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曾以凡·高的画作《鞋》为例论述了艺术和真理的关系:艺术的本质是存在者在它的存在的无遮蔽的显现。海德格尔根据画中的那双鞋诗意地描绘了一位农妇和她的农耕生活及日常体验。但事实上,那双鞋并不属于哪位农妇而属于凡高自己。因此这个论据被很多学者指出,非但不能证明上述结论,反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恰好证明了它的谬误。然而,根据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和现象学上真理在艺术作品中发生的基本原理,海德格尔是否应该承担这样的指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夏美祥 《语文知识》2016,(21):26-27
《鞋的故事》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文章,为现代作家孙犁在1984年12月16日所写。文章主要通过描写小书绫给喜欢穿家做鞋的"我"做了两次鞋的经历,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挽歌情结。对照是本文使用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文章的对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物象的对照、时空的对照、叙事策略的对照、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对照。文章在这重重比照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感慨。物象的对照物象的对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小说《鞋》以及《西风芦花》是著名作家刘庆邦相继完成的两部短篇小说,因故事情节上的承接关系,《西风芦花》被视为是小说《鞋》的续篇。两篇小说实质上都围绕着一双布鞋展开,《鞋》中守明纳鞋时选择的"枣花"花型以及用心纳出的细密"针脚",完美地诠释了少女柔软细腻的爱情世界;时过境迁,《西风芦花》中的"我"和守明已是历尽人生的老人,可是那双一直留在身边守明的"布鞋"连同多年前的那份情感,却如同华北平原上的"芦花"一样美好动人,带给人无限的怀念与向往。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离不开鞋。但是,除了它的实用价值以外,悠长的历史却逐渐赋予它一种超越纯物质意义的文化内涵。换句话说,鞋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品,而且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载体。唐、宋时代盛行的“鞋者,谐也”就是一个极有说服力的例证。唐传奇《霍小玉传》写霍小玉  相似文献   

5.
[单元课文]《分马》《社戏》《鞋》《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狼》(下面比较时均以篇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题型比较。《分》是情节式,集中在动词"分"上,文章所写的就是一次"分马"的全过程;《社》是事物式,"社戏"是指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鞋》是物件式,它是人?..  相似文献   

6.
学内容:苏教版九册第11课《漂亮的鞋》,第12课《鞋的联想》,第13课《心灵手巧——我设计的鞋》这一组教材。 课程理念:生活即教育;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课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柢:农耕文化与军事文化合一的社会生存与发展方式,农业文化为主的多种经济文化并存方式是其产生的客观土壤;原始的战争预测术衍生的军事谋略思想,《易经》中的军事哲理思想,春秋中叶以前论兵专著中的思想以及诸子百家的论兵之理是其产生与成熟的文化之源。孙子正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千百年积累的战争经验、军事原则而创作出兵学经典《孙子兵法》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文献学角度,用“内证法”证明,《楚辞》和“北方文化”具有一致性然而又迥然不同,“北方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楚辞》。再从考古学角度,揭示“南楚文化”是《楚辞》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最后,从《楚辞》与现实生活中的“楚歌楚声”关系论证,“楚歌楚声”是《楚辞》文化的根。最后得出结论:《楚辞》家者流,主要是出自民间,并受到南北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北方文化”影响《楚辞》,《楚辞》直接接受“南楚文化”,“楚歌楚声”是《楚辞》直接的来源。确切地说:《楚辞》是多种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本文打破现代人在服饰研究上重女轻男的习惯 ,对《诗经》中的服饰色彩加以全面考察。以文本材料证明 ,在《诗经》中 ,男性服饰是艳丽复杂的 ,而女性服饰反而素淡简单。这种迥异于现代人的审美习惯 ,并不是一种怪异 ,而是在原始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与大自然相融和的美。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中的生态观有别于美国文化中的生态观。前者承袭"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思想,其生态观是敬天顺道;而后者则是代表西方那种以征服自然为要义,人与自然走向对立的文化,其生态观是人本主义。中美两种不同的生态观在《红高粱》与《阿甘正传》经典影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运用文化研究和影视研究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红高粱》和《阿甘正传》中关涉生态的表征,比较中美文化通过艺术镜像透露出的生态观,并解析背后的社会—文化成因,通过与现实比较,提出可能的发展态势或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英国心理分析小说”的概念。分析了它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指出了心理分析小说具有在“无意识”心理分析层面与社会批判的文化内涵层面相结合的典型特征 ,并对心理分析小说的发展史作了大致回顾。在此基础上 ,深入分析了英国心理分析小说家劳伦斯的代表作《虹》 ,并从现代小说发展史的角度对劳伦斯及其心理分析小说进行了定位  相似文献   

12.
曾作为科考制度“敲门砖”的唐传奇,是唐代小说中一朵瑰丽的奇葩,不能简单地将唐传奇和唐代小说等同起来。事实上,唐代小说还应包括志怪小说、轶事小说等,必须对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严格区分。唐代小说之所以能在诗坛成就已灿烂夺目的盛唐、中唐时期逐步发展、繁荣,与诗歌并称“绝代之奇”,其原因除了人们通常提及的经济、政治、科考制度及其他文学样式的推动外,还有一些被论者所忽略的因素,如文人思想开放、敢于揭露时弊,唐代小说作家的文化艺术素养的总体水平大大高于前人,诗歌表现现实生活的局限性等。从中国文学史的视角看,唐代传奇小说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新海派"作家群对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新海派”作家群的作品远离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以表现都市哲学和市民生活见长,作品具有鲜明的“世俗”倾向。时隔近半个世纪兴起的“新写实”作家同样以表现寻常百姓的凡俗人生为其创作宗旨。“世俗化”是其基本创作倾向。两代作家虽身处的时代、历史环境有着天壤之别。但创作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足以见出“市民话题”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14.
释“捆”     
对于《孟子》中“捆屦”之“捆”的解释,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释为“叩椽”,一种释为“编织”,第三种将“叩椽”与“编织”合流。文章认为“捆”当释为“编织”义。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文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文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文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文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16.
佛教东渐,与中国传统化交汇互融,经过几百年流播,至隋唐,影响已渐入肌理,此时的诸部佛典完备评出,成为刺激隋唐五代叙事学演变发展的一种活跃因素,本以牛肃《纪闻》为对象,全面爬梳其中之佛经故事的踪影,逐一胪列新发现的受佛经故事题材濡染刻烙的小说,探寻其“本事”之源,中从汉译佛典及相关传录中梳理出部分小说题材之“摹本”,以实证材料同小说题材相对应,从而论证小说融摄佛故事,以展示梵汉化交融对隋唐五代小说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羌族民间艺术是随着羌族社会不断发展而继承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传统工艺美术——挑花刺绣,是独具羌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而“云云鞋”又是羌族挑绣绣品中极具艺术价值的一部分,其上绣的纹样色彩风格独具。文章试从羌族艺术与羌民族历史沿革、信仰崇拜、民间风物神话传说等密切关系,对羌绣“云云鞋”的纹样色彩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开启了文人独自创作小说的时代.读完《金瓶梅》不难发现鞋是书中常常出现的物件.在书中,鞋不再仅仅是穿的物品,更具有一定的艺术功能,它在揭示小说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多方位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锦鞍赋》是温庭筠在成通元年(860)后、七年(866)前为女道士、诗人鱼玄机而作。这篇赋借锦鞍颂赞鱼玄机的美丽不凡,并寄有对她被李亿遗弃后的安慰之意。该作虽然从陶渊明《闲情赋》脱化而来,但是以锦鞍为赋,以词境、词法入赋,是前所未见的。南宋词人刘过《沁园春·美人足》选材、取意、以赋法写词,有取于《锦鞍赋》之处。  相似文献   

20.
金庸曾自谓“追随于大仲马的风格”,两人的经历也颇有相似之处。而在小说的艺术与历史关系的处理、对待复仇的态度、人物性格及情节设置、作品所体现的民族的化内涵等四个方面,两位作家的小说既有相近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