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定向岗位群联盟产学研是以院企的共同利益和技术进步为基础,共同搭建联盟型产学研大舞台,院企按岗位群要求共同组织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岗位群模块式课程设置,院企共同进行技术服务和攻关,解决技术难题,院企联办经济实体资助学院办学经费和学生一部分费用。实践研究证明院企定向联盟产学研结合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定向岗位群联盟产学研是以院企的共同利益和技术进步为基础,共同搭建联盟型产学研大舞台,院企按岗位群要求共同组织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岗位群模块式课程设置,院企共同进行技术服务和攻关,解决技术难题,院企联办经济实体资助学院办学经费和学生一部分费用。实践研究证明院企定向联盟产学研结合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知识联盟概念的产生源于贝克尔(Becker)和墨菲(Murphy)对知识分工模型的研究,基于此,他们将知识生产的累积效果引入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分析之中并提出了知识联盟的概念。知识联盟,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它正逐渐成为联盟合作的主流趋势。尤其是知识型企业的知识联盟,作为学习和创造知识的平台,为联盟成员间相互学习专业能力,形成专业能力的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提供了一个最充分,也最具挑战性的消化吸收别人知识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战略性人才储备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服务,构成了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学研联盟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提供政策保障和发挥监督协调作用;旅游企业应发挥核心作用,探索出日益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旅游高校应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为产学研联盟提供人才保障和培训支持。应理顺政府、企业和旅游高校三方在产学研联盟模式中的关系,明确各自定位,合力实现旅游行业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统一,呈现共赢局面,共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职能多样化和知识生产方式转变的本质反映,构建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近十年来,安徽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和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根据安徽省高校实情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努力构建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联盟模式。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工程科技人才的能力特质标准与跨界性成长规律,认为高校培养研究生应遵循产学研结合的教育规律。指出目前制约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碍有:产学研结合存在体制壁垒,校所企合作面临机制束缚,科教融合缺乏有效的平台。介绍了常州大学依托产学研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培养方案更新,改革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师资,拓展工程实践项目等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7.
当前,科技创新愈发呈现系统性、复杂性和协同性的特征,主体分散式的创新无法完成时代赋予的创新使命,创新链、产业链无缝衔接,需要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作为一种复合型、创新型联盟,在推进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要素流动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部分省域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建设主体责任不清、建设动力机制不足、功能尚有欠缺等问题。以产学研相关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建立政府宏观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双导"联动机制,将有助于构建联盟发展良好生态系统,促进联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职"产学研"联盟策略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分析高职“产学研”联盟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协议联盟、订单式联盟、中介联盟、合资联盟、官产学联盟等不同形式的联盟策略,并指出高职“产学研”联盟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根本途径是要加强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有诸多模式,如引进行业界著名专家,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建立产学研联盟,把研究生输送到企业基地直接培养;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等.为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举措,建立健全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根本途径是要加强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有诸多模式,如引进行业界著名专家,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建立产学研联盟,把研究生输送到企业基地直接培养;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等。为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举措,建立健全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联盟就是将不同企业分散的知识资源等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这对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同时也会面临着多种风险,尤其是知识产权风险。本文主要阐述了产学研联盟的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并对适用法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机制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的有效途径,大学、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应联手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动力机制。政府应推拉结合,双向驱动产学研联盟;大学延伸科研链,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智力支持;科研机构面向市场需求,延伸科研链,改革科研评价体制;行会制定行业能力标准,为企业输出需求信息,联合产学研机构实现人才、科技供需无缝对接,构建政、产、学、研、行一体化的锥形动力机制,黏合战略联盟的动力因素,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成,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数字媒体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从新兴学科发展成为相对成熟的学科,产学研联盟作为数字媒体学科发展的重要形式,对推动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发展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高校数字媒体产学研联盟发展目前还存在师资力量有待提高、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各联盟主体融合性有待提高等问题。深化数字媒体产学研联盟要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先发地区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等先发地区,靠"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繁荣之后,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发展的掣肘越来越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持续的创新能力。摆脱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是在这些先发地区构建一个集产学研各方主体于"一统"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社会一体化浪潮的兴起,产学研战略联盟必将成为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高校创新团队建构模式及运行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当前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出发,重点研究产学研战略联盟下基于研发链、产业链和服务链三类高校创新团队建构模式的形成条件与主导动力,深入分析三类高校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具体包括权益分配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系统地揭示高校创新团队认定、组建、管理、运行、评估和激励的内在规律,从而为保障高校创新团...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结合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也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此后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兴起,逐渐得到广泛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产学研结合在中国的发展面临挑战,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模式需要不断创新,产学研结合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官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建,是产学研结合的新趋向,它有助于高校的新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企—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概念与意义,重点从企—校委托研究、共同研发、共建科研基地、组建研发实体、人才联合培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企—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构建企—校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对于深层次开展产学研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探索基于产学研联盟的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同时,《纲要》将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改革作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重大试点改革项目。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的动力源泉所在。当前,随着《纲要》的颁布实施,国家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地方高校参与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地方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出发,分析其制约因素并提出推进地方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创新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职文秘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应包括"就业"岗位群和"职业"岗位群,前者是后者的前期岗位,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岗位,专业教育要针对二者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