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暑期培训学习中,省教育专家多次要求"引导学科教师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常常是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除了应从本学科视角进行教学外,也应善于从多学科视角整合知识,揭示其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融会贯通,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范富丽 《甘肃教育》2011,(14):78-78
比较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的教学方式。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丰富,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紧密.且知识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学生感到难以掌握。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地理知识。下面笔者就谈谈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高考命题中非常重视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变化点上设计试题,之所以这样是倡导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对所学的内容能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防止单纯机械记忆,故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学科的内在联系,包括代数、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三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各部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知识的综合性,则是从学科的整体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  相似文献   

4.
整体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理论核心的具体体现。教师要从整体视角来思考课堂教学,在整体理解学科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结构化、系统化的教学思路和技巧,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的整体化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所谓掌握历史线索就是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为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完整的历史基础知识,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历史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克服在学习中对历史知识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等弊端。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既能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这是历史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联系法在历史教学中的  相似文献   

6.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我们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从已学的知识中去类比、猜想和归纳出新的知识,这也是新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活动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构建知识网络的学习技能,实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就是将零散、孤立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律、线索,组合成清晰完整、相互联系的知识系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来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提高学生独立获得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一、构建知识网络的灵魂──立体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对发展学生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教育潜力。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  相似文献   

8.
过去学科之间相互孤立,出现诸多相互矛盾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对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相关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印证,使学生不断地使用学过的知识,在使用中锻炼,在使用中提高。在使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成就感。  相似文献   

9.
单元整体教学是新课改对教育教学活动提出的新要求,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形式,从宏观视角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英语知识之间存在诸多关联,它们既是独立的个体,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教师可从这一点出发,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挖掘,在知识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发现词汇、语法、句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王鹤亭 《文教资料》2012,(18):174-175
针对高校传统的个体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点之间孤立分散的缺陷,本文提出基于知识整合的高校教学协同模式。通过高校教学过程中课程、组织、内容等多方面的协同,改变以往师生、学科、课程、知识点和教学要素相互分离分割的局面,发现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并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通过提问,可以巩固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可以使学生从局部认识发展为系统完整的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正>数学是一个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而且,高中数学的难度比较高,如果学生不能将不同分支、不同部分的知识进行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将会受到很大的阻碍.数学又是一个非常依靠想象力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联想到之前学过的知识,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易懂的问题,将没有见过的问题改成熟悉解决过的问题.教师通过让学生们联想,将知识衔接到一起,对新的数学知识就有不同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相似文献   

13.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科学性和很强系统性的学科,各部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学中,要注意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数学知识。怎样沟通知识联系呢?1.列表比较法。就是把相互联系着的知识用表格的形式标列出来,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例如,教学比的概念之后,可以将除法,分数和比的概念列表比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基础。教材本身的编排也十分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因此,在进行新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工作,重视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下面,笔者就高中数学教学迁移策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一、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数学知识的正迁移  相似文献   

15.
刘洋 《成才之路》2013,(25):58-5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主要说的就是语文与历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历史知识进行语文教学。自古以来,语文包含着历史,历史包含着语文,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通过利用历史知识,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课文内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学生、教材、设施、心理、环境等。这些要素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从整体出发.把握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全心投人到学习中.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本文就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从以下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已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知识内容很丰富,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较密切,逐步形成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地理科学的教学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尽量用学生已有的其它学科知识为学习地理服务。通过实践,我认为充分发挥实验诱导法的作用,借助一些实验结果或自然现象(自然  相似文献   

18.
何尤文 《教师》2014,(7):46-47
正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就是学习迁移,在教学中表现为已知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历史学科综合性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一种机械的学习,没有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现象之间、不同阶段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此种教学理念指导下,不仅影响了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与人  相似文献   

19.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多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合理、恰当的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而且能为地理教学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20.
王伟 《天津教育》2007,(8):43-44
高中英语新课标教学原则中指出,教师要“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要积极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问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高中英语新课本取材广泛,涉及多门学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也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跨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