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质的兼类李鸣刘仲春阅读教学要本着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原则,通过分析作品的形式,在脑际浮现作品的艺术形象,展现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创造的深远意境,体会作品运用恰当形式的表现力量,理解作品表现的深刻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破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的奥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去拨动、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拨动学生情弦,增强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呢?一、巧设悬念,拨动情感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含的真挚感情、打击学生的心弦,激…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破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的奥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去拨动、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破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的奥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去拨动、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弦.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琵琶行》以一个“情”字统摄全诗:所状景物融情,所写人物含情,所绘音乐传情,所用手法生情。赏析时,披文入情,便能牵一字而动全诗,举重若轻了。一、景物融情,赏其意境美《琵琶行》起笔不俗,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篇。其中“瑟瑟”尤显精妙,声情并茂,将秋意之浓烈、离情之凄苦渲染得淋漓尽致,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感伤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6.
学习本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理解语言的深层意蕴,感受作品中的高尚情感,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提高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学中如何组织提问,此中大有千秋。上学期,我们看了杜老师教二年级语文《称象》,在课堂设问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写曹操的七岁儿子曹冲,想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的故事。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个问题,就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逐步掌握了课文,达到了教学要求。为了使学生体会象的高大,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说象的身子象堵墙,腿象四根柱  相似文献   

8.
《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一、以字眼嚼情前人杨仲弘云:“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即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可见炼字工夫何其重要。特别是词眼,一字之差,境界全异;一字之失,词章无魂。字决定句,句影响篇。一字似小,实乃大者;一字似微,唯关要  相似文献   

9.
《孔繁森》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标题,描写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抚养孤儿、为孤儿交学费献血这两件动人事迹,赞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然而要一个8岁的二年级孩子来感受孔繁森的无私与伟大,光靠空洞的说教难以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紧扣文本中情感的一个聚焦点、一个动情点、一处空白点、一条情感线,拨动起学生的情弦,让他们在课堂上入情、动情、抒情.  相似文献   

10.
《孔繁森》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标题,描写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抚养孤儿、为孤儿交学费献血这两件动人事迹,赞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然而要一个8岁的二年级孩子来感受孔繁森的无私与伟大,光靠空洞的说教难以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了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悖论:既说"知音其难",又说"文情可鉴".刘勰以"披文入情"的基本思路来解决这个悖论.根据刘勰的思路,作者分析了形成这个悖论的原因.中国古典的文学鉴赏,历来有两种不同的阐释要求,即"知音"式的阐释和"诗无达诂"式的阐释,刘勰的<知音>篇标举的是第一种阐释要求.只要掌握"术"和"律","知音"仍然是可能的.文情可鉴是建立在鉴赏者的起码的修养、全面的观察、合理的方法、鉴赏关键和鉴赏高潮的认识、掌握等基础上的.文章对此展开了独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顾炎武的《复庵记》,解放后第一次选为教材(高中第五册),有一定难度。感谢编者精心设计,拟了一道思考题:“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复杂的。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本文作者对农民起义抱有不正确的态度,然而本文是针对农民起义而写的吗?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不是直接说出来的,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种思想?”这道题,抓住要害,启发学生,有助培养评析类似作品的能力。下面,围绕思考题,结合简析,谈三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重点段,是指体现课文中心的主要部分,是探索主题的钥匙,而且往往反映了文章写法上的特点。怎样教好重点段呢?下面以教学《称象》(六年制第四册第8课)第三、四、五自然段为例。教师从层次结构入手,在文章发展的思想和科学涵义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从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14.
<称象>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课文,这是篇历史故事,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介绍了曹冲与官员们不同的称象方法,突出了曹冲的聪明才智.本文的重点在称象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演示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称象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学生从曹冲称象的好办法中,懂得把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联想,进而懂得灵活运用知识.  相似文献   

15.
16.
我们平时读文章,总想同时了解写作背景。可惜并不是每篇文章的背景都能被我们了解得十分清楚。关于《故都的秋》(见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十三课),我们也只知道些简单的情况。《达夫日记》载:“1934年8月16日,(今日七夕)星期四阴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布满了灰云,起而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接  相似文献   

17.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唐诗《早发白帝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北师大教材的编排特点为单元主题式,本诗是单元主题“远行”的一篇主体课文。全诗运用夸张手法,以轻快的笔调抓住极具特色的回荡在耳畔的猿声和早已越过万重高山的轻舟,极力描述了长江水流之急,轻舟之快,景色之奇,充分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该诗气势豪放,画面明丽,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儿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早发白帝城》这篇课文,图文并茂,是对学生进…  相似文献   

18.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倔强的小红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八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名言引领着我对语文课标的解读:语文教材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教学资源,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多维度地共享资源,完成建构的过程。本文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首先,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如文中描写小红军在饥饿和死亡面前,三次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初中一年级政治课《青少年修养》,主要内容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我认为,要收到良好效果,课前调查研究教学对象是十分必要的。在教《热爱祖国》一课之前,我以“我们爱祖国”为题,采取与学生个别交谈,同学之间互相谈心,开展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他们中大部分人对为什么要热爱祖国的道理是  相似文献   

20.
《小狗包弟》是作者巴金先生借对一只小狗的歉意而对文革、人性的反思与拷问。对"歉意"的理解则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所在,作者又把这深沉的歉意渗透于平白的语言中,在教学中,紧抓文句,将诵读贯穿于课堂始末,速读、细读、品读,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平白的语句中体会出深切的情感。这种教法既充分挖掘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鉴赏力,更重要的是,在读中悟出语言的魅力,深思民族精神,拷问人性心理,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