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二维耦合模式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职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突出,二是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较好,或者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中学班主任制度耦合了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的制度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基础教育阶段的二维耦合模式,有效整合高校职业、专业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美国重视中学家政课程的改革,体现出一些新特点:课程目标定位在为升学和就业做双重准备;课程设置突出层次性;课程实施有资金、立法等多方支持;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课程评价分级细化。这些特点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学家政课程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离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共同面对的问题。怎样有效地做到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呢?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与其他国家不同,美国的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不是分开各自独立设置的,其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在综合高中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在社区学院进行。美国这种单轨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其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对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和中学后二年制社区学院对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实质性整合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教学与课程中如何规划和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广西教育》2006,(1B):20-20
胡庆芳、程可拉在《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上撰文,概括分析了美国高中课程面向未来的三种发展趋势。一是整合化,整合课程不但是跨学科的内容整合.而且同时使学生成为课程设计实实在在的、富有责任感的合作者。整合课程是围绕着学生真正关心的话题来设计的。二是个性化。美国各中学开设的个性化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选择性的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5.
西方发达国家的家政教育序列已相当完备,中国现代家政教育恢复不久,远未形成阶梯式的家政教育序列,导致个人、社会、企业都遇到现实的困难,逐步构建完善连续的家政教育序列是非常必要而迫切的。开发家政教育校本课程,重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加强中小学“生活课程”的学习,重视孩子的生存教育;中等家政职业学校教育走城乡结合服务的道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校家政教育应立足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以此形成大中小学衔接的正规家政教育体系,与业余教育、大众教育共同构成家政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6.
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如何适应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时代要求,关系到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本文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从教学分离模式走向“网络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即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信息技术模式,教学管理模式;二是“网络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多维功能,即综合功能、监控功能、反思功能、导向功能;三是“网络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即:固本策略、元认知策略、问题策略、协作策略、激励策略。通过对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网络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反思,界定远程开放教育“网络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操作步骤,为中国远程教育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提供网络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7.
美国、英国是世界通识教育模式的两种代表,通过对其高职通识教育的研究,探究其同与不同,为我国高职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高职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职业人与良好素养合格公民;通识教育是应知与应会的“成人”教育;通识课程设计而非是基础课程的简单删减或调整。  相似文献   

8.
美国"以实践为取向"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育实践活动贯穿教师教育课程学习的全部中心环节。课程设置以发展职前教师的实践能力为核心,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学习与田野实践有机整合,课程教学与幼儿园紧密合作,融入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课程评价则重视职前教师在幼儿园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师资培养模式为我国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职业群教育模式是当前美国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趋势下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它构建了一套以职业群分类为依据、以职业技能标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通过整合技能标准与学术课程、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深入职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基于产业的合作和评估等举措,有效地实现学习者终身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有着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文章对得克萨斯州于2010年更新的中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进行简要介绍,以了解美国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得州中学职业生涯教育共有五门课程:初中部分有"探索职业""职业入口"两门课程;高中部分有"职业准备1""职业准备2""问题和解决"三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指标,以此指导得州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相似文献   

11.
大型网络开放式课程(MOOC)理念进入航空公司培训体系之后,对培训模式和兼职教员都带来了明显的冲击。从分析M00C形势下航空公司兼职教员受到的挑战,探索和研究应对这些挑战时兼职教员需要做出的积极变革及自身需要做的准备等方面内容,得到研究结果表明:MOOC促进教学方式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MOOC背景下兼职教员受到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和教学能力的挑战;兼职教员需要完成角色的转变、超越和重塑;兼职教员需从多方面做好应对变更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英语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英语的形成,定义,特点,以及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对中国英语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英语能反映中国的特色,有利于把中国推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大家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产业梯度,东部的产业先转移到中部再转移到西部。而东部迫切需要通过实施产业转移来腾出发展空间。以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东部要在向中部实施产业转移的同时.实施向西部转移产业。而因为产业梯度的原因,东部向西部产业转移宜实施“空降战略”,即东部的产业转移可越过中部.直达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重点地区。实施“空降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准确把握战略目标,慎重选择战略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战略机制。  相似文献   

14.
德富苏峰一生多次周游中国,发表过很多关于中国的言论。他对我国东北地区也非常重视,其东北认识在其中国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漫游记》体现了德富苏峰具体、直接、真实的东北认识:视东北为实现其“大日本膨胀”梦想的重要之地、日本享有特殊权益之地、日本统治成绩卓著之地。归纳总结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即他认为日本侵略我国东北是必要、必然,而且是正当合理的。研究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中国观,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5.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南海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近年来,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事务,图谋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千方百计把水搅浑,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扩大化,以便从中渔利。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存在多维度考量。面对南海的复杂局势,中国应采取切实有效并且稳妥的方式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仍面临着一些困境,制约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法展,进而影响到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分析国家开发银行之优势,结合农村之现实,论述如何通过开发性金融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全面概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经验的“中国模式”也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中国模式”的探究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分别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了几点自己的认识:“中国模式”的内涵;“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8.
数学、逻辑、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和生物学七大基础学科,是全人类共同的科学基本知识。渊源于西方的逻辑是全人类共同的思维工具,是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正确方法。中国古代逻辑是百家争鸣辩论和朴素科学认识的思维工具,元典是《墨经》、《荀子.正名》和《公孙龙子.名实论》。《小取》定义的推式论证(归谬法),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逻辑敏锐性的典型例证。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最大困难,是古文献解读和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科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借鉴希尔伯特元数学纲领和塔尔斯基语言层次论的观点,当今中国古代逻辑研究是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元(后设)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与邻近相关学科的研究,必然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借鉴彼此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当今用发达完善的西方逻辑方法和现代语言来从事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促进中国古代逻辑的现代转型,中西逻辑兼容,使中国古代逻辑转换为现代人易于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形态,可继续发挥中国古代逻辑为现代人类服务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市场失灵的中国经济法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市场失灵假设是经济法研究的理论前提。中国的市场失灵不同于西方,如果完全把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失灵假设作为中国经济法的理论前提,则会使中国经济法暗合着和西方经济法一样的应然逻辑,掩盖中西经济法的差异,误导对中国经济法的研究。而目前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中某种程度上正好存在这一倾向。中国经济法对市场失灵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只有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从中西经济发展差异的比较中去探寻,才能走出一条务实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心态来评价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中国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倾向于把中国想象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套用萨义德那句"东方不是东方"的名言,英国文学里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同样可看作是"中国不是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