实用性很强,它要求青少年除了会接触使用媒介,更为重要的是为我所用;加拿大看到了媒介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把媒介作品当艺术品来看待,并没有要求学生对媒介完全持怀疑态度,比较符合青少年对媒介充满期待的特点。这些媒介素养教育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在于:我们要欣赏媒介,理解媒介,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要分阶段分重点进行。  相似文献   

12.
清代民间常常用演戏、歌舞等形式祭神、酬神,祈求神灵保佑。这种活动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也具有文化娱乐功能。百姓自行筹措活动经费,踊跃参加,乐在其中,呈现出“观者如堵,举国若狂”的场面。这种活动满足了百姓精神生活的需要,以至于官府禁不能止,成为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在路上》中"垮掉的一代"。认为小说反映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人不安于传统、逃避现实、追寻刺激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的精神状态。主人公多次横穿美国大陆时所走的路正是"垮掉的一代"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领导行为的两种表现:"关心学生"和"关心工作"。从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角度调查了解教师领导行为的状态,探讨形成差异的原因,以利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采取相应措施完善自我领导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民生、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有: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基础是发达的生产力,主体是人民群众,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基本目标是公平正义,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要保障是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西方当代的慢生活观念,基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指出无印良品是东方快节奏生活中的慢设计,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功能性和美学完美结合的成功设计,更是一种无印良品式的生活主张,帮助在物质泛滥中精神迷失的人们找回自我.  相似文献   

17.
有感于5.12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卓越表现。反思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在教学中具有培养和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运动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当自然灾害突然降临,才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逃生机会成功自救并且机智勇敢地救助他人。  相似文献   

18.
“擀面杖吹火”与“辘轳把擀面”这两句俗语在陕西境内广泛流传。其虽单独成句,但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故经常被人们连起来使用。这两句民间俗语是陕西人生活、生存状态的真实记录,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活化石,既反映了广泛的生活内容,同时又体现了陕西人尊长、尊亲和大度、宽容的优秀文化传统。尽管以前生活和生产方式逐渐消亡,但陕西人曾经的生活、生存状态却被这两句俗语永恒地镌刻在了陕西人的记忆之中了。  相似文献   

19.
泰州学派三传弟子罗汝芳提出的"圣贤精神不离当下"为人们指明了一条实践美的途径。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一为忘。忘是指有意的否定已发生的事物,包括自身,以求心灵恢复虚无之境,从而海纳百川,同于大道。不刻意求忘,只任自己自然而然地生活在当下中,反会不知不觉达至理想的境界。二为悟。这是"忘"的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悟性的获得是通过主体感性能力的求得而来的,一切来自于主体当下的直觉和内心体验。三为乐。罗汝芳重视当下,重视由"忘"而来的心灵虚空,强调悟的工夫是因为从此出发可得到一种审美愉悦,一种快乐。这是一种建立在日用常行之上的俗世之乐,是由忘而悟而生的愉悦,非脱离现实人生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对"山水"的重视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回归,一种身处繁华都市而超越现实的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理想。张大千山水画有极强的生态意识、生命意识,这对当今的人们走近山水、亲近山水、贴近山水、在山水中完善自我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