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和田玉最好的时光。自上世纪90年代和田玉交易解禁后.蛰伏多年的和田玉迎来了自己近百年来最好的时光。 这也是它最坏的时光。和田玉的买卖从完全政府垄断走向完全的民间贸易的十几年里,这个尤其讲究品质的行业.行业标准正远远滞后于市场的蓬勃容量。在新国标的庇护之下.每年有上百吨名正言顺的“和田美玉”进入市场。但真正产自和田的好料.“每年不过10来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的三个"不喜欢" 对于中华文化的记忆,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所谓横向,也就是摆脱历史顺序,从逻辑上来感悟中华文化的光荣和缺憾.  相似文献   

3.
新儒学的代表性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经说过:“中华文化的价值具有全球意义的普遍价值,将为人类的精神走向指路。”可以说,这是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高度肯定。作为华语广播人,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推介到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如何弘扬好中华文化,传播好中华文明,—直是我们全球华语广播人共同关注和努力实践的课题,在这里,我想谈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潘璠 《报刊之友》2012,(11):139-140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迈向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当前,我国的文化正处在一个尴尬的“亚健康”状态:对物质文明的过度崇拜,对精神文明的忽视;对西方文化的迷信,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今天,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有吸纳又有排斥,既有融合又有斗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我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说开去,结合中华文化的特点,尝试性的从意识作用、教育作用及社区文化作用三个方面就中华文化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新疆文化多元、宗教多样的地区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向少数民族文化渗透,以文化中的艺术融合作为重构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二是以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将现代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重构入少数民族文化中;而电视节目成为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林玮 《出版广角》2022,(16):50-54
中华文化数据库的建构需要传统出版业提供丰富的资源,更需要基础、逻辑和传播形态的古今融通。在内容上,出版业的数字化要注重商业性与公共性的协调;在体系上,中华文化数据库的文化性和体系性应充分借鉴传统典籍文献汇编经验,破解“知网难题”和“古籍难题”;在传播上,中华文化数据库要注重文化创新以及其对公众日常生活的嵌入。中华数字文明应以一种官方、学界、商界与公众四维共存、相互制衡的理想文化生态为前景。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性的新型传播载体———因特网络的崛起 ,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新渠道。本文探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主要聚焦于网络在传播领域的异军突起对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影响。文章以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区中的传播为切入点 ,从网络在拓展海外华文媒体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中的潜力着手 ,进而论及面对英文的西方文化信息在网上的强势地位 ,加强传播中国文化的中文信息的网络化建设之现实迫切性。  相似文献   

8.
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而知己知彼是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基础.了解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更好地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保证.本文从受众视角探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并从内容、形式、传播处所、传播主体的立场四个方面提出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面对因为新闻传播所引发的国家、民族、社会、个人之间的对抗与纷争等问题,全球新闻界开始反思以揭丑、记录、暴露阴暗面为导向的新闻理念与传播实践。于是,融会了“解困新闻”“公共新闻”“积极新闻”“参与新闻”“和平新闻”等理论内涵的建设性新闻概念,逐渐成为国际新闻学界的研究热点。在新闻实践方面,建设性新闻也正成为形成普遍共识的全球性新闻运动。虽然建设性新闻理论经由西方学者提出,但是此一概念背后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源流却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将建设性新闻理念置于中华文化视域下,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休戚与共的命运观”“中庸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挫锐解纷的社会观”四方面对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内涵进行解读,以探究其中的中华文化渊源。期望以此促进中国本土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以及中西新闻理论的融通。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当前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基础;坚定文化自信,精准阐释中华文化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关键步骤;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对外传播者.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很多事情的冲突被认为是“文化冲突”,那么,中华文化是否可以弥合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冲突呢?中国媒体在这方面应有何作为呢?关注中华文化的亲和力中华文化倡导的是“上善若水”的美德,因而它有极强的亲和力,这是传媒界应该引以自豪并加以传播的。中国的国际形象是由中华文化哺育的,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形象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被世界人民所认识、所了解、所接受,随着这种认识、了解、接受程度的加深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将会越来越好。但就中国媒体传播中华文化而言,还任重道远。中华文化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2.
华人华侨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桥梁和中介,在增进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对华人华侨中华文化传播动机、活跃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性别和现居地的华人华侨在传播活跃度和部分传播动机具有显著差异。2."乐趣"和"增进关系"是影响华人华侨中华文化传播活跃度的主要变量。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文化传播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在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播常易陷入全球化/本土化,世界性/民族性的二元对立之窘境。本文试图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的局限,以更开放的心态探寻中华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化传播途径的总结和中华文化在国际影响力现状的分析相结合,从文化内容选择、表现形式和运作模式三方面提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具体办法和方向。并阐述了中华文化在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图书出版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不仅能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而且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有效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我国出版的国际化发展尚处于探索时期,特别是版权输出存在着明显的逆差,严重制约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对此,本文结合我国出版国际化发展现状,从政府、企业、代理商三大核心维度入手,重点探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出版路径,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周鑫慈  范红 《出版广角》2022,(15):42-46+52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信息流动与文化交往充满不确定性。中华文化研究既是中国国际传播的底色,也为全球社会贡献了中国智慧,因此,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思考中国主体性意识建设、中华文化的现代性调适与全球性融合,以及中华文化价值对全球新秩序的贡献力与感召力等问题。对此,基于身份、媒介、情感三个维度,进一步探究中华文化在全球与本土对话下重塑身份认同的内在逻辑,万物皆媒时代中华文化进行文本改写与意义生成的媒介逻辑,以及通过共情叙事寻求人类共通价值与理解的情感逻辑,进而对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方向作出探索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化塑造力是塑造文化事物或文化形象的能力,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重塑,又包括对当前新生文化的创造,归根到底是人塑造文化的能力。我国新时代文化塑造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构建兼具传统价值观与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双核"式体系,加强文化塑造者的自身素质建设与系统内部的合力建设,为文化影响力、感召力、传播力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网络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复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全球化发展,网络文化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景致,也出现了一个全球性的市民社会,但网络文化在引起种种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系列影响-文化侵略,这就要求各个民族文化都发场自己的优势,并在强大西方文化的攻势下保持自己的文化传播。本文度图从文化传统、经济制度等方面阐明中华文化的优势,从而指明中华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虽然出现了裂痕,但其内核依旧,她不仅面临挑战,同时也获得了学习、借鉴、发扬光大的机遇,基生命力是强大的。  相似文献   

20.
翟慧霞 《传媒》2021,(19):74-76
当前,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5G、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中华文化的数字化国际传播蓬勃发展,涌现出众多亮点.与此同时,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际传播生态下,中华文化走出去依然面临不少阻力.本文从中华文化数字化国际传播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入手,分析了取得的主要经验和面临的主要压力,并从加强统筹协调、受众分析、内容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