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过程。这个翻译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翻译过程中,很多错误的翻译都是由于译者不了解源语与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或者没有充分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所造成的。因此,充分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翻译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本文将主要讨论研究生活环境、习俗、宗教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代阐释学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理解与阐释,具有历史性。在翻译实践中,作为阐释者的译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与阐释活动受制于他所处的历史语境。翻译史的写作也是一种历史阐释,它要通过对译者、译本以及相关翻译活动的研究来探求其历史内蕴。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正是这样一部力作,凸现了翻译的历史阐释价值。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解释,由于解释学主要涉及理解、意义、读者与文本之间关系等内容,翻译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将解释学与翻译研究结合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阐释学理论关于“理解历史性”、“效果历史”、“视野融合”的论述强调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过程.这个翻译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翻译过程中,很多错误的翻译都是由于译者不了解源语与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或者没有充分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所造成的.因此,充分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翻译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本文将主要讨论研究生活环境、习俗、宗教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理解与表达是翻译的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基本环节。理解是在整个翻译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不理解的事物无法表达;理解错误必然表达错误,即使词藻华丽,语句畅达,也不能称其为真正的翻译。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有的译者或因对原作的整体理解得不准、不深,或因对原作的局部理解得模糊、错误,使译文失真甚至背离原作,不能正确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将民族语言进行转换的创造性活动,其本质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述,以使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能够理解。翻译的过程一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理解、表达与核对。在对文献、书籍、论文等进行翻译时,常会出现一些较长且语法较多的句子,难以翻译,虽然组成句子的每个单词或是词组意思较为明晰,但连着一起后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较为困难。推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对句子组成成分以及结构关系掌握不够,因此本文重点讨论日语句子翻译中,与汉语句法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饮食文化资料是文化资料翻译中的一种。本文分析了刘军茹《中国饮食》一书英文版的译文,整理分析了其中的三种翻译问题:粗心误译、名称翻译的不统一、文化资料的理解偏差。这三种问题对中国文化资料翻译的启示是:译者个人的语言文化素养;译者个人的职业伦理;出版部门细致审核的必要性;深层次理解中国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忠实和通顺则是翻译的两条最主要的标准。换句话说,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是透彻的理解和确切的表达。透切的理解乃是确切表达的前提,而确切的表达又是透切理解的结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翻译,理解正确当然也并不等于说表达一定正确。一篇好的译作既要保证有好的可译性,又要保证有好的可读性,做到两者统一。然而,无论是理解还是表达,都离不开对原文的词汇、语法和内容等的理解和表达。事实上,在翻译过程中,翻译  相似文献   

10.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它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每个译者的理解方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之处。本文尝试分析《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进行比较评析,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