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管理已成为管理的有效手段。高职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面对的培养对象不同,教学方法要相应改变。现代管理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倡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其关键是组织成员的全员参与管理过程。教师是信息的发布者,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管理过程。现代管理理论同样也可以指导教学实践,这就是教学中的"沟通"与"情感投入"。  相似文献   

2.
邓涛 《教师》2011,(35):30-31
“以人为本”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也是现代教学管理的趋势。在服装教学中,“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必须珍视人、用好人、发展人,营造健康向上的教学文化。服装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以人为本”,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活力和职业竞争力,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浅论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的形成过程中,从梅奥把人当作“社会人”,巴德把人当作“独立的个体”开始,有了人本管理理论的研究,研究人的需要和行为、尊人、重视人的发展成为管理研究中的一个主题。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本管理思想,可以肯定地说,现代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所以现代企业必须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充分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学校管理是对培养人的过程管理,是对精神生产的管理,核心要素是“人”,而教书育人的主导者是教师,所以“以人为本”是现代中专教育师资管理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5.
开放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开放性教学就落实这项改革的途径之一,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它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蕴涵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其教学模式是动态、开放、科学的,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八年级几何“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探讨开放性教学.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现代重要的哲学理念,正风靡整个管理界。“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的根本,就是把“人”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运用正确的用人方略,使每个人都能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学校管理者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确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坚持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协作进取的良好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高校管理应树立以“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具有本质性区别。“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高校管理,应以依法管理、柔性管理、权变管理等为其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自从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管理的重心也由物转移到了人身上.“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真正广泛的运用于各公司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这项管理理念是指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强调人的重要性,根据企业员工的特点,以人性化的激励和约束,让人性可以得到合理的发挥和运用.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论意义和内涵出发,分析我国企业“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人力济源分配中的人性化思想作出了新的定义解释,重点分析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性化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正从基础型向发展型进行转变,企业管理也趋于人性化方向转变;企业激励机制向物质与精神方向进行和谐的转变.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是一个发展必然趋势,企业和员工都要正确的认识到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要着重了解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人性化的人力资源分配管理.  相似文献   

9.
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以学科为本”,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唤起人的主体精神。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在教学中人人参与,师生平等对话,教师将由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转变。  相似文献   

10.
杨培花 《教师》2019,(11):29-30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要让学生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所以现代小学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也要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管理,使学生可以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文章首先分析目前我国小学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详细阐述小学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应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希望可以为广大小学班主任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浅析儒家"民本"思想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征服自然和建构社会的过程中 ,对人自身的认识和对人价值的关注以及对人的尊严的重视导致“以人为本”管理的出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管理的基本标志。而儒家民本思想在现代管理中也愈发突显其地位 ,那么 ,作为长存于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儒家学说 ,到底哪些内容能够为现代管理所用呢 ?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新理念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一、以人为本,活化课前预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以往的课前预习,注重的是读通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预习”实际是一个“信息化”的过程,学生围绕文本,寻找相关信息,可以寻找文字、图片,可以借阅,可以进书店,甚至上网下载。预习的内容丰富、鲜活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也就变得开阔有趣了。如《会飞的图画》一课,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收集邮票。学生就会搜…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课改的教育理念之一,“本”指事物的根源,世界万事万物中,“人”才是根本。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涵,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化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是否能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对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现代高校图书馆要想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需要从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15.
班级管理的有效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人为本,加强班级的人性化管理 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代教育管理论》)在这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班级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的管理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把人视为“社会人”作为管理的根本,是以尊重人的天性为本的管理。他着眼于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发挥人的潜在能动性。这是现代管理与过去的把事和物(劳动工具、机器设备、“经济人”等)作为管理中心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是继承、传播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来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是“以人为本”,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必须“以人为本”。 一、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思路 在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管理的主体是人,同时其管理又体现在服务之中,而服务的主体也是人,这  相似文献   

18.
李军 《文教资料》2006,(18):29-3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的形势对我们开展现代学校管理及学校自主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倡“以人为本、以校为本”进行有效管理的今天,对我们校长的专业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实施学校管理中体现“人本”、“人性”、“人文”,是现代学校能否实现成功管理的三大关键。一、人本管理近年来,“人本管理”常见诸报刊杂志与专家报告之中,关于这个问题,做探讨的人多得很,理论方面的鸿篇巨制也多得出奇。什么叫“人本管理”?本人粗浅地认为,“人本管理”就是管理者要把所管理的人当作“真正的人”看待。我们也经常可以看…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办学理念,体育教学也不可避免的要承担起此责任。为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健康观、以及以人为本的终身体育观的教学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是现代学校教师管理之趋向,但在运行过程中,应以人为本,做到刚柔相济。我在管理工作中,对教师工作中失误的“初犯”者并不立即予以扣分,也不马上与奖金及各项评优挂钩,而是将1张“黄牌”放在其办公桌上,让其心中有数,引以为戒;如有异议,亦可与我单独交谈,求得思想上的沟通。此法巧妙地把制度管理与人精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各位同仁不妨一试。“黄牌”的妙用@曹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