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近年来,与我国有关的贸易摩擦频发,国内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由于贸易摩擦背景复杂,也由于媒体在同一事件上的理解差异,一些报道偏离了事实真相;个别媒体的价值判断缺乏事实依据,不仅背离了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还易于对公众和企业造成误导.  相似文献   

2.
世界政治的运行规律证明,弱国不仅无外交,更无话语权。而今,中国已经以更强大、更负责的大国形象出现时,中国媒体的话语权在哪里?这几年来中国读者对于国际报道的胃口被"吊"得相当高。一方面是随着国家自信力的提升,中国读者有了更多"晓天下事"的欲望;另一方面,中外交流稠密,涉及更多中国人在国外的现实利益和  相似文献   

3.
王晋 《青年记者》2017,(6):27-28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作品的版权问题,从横向媒体种类来看,涉及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从纵向技术延伸来看,体现为网站、APP软件、微信公众号、新闻聚合平台等多维度的开发形式.保护原创新闻作品不仅涉及媒体人的版权经济和名誉尊重问题,更涉及新闻传播业整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毕建录 《青年记者》2016,(31):51-52
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2016年数字新闻研究报告》表明,①社交媒体已经渐渐成为新闻获取的最主流渠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输的国家、民族界限越来越模糊.随着国际媒体和公民对中国的兴趣不断增强,中国国内社交媒体的信息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公民了解中国和国际媒体报道中国的新闻来源.美国《时代》杂志在推特诞生时曾预言,社交媒体的崛起不仅会改变世界,还会改变世界改变的方式.国际社会公民对他国形象的认知,也很有可能随着公众获取国际新闻和国外信息的渠道而改变.②随着国际社会公民对中国了解的渠道增加,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中国,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了切身的感受,他们对于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报道的认同感也可能变得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5.
康秋洁  朱一达 《新闻战线》2020,(13):111-114
面对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事件,开放协作、客观公正的国际间信息传播不仅能够有效抑制谣言、传递科学信息、达成社会共识,更能有效促进医疗合作、资源协同。疫情期间,意大利媒体对中国关注较多、评价较为中肯。以意大利媒体为窗口,可以一窥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为研判中国抗疫面对的国际传播形势提供一些外部参照。  相似文献   

6.
李勇 《中国编辑》2023,(10):85-90
在国际传播政策引领下,县级融媒体积极嵌入国际传播体系,通过建立县域本土文化传播中心,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激发本土文化活力、传播优秀本土文化内容。县级融媒体对本土文化的生产与再现、连接与服务,让更广泛、更多样的中国故事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优秀本土文化内容的挖掘、生产与传播已经成为县级融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新途径。当然,要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作为基层媒体的县级融媒体还需做到树立全球传播观念、调整媒体功能定位、学习使用新的媒体语言。  相似文献   

7.
俞永均 《新闻实践》2009,(11):41-42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贸易摩擦时有发生,仅宁波每年遇到的国际贸易壁垒案件就有20余起,企业因此遭取消订单,货物被扣、销毁、退回等情况也时常发生。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此类摩擦案件有增多趋势。如何报道有关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关乎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这不仅是对大众传媒从业者和社会公众的要求,更应当是对各级党政领导的要求.在各类人员的媒介素养中,主政者的媒介素养不仅涉及其自身对大众传媒的接触、理解、评判、使用和管理,而且还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他人对媒体的接触、理解、评判和使用,甚至还会直接左右媒体的运行.  相似文献   

9.
世界经济纷繁复杂,对国际财经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涉及到的国家形象问题不可忽视.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媒体来说,在国际财经报道中国家形象传播的策略也成为新的课题.中国媒体在进行国际财经新闻的报道时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努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媒体产业化和集团化发展,媒介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基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聚经验及理论在指导中国实践时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相关理论的适用性问题、唯市场论及产业集聚自身固有的风险等.因此,中国媒介产业集聚不仅需要本土化研究,更需要符合我国的媒介定位和政策.此外,还需通过产业优化等来规避中国媒介产业集聚发展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媒体的影响力与其产业化进程呈正比关系.十几年来,无论从传播学角度还是从媒体产业化角度,中国的媒体都已成为左右社会发展方向的关键力量之一.当今的媒体涉及社会领域之广,涉及社会问题之深,与过去判若云泥.而这种影响力又与媒体的市场化生存息息相关,市场化促使媒体(特别是新媒体、自媒体)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必然有意无意地去迎合读者的口味.这就使得媒体偏爱报导负面新闻(或信息)的倾向日益严重.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媒体具有天然的话语权和传播优势,这种偏爱负面新闻的倾向不仅会带来相应的负面作用,而且会将这种负面作用以几何级数放大,最终对社会造成诸多隐性伤害.在贫富差距较大,各种社会矛盾相对突出的现实背景下,我国媒体从业者更应当警惕负面新闻对社会的隐性伤害,尽量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12.
提高学术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媒体国际传播内容或服务具有公共文化产品属性,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当前,我国学术媒体国际传播资助政策体系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资助模式单一,资助对象长期收支平衡能力差;被资助者大多为传统媒体,用户服务平台尚未成为资助的核心;资助对象、内容、渠道、平台较分散;资助效果评价不完善,资助效果不理想等.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美国学者、专家对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关注问题进行总结,一是中国"三网合一"的现状、问题、机遇、政策;二是中国网络视频的消费需求、赢利模式、国际文化交流、国家政策;三是中国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与变革、虚拟交流与口碑传播、新商业与媒体新空间;四是网络游戏对传媒产业影响,以及中国传媒娱乐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顺应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际公共产品肩负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担当。从国际传播的角度而言,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历程印证着中国全球治理观的变化和演进。本文尝试从国际公共产品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政策文本和访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记者,研究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政策话语和国际媒体话语。研究发现,10年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贡献全球治理的话语发生了从区域合作到全球普惠、从设施供给到道路搭建和从利益纽带到全球公益治理的转变;“一带一路”的国际媒体话语呈现竞争与合作、本国利益与国际关系并存的构建逻辑,沿线国家媒体更注重报道“一带一路”对发展中国家的贡献、金钱之外“授人以渔”的知识技能共享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精细化的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5.
眼下这个时代,中国记者第一次有能力同时与西方主流媒体记者站在国际新闻报道的一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媒体、中国记者要搞好国际热点报道,不光要追求一种新闻冲动,更应该追求一种专业历练。要对中国的利益有相对准确的定位;要有独立作战的能力;最好是多面手。  相似文献   

16.
迟旭蕾 《传媒》2014,(8):61-62
正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明显抬头,国际贸易摩擦的政治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国则是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最大、发生贸易摩擦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截止到2013年,中国连续18年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最多,连续8年遭遇的反补贴调查最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仍不明朗,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有着实施保护主义的动机;另一方面,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已经  相似文献   

17.
国际主流媒体对十九届六中全会高度关注,主要涉及历史成就、大国领袖和区域安全三个主题。外媒对这次会议及其通过的《决议》的报道态度整体客观,但部分西方媒体报道中折射出西方近年来日益凸显的意识形态立场。未来,中国共产党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发声、阐明中国的价值观;中国主流媒体应把中国社会的发展融入全球变迁的脉络之中,打破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的标签化和污名化。  相似文献   

18.
马莉 《传媒》2010,(12)
2010年是中国三网融合推进的关键之年.当前,传媒产业高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三网融合、媒体融合、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中国传媒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特征.为从国际视角,深度分析三网融合的政策制度、运营方式、媒体营销以及受众行为,11月28日,以"三网融合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为主题的第八届亚洲传媒论坛在北京举办.  相似文献   

19.
郭新华  赵翔 《传媒》2021,(20):59-61,63
"第六声"(Sixth Tone)是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澎湃新闻推出的一款外宣新媒体产品,通过国际化团队运营,在全球化语境及国际传播场域聚焦中国普通人的日常,运用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等传播渠道,引导国际社会以平和的眼光关注现代化进程下的中国发展.这种"小而美"的中国表达传播策略,不仅区别于新华社、人民网等常用的宏观叙事,也有别于BBC、CNN等西方媒体先入为主的刻板报道,为我国媒体的对外宣传与国际传播提供了新范式.  相似文献   

20.
何静  庞敏 《青年记者》2020,(9):64-65
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下,具有“国家相册”之称的纪录片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与电视剧、电视新闻并称为对外传播的“三驾马车”.纪录片的国际合作是讲好中国故事、把握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途径,通过重大项目的国际合拍可以增加国内外行业交流、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强化中国媒体在国际业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