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这样说,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新闻工作者作为时代航船上的哨兵,自然要站在船头,发现新问题、揭示新情况、报道新事物。但是,历史是一个过程,新与旧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只不过是旧事物、旧情况、旧问题的发展和延续,不了解旧事物、旧情况、旧问题就发现不了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研究旧事物、旧情况、旧问题.就无法把握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的生长点、地平线和临产期。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通讯员和企业报记者大都常年生活在一个相…  相似文献   

2.
灵感思维是一种触发性思维,往往是在外界某一事物刺激下,突如其来而产生的。记者应该在平时善于积累生活经验、积累知识、积累新闻素材,一旦遇到某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时触发灵感,有助于捕捉到报道题材,写出有分量的新闻来。电视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企业报工作的同志常常抱怨自己接触面狭窄,活动范围小,生活平淡无奇,因而找不到新闻素材,写不出有力度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稿。其实,新闻素材天天有,妙在发现中。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新闻的敏感性和对周围事物变化的敏锐性。在我从事企业新闻报道的8年中,就有3次重要新闻是从同事的闲谈中发现的。一次是1997年2月1日晚,我到一位同事家串门,这位同事刚  相似文献   

4.
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的体制变革,与其相适应的经济报道也随着变化而变化。由于市场机制引入到了整个经济工作、经济生活中,使我们现在的传统的新闻观念、思维模式、采访活动路线、新闻体制以及新闻的生产过程、传输方向,不得不发生一系列碰撞,构成了一种新的变革。根据市场经济报道的特点、地位和要求,大胆地矫正我们业已探索了多年的新闻改革,经济报道就能走向光明坦途。这当中,笔者认为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报道思维模式的束缚,搞好市场经济报道,只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就能如鱼得水,驾轻就熟。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是在吸取旧事物的某些有生命力东西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它既保留了旧事物的某些合理成份,又具有新事物发展趋势的生命力强的因素。就市场经济报道来说,它不是对原有的经济报道的“全盘抛弃”,重新萌发出来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而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报道有着根本相联系的一种报道形式。当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认知前提后,再把两种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报道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他们的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就是我们要力图探求的契合点。 党的十四大后,不少对市场经济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树立、宣传、推广先进典型,是我们党传统的工作方法,也是我党的新闻工作区别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的一个鲜明特点。但是,如果简单地把典型与人物报道划等号,那么,这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一、从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来认识我们的报道对象最早提出“过程论”的恩格斯曾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毛泽东也说过:“事物总是作为过程向前发展的。”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多年来,我们推出了一…  相似文献   

6.
积累出深度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新闻的“诗外”之功是积累。生活中一些新闻线索、素材只有在日常注重积累以后方能成为新闻。而一些突发性或经验性新闻的写作只有在充分调动和引用了所积累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深度和新意。如,去年我采写的《史家河矿积  相似文献   

7.
焦点类节目具有新闻评论的属性,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这一类节目从选材上要求把视点始终对准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要求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它不仅要追踪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生长点”,旧事物的“衰亡点”,更要揭示新旧事物的“碰撞点”。这些正是百姓关心的热点,也是百姓应知而未知的难点,因此,理应成为焦点类节目的视点。  相似文献   

8.
记者有无新闻敏感性,在社会生活中能否抓住新情况、新事物、新人物、新经验,是衡量记者业务水平的主要标志。然而,抓住新事物,使新闻有一定的新鲜性,是否就是好新闻呢?我们说,好新闻必须具有新鲜性,但反映新鲜事物的新闻未必都是好新闻。有段时间,我们报道的教授卖馅饼、县委书记和县长下班后摆地摊、文人下海、学生经商、在岗职工从事第二职业、以及全国各地刮起来的选美风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离开了新闻信息,现代社会就失去其完整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都是新闻传播的受众,同时也是制造新闻事件的主角,为新闻传播提供丰富的素材。然而,重大新闻却不同,绝大多数人只能成为受众,只有极少部分人能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而恰恰是这些重大新闻往往能按照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形成连锁性的系列报道,产生一波又一波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新闻高潮。这种新闻现象笔者称之为“新闻波” 现象。  相似文献   

10.
新闻,通常是以“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一基本原理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即着眼于动态性事物的报道。然而,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迅速及时地反映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及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的能力,更要善于从平常的静态事物中捕捉新闻事实,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事实的最高效  相似文献   

11.
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的核心理念之一.中央的“八项规定”中关于报道领导人活动,要求遵循“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的选择标准,其中“新闻价值”就在其中.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能够对周围的事物保持敏感,积累了较多的工作经验后,甚至能够形成对事物的新闻价值的直觉.但是,新闻工作还有更为重要的职业理念——真实、客观.如果没有了新闻的真实和客观呈现,新闻价值就可能成为引诱人们听故事的选择标准,英语故事一词“story”最早的意思之一便是“谎言”.  相似文献   

12.
《新闻知识》杂志开辟专栏讨论“新闻策划”,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曾有人认为“新闻策划”是外来词,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词义上追根溯源,找到可以说明“新闻策划”并非新事物而是旧事物更新出现的证据,但这不是想用本本来限制、批判“新闻策划”这一新生物。从几部工具书(如《辞源》)上可以看到,“策划”是想办法、筹划诸般相近义.“新闻策划”不过是策划在媒介工作中的一个具体运用。笔者认为,新闻策划就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传播全过程进行决策和谋划,从而制定报道计划作为指导传播活动有效开…  相似文献   

13.
赵宇清 《新闻传播》2010,(4):25-25,27
在平常的采访中,记者总是在以一双新闻人的眼睛洞悉事物、找寻新闻,告诉读者他们看到的一切。但是,新闻并不是一味地向读者灌输新事物,新闻也应为读者答疑解惑、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这个时候就需要新闻人换一双读者的眼睛来看新闻、做新闻。而这一点也是笔者一年之中三次获得中宣部新闻阅评的深刻感受。  相似文献   

14.
提高稿件命中率,靠的是什么呢?我的体会是:“新、勤、广、实”四个字。新:就是新闻报道要适应新形势,要研究新问题,要有新思想、新内容,要选择新角度,报道新典型,写出新成果。如我厂工会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代购了彩电、冰箱等商品,我曾两次投稿都未被采用,后来我以“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促进生产”的新角度写稿,很快就在《工人日报》第一版刊登了。新闻新闻,全在于新。新事物是冲破旧事物成长起来的,当它们还是新芽时,虽然生命力很强,但特点是小,数量少,不引人注意。我们就要善于  相似文献   

15.
时下“三旧新闻”充斥一些党报,弱化和损害党的新闻舆论,误导读者,污染舆论环境,损害被宣传者形象,大有革除的必要。 何为:“三旧新闻”? 一、沿用旧观念宣传新事物。党的十六大后,党报上屡见关于某地“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  相似文献   

16.
二、新与旧改革,顾名思义,是要改掉旧的,创立新的。咱们宣传改革,就是要热情讴歌新事物,为它的萌发而呐喊;冷眼批判旧事物,为它的消亡而笔伐。在这里,首要的问题是要善于识别事物。何者为新,何者为旧;何者在彼时彼地为新,何者在此时此地为旧;何者是货真价实的新事物,何者是乔  相似文献   

17.
不少青年朋友憧憬新闻工作,有道理。从新闻这种职业的特点说:从业人员经事较多,阅历较广,眼界比较开旷;许多新事物、新问题逼着你作出回答,这就更要学习,所以从事这种工作的人进步常常比较快。 新闻记者写的多数东西公开发表,给众人看。或表或贬,扬善抑恶,对读者、对社会直接发生作用;影响较广,积极作用较大。这是新闻工作吸引人的另一原因。 担子重,压力也重。我从事新闻工作61年(加上离休后继续笔耕时间),经常昼夜颠倒,时时诚惶诚恐。压力大,有好处,逼着你小心谨慎,努力拼搏。有人说新闻工作好处多,但很需要有些牺…  相似文献   

18.
我依然认为新媒体将取代旧媒体,我坚持“泡沫”论。本文主张“十字架”上做文章:学术研究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上尽量展开去观察分析,我把它叫做在“十字架”上做文章。时空交叉形成一个“十字架”底座,论点放置于其上才较为稳当。本文相信这样新旧融合的辩证法:新旧事物的更替,总会有一个新旧事物共处于一起的过程,如果新事物没有取代旧事物的足够优势,共处将会持续下去;如果新事物具有足够的优势,旧事物一定会被新事物吸收改变。认为不同事物只能共生于一起不符合历史。技术发展的巨大潜力提供了新媒体取代旧媒体的巨大可能性;而人性的需要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又为其提供了最为强大的推动力。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没有的大变革时代,“要学会‘与第三次浪潮’和解”。什么是与时俱进?发现这里已经没有草可以吃,就换个有草的地方,这是动物的“与时俱进”,它只看到当下,人的与时俱进并不是只看到当下,一定是发挥想象力超越当下而有符合逻辑地高瞻远瞩。关于新媒体是否能够取代旧媒体,不是一个书斋里的玄学问题,而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事态有了重大发展,希望本文能够引起真正的争鸣,针对它的论据,特别是其视阈与方法进行有效地分析批评。  相似文献   

19.
一记者的首位工作是采集新闻素材——变动或未变动的事实.新闻记者采集的新闻素材的数量和质量,固然与是否亲临现场有关,但我以为,更主要的是决定于记者摄取素材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事实的存在,有“显”与“隐”两种方式,有些事实比较直观,可现性强,而有些事实,存在形式比较虚化,可现性弱.再现性思维对事实的反映程度是依赖于事实的“可现”程度的.可现性强的,再现性思维就能把它“再现”出来,而比较虚化的事实,比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事物的本质,事  相似文献   

20.
从事新闻报道的每一位记者,无时不在寻求价值高的新闻素材,尤其对独家新闻素材,更是情有独钟。然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采访范围,地市报新闻记者的采访范围更小。一打眼就发现有较高价值的新闻素材是很少的,大量的是表面看来价值不高的司空见惯的东西,而基层记者都有一定数量的发稿任务,怎样才能使这类新闻素材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