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唐诗人刘禹锡在其23年的贬谪生涯中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大多运用了比兴手法,但比兴手法的运用在前后期存在差异。贬谪前期的作品在整体上具有比兴意义,以朗州时期的政治讽刺诗为代表,怨刺意味较浓,且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重在比;后期作品在整体上含有深沉的历史和人生感慨,以《竹枝词》为代表,用语含蓄,辞旨幽怨,大多没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重在兴。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诗词中的"比"、"兴"一直被当做两种不同的艺术手法来看待,但实际创作中多见"比兴"连用或"兴中有比"、"比""兴"这两种表现手法内在的思维方式相似并相通,形成了传统诗词中重要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诗歌中的"比兴"思维。  相似文献   

3.
隐喻和比兴作为中西诗歌不同的表现手法,源于中西不同的文化精神,表现了中西诗歌不同的诗性思维,形成了中西诗歌不同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标准。中国新诗的变化也与隐喻和比兴这两种手法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4.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虽同时运用于《诗经》和《楚辞》的创作之中,但彼此之间则经历了学习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诗经》和《楚辞》中的比兴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原始诗歌审美意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最终使得诗歌审美意识趋向明、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试论杜甫诗歌的比和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和兴是诗歌的两种表现方法 ,二者在诗歌的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唐朝的诗人之所以取得成功 ,与他们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密不可分。杜甫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为后人留下传世佳作  相似文献   

6.
比兴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方法,源于原始先民的缘象比附的原始思维。比兴修辞是原始思维形式在文学上的残存物,是中国古人诗性智慧的结晶。另外,在比兴的阐释史上,有一种共同的以美刺解释比兴的偏向,即大多赋予比兴以美刺的政治功用。以美刺释比兴的阐释模式也是原始法术思维模式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发稿于先秦,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8.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曹魏西晋诗歌描写松树侧重写其健劲、纯洁、生命力强大等内蕴,东晋诗歌重在写松树挺拔洒落的外观,陶渊明多用比兴手法写松,将自己高洁的品质、高远的人生境界融入松树,形成意象。刘宋诗歌描写松树形象出现了变化,或以写实手法写纯粹客观之松树,或融合赋比兴多种手法写松树,将松树的外观描写与诗人的寄托融为一体,终使松树形象稳固地扎根于中古诗歌之中。  相似文献   

10.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3-16,30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诗经》中就已广泛地运用了比兴。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比兴从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起兴的朴素状态发展到象征、寄托或者寄寓的高级状态。李商隐继承了屈原进步诗歌的传统,从屈原的艺术宝库中学习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所自觉继承。他的无题诗不只是创造一些工于比兴、深于寄托的名句。而是把比兴寄托这种手法运用于全篇。  相似文献   

12.
作为“虞山诗派”“疑丞”的海虞“二冯”,创造性地阐释“比兴”之义,并将其与“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融为一体,概括了诗歌“以比兴寄美刺”的体用本质。其“比兴”说虽有狭隘之嫌,却也深合我国古代的论诗传统,对清代诗词的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诗论主张诗歌要反映人民疾苦,强调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等其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其诗论与创作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作者诗论中由于过分强调诗歌的美刺比兴,对前辈诗人的创作成就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他写了许多表现"知足保和"思想的诗。白居易的讽喻诗还制格立法,虽然主题专一、鲜明,达到了他"塞言责"的目的,但格法一定,必然影响诗歌艺术构思的复杂性和对现实概括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4.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屈骚对我国诗歌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一般论者大都局限在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方面,笔者认为,屈骚对《诗经》比兴手法最大的创新与发展则主要表现在比兴象征上,特别是在比兴象征形象、比兴象征构思、比兴象征范围和比兴象征传统等方面都作了突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比兴是诗歌创作中的常用手法、自《诗经》起,我国的历代诗人、在诗歌比兴的手法运用上、有着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且有不少传世之作。下面就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在比兴手法运用的艺术成就上,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对后世各类体裁的文学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文体之间的互相渗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以诗人文,是历代散文家们普遍采用的创作手法。他们在创作散文时往往像写诗一样,营造意境,精心构思,精心取象,妙用比兴,令文章诗情洋溢,诗意盎然,呈现出显著的诗化倾向,具有突出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九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丰富多彩、精妙绝伦,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如富于风骨、勇于谏诤的美刺传统,多采用比兴、寄托的艺术手法,情景交融、雄浑阔大的诗歌意境,清新自然、冲淡悠远的艺术风格,其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张九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丰富多彩、精妙绝伦,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如富于风骨、勇于谏诤的美刺传统,多采用比兴、寄托的艺术手法,情景交融、雄浑阔大的诗歌意境,清新自然、冲淡悠远的艺术风格,其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诗歌创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明示和暗示两种,暗示因为能使诗歌增加艺术魅力而受诗人的重视。暗示主要利用比兴、隐喻、象征等手法进行;处理好暗示中的“隐”和“示”的关系,对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