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中学生的中性化现象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通过对城市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对具备异性性别气质特征的个体接纳程度较高,并且对中性化的个体同性比异性的接纳程度更高;女孩的中性化程度远远高于男孩,中学生的中性化主要表现为女孩的中性化;在性别观念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较少遵循传统,但在实际表现上二者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呈现出一种中性化的发展趋势:教育者用同样的价值标准去要求不同性别的受教育者。这种中性化的教育导致男性缺乏男性特有的魅力,女性缺乏相应的女性气质。在中性化教育中成长起来的男性缺乏责任意识,不能担当。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危及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应对教育中性化发展趋势应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坚持因性别差异施教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学生中性化逐渐成为一种大学校园中的流行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家庭教育、社会发展、学校环境和个人个性化追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大学生中性化现象,我们要看到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和性别角色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双性化气质。  相似文献   

4.
"男孩子说话细声细气,忸怩作态;女生变得大大咧咧,粗犷泼辣,越来越多的孩子‘中性化’。老师称,这是性别教育的缺失。为了让男生‘更像个男子汉’,女孩更具有淑女气质,郑州十八中试行了新校规28条‘阳刚男生’标准,20条‘秀  相似文献   

5.
《时间中的孩子》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之作,在作品中,作者有意让读者对男权社会单一男性气质与单一女性气质对立的传统婚姻模式进行再思考——麦克尤恩通过对男女主角的刻画,对性别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展现出和谐的两性关系;而另外一对具有传统性别气质的男女角色的关系却走向了破裂。这是作者对性别体系的扩充和丰富,对两性关系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徐蓓 《当代学生》2013,(Z3):23-25
看到这些言论,再看看自己周围的现实状况,你应该会明白我们并不是在"杞人忧天"了吧!早在三十年前,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就曾预言过世界发展的十大趋势,其中就包括性别的中性化。如今,预言成真,性别边界模糊、性别中性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青少年文化现象。对此有人雀跃,认为这是对男权制度的"起义";也有人反感,批评其为"人性的退化"。到底是进步还是退化,我们在这里暂且不去讨论。我们想知道的是,"不像男生的男生"和"不像女生的女生",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苦衷呢?  相似文献   

7.
国内选秀节目中一些选手展示出"女性中性化"与"男性女性化"的性别气质引发了公众激烈的讨论。这种争论一方面成为传统性别观念变迁的表征,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对非主流人群的性别歧视,而选手们在节目中的表演则成为其性别主要体建构的重要路径,选秀节目成为不同性别意识形态协商的场域。这意味着,性别平等不仅要求男性和女性的平权,更要求男、女之外的性别群体也拥有同等的权力  相似文献   

8.
美国妇女运动起初目标是为了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平等,但这场运动却也对美国英语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它使美国英语有了无性别歧视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表现在四个方面:职业名称的中性化、包含"man"名词的中性化、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中性化、一些男性用词的通用化。  相似文献   

9.
高校女生“中性化”问题主要指对社会性别表现缺乏自信、对社会期待性别特征认识不足、性别角色认知存在偏差等,是特殊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性别差异教育缺失及社会环境等的综合影响,为此,应当通过开设社会性别教育系列课程,鼓励女大学生对性别行为进行自我纠偏,调适不平衡性别氛围对自身的不良影响等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各有独特意象,且分别体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二者的审美偏好分别对应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壮美与优美范畴。目的地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是由具体意象引发个体内心触动,进而折射出的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与价值导向。与西方既有品牌性别气质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旅游者对目的地性别气质的感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独特之处,尤其体现在对目的地男性气质之“毅”、“勇”偏好和对女性气质之“婉”、“雅”偏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当代中国传统绘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从中国画自身的审美原则、社会文化背景、文化内涵角度出发,提出只有体会到中国画显现的气质所在,才能真正体验传统绘画的特定语言与现代人类文明状态所存在的有机联系,促进中国画继续向前发展.基此,文字归纳出中国画的气质表现3个特点:"雅"、"厚"、"透",并认为这些气质、不仅仅是画面本身的表现,同时也是艺术家自身气质、修养和对人生态度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兼具"否定性"和"中性化"的双重意涵。与之相对应,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蕴含着双重向度,即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和对无产阶级的科学意识形态的建构向度,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全面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向度,对于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佤族女性气质与女性角色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佤族通过生产劳动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别文化。由于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是两性生理差异转变为社会差异的具体表现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来分析佤族女性气质和角色的历史和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社会女性道德规范之下,形成了妇女的服饰消费习俗。从女性化、中性化、男性化三种服饰民俗行为中,可能透视出传统社会里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5.
所谓“雌雄同体”时代就是一个中性化的时代。“中性”(unisex)越来越有力地冲击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改变了我们的服饰,影响着我们的性格,转变了我们的观念,催生着许多新的事物和现象。而就职场来说,中性化带给它的最大变化就是“性别隔离”的打破,过去许多由单一性别长期独占的职业开始受到另一性别的冲击,另一性别在该职业中的就业比例开始缓慢上升。“性别隔离”被突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进入曾经被“隔离”的职业的异性,在就业时可能会  相似文献   

16.
基于社会性别视域下的90后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发现,90后女大学生具有情感丰富、情绪敏感等特点,从心理需求角度分析可知90后女大学生更加注重互动性、指向性,从心理个性上日益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中性化"趋势。90后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对总结其心理特点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直接反映社会生活。语言与性别的关系在许多领域都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语言学也不例外。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与性别的关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语言歧视、性别差异以及英语语言中性化。  相似文献   

18.
数千年封建文化、男权社会的烙印,使妇女的社会地位只是从属于男子。她们所拥有的零星意识也只是对男权意识的绝对服从与靠拢,这使得她们中对于权力向往的女性,为了实现自身的追求,被迫沾染了男性气质。父权社会的男性,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统治者,因具体历史情境的改变,他们中的部分也时常成为更高男权的附庸,由此而具有了依附他人的女性气息。这一情况在当代,并未因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在或明显、或隐晦的场景中,仍能看到部分女性具有男性气质和男性拥有女性气息的性别错置现象。  相似文献   

19.
看了这条消息,你有没有试着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达到"阳刚男生"或"秀慧女生"的标准?也许这只是教育界人士为了扭转"中性化"趋势的一种努力,我们也没有必要僵化地套用这些标准。其实,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应该在正确了解自身性别优势的同时,克服自身弱项,向异性学习。这在心理学研究中被称为"双性化发展"。与"中性化"抹除性别差异不同,它首先承认差别,其次再双方学习互补,而这,可能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推崇的。下面,就让我们分别从异性的眼光出发,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吧。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和性别研究以及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以贾母、贾元春为中心,跳脱出人物单纯的生物性别,重点把握人物更深层次上的社会性别,对人物的性别视角进行多方位地解析,深刻探讨、重新阐释了《红楼梦》中众多女性形象身上特殊的文化意义,并在特定角度概括了《红楼梦》中女性的男性气质,这一超越人物所处时代的人格特征揭示出其超越生物性别的独特性,并从而展现了作者曹雪芹卓越的艺术追求和人文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