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针对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动辙古人的现状。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把时下最流行的微博这样一种文字呈现方式引进作文教学的课堂,为作文寻找源头活水,极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养成思考的习惯,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又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马文斌 《学语文》2007,(3):9-39
初中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个薄弱环节。怎样才能辅导学生学会作文、写好作文呢?一、学会观察,积累素材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叶老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  相似文献   

4.
<正>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然而,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的现象普遍存在,从流水账式的三年级作文到无真情实感的四年级的作文,再到规范化、模板式的五年级的作文。造成这种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师片面强调写作技巧和应试的心理,不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不注意引导观察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作文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只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可是许多作文老师发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情况很难在学生的作文中体现,学生们觉得提笔无话可说,找不到作文素材,作文越来越难写,"难于上青天".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懂得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在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以下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6.
作文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对小学作文训练感受颇深。学生的写作应是兴趣盎然的,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可以在自己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适当展开想象,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感悟,畅谈自己的生活理想等,那些仅靠读范文和模仿训练的方法收效甚微。因此,进行作文教学时不仅应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表达,还应重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积累生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写出好的作文。也就是说,作文需要优化训练。  相似文献   

7.
<正>作文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大难题,也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大难题。如何能够突破学生的写作障碍,流畅、准确地表达真情实感?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观察中积累素材"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老先生的这句话向我们道出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产物。小学生的世  相似文献   

8.
<正>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学会发现、体验、感悟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来。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是,学生习作现状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9.
作文,这两个字谁看了谁头痛。学生习作是东摘西借,东拉西扯,写不出真人、真事、真情。不要说学生,说是教师谈起作文,说起作文也是头疼。"有什么可写的呀?"这是1994年我刚刚结业时发出的慨叹。自进行作文教学改革以来,我潜心钻研,深刻体会到作文教学应从实践活动出发。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段富有诗意的话语,包孕着深刻而朴实的作文教学的道理: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缘于生活,这既是事实,又是法则。如何引领学生走向生活,撷取生活的美丽?做法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开启写作的大门、消除学生作文的模式化痕迹,让作文成为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捕捉生活的闪光点,积累有意义的生活资源。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注重引领学生走进生活,面向生活,立足生活.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吃透《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提出的要求,讲究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作文,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似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过程是儿童体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因此,在写作活动中,要加强与生活联系,让学生亲历生活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分辨、欣赏、评论真善美和假丑恶,然后把自己的认识、看法、情感写出来,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13.
作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又描述着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抒发着对生活的种种情感.正如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写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教学也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积累、体验和反思.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将写作与生活有效链接起来,让教学回归生活,通过体验和感悟生活,让学生们不断思考和创作,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培育创作情感,以作文形式描述生活、表达生活.  相似文献   

14.
<正>作文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大难题,也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大难题。如何突破学生的写作障碍,流畅、准确地表达真情实感?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观察中积累素材"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老先生的这句话向我们道出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产物。小学生的世界并非不丰盈,而是缺少细致入微的观察。针对这一现象,我常要求学生做一些练习,将自己所见、所闻、所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都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的素材来自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行为、情感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眼睛认识生活,通过行为感受生活,通过|情感享受生活。只有来自生活的作文,才是真实感人的。  相似文献   

16.
作文者,乃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生活,作文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开启学生的作文思路,我认为:必须积极地引导学生留心自己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研究生活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捕捉人无我有的新材料,对此,我做了如下尝试:一、感悟生活,表达个性化生活处处有作文。对此,叶老曾打过比方:“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厚的程度,习作的内容就能充分展现其个性。只要…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不可否认,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综观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现实却不容乐观。完全封闭式教学导致作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相当大;重课内轻课外,  相似文献   

18.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应该是丰富充实、充满活力的,然而现实中农村中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出的作文思路狭窄,题材陈旧,内容枯燥,语言贫乏。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生活积累贫乏,缺少写作素材。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要增加学生生活体验,积累作文素材,拓展写作思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因此,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师平时就应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养成积累的习惯,掌握积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种认识,我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总结为观察、阅读、思考、练笔——小学作文教学的四部曲。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因此,强化体验对作文教学极为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