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者们对“Civil Society”的翻译不尽相同,主要有“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民间社会”和“文明社会”等。“二分”论者主张将洛克和黑格尔的两种不同的架构理论进行调和,实现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良性互动;“三分”论者主张“国家-市场(企业)-市民社会”的“金三角律动”。如何实现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陛互动,学者们提出了三种模式。学术界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2.
现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多是以市民社会问题为突破口,而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争论并未随着相关论文的增多而减少,相对于过多的对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的论述,本文集中精力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来看待个人在这种二元结构变迁中的利益得失与处境,进而得到厘清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两种取向。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以现代社会主义的权利和自由如何同客观的社会秩序相和谐为理论核心.以主体的自由和权利为出发点,结合市民社会由于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互动形式的市场自发秩序的脆弱性,而提出了系统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理论,这一理论已经成为社会的政治理论的研究热点,并对现代国家社会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实现有限政府与市民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构建"强政府、强社会"的社会与国家关系模式,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职能。这需要努力开发社会能量,同时积极培育建构新的社会管理组织,以推动政府职能结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发展中国家需要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来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其市民社会的培育既要不断改革作为公共权威的国家权力及其运作的制度体系,又要加强私人领域、公共领域以民主法治建设,创造市民社会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各种经济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6.
从法学的角度来解读市民社会,更多是从民法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出发。市民社会与民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这不仅表现在二者历史进程的相互交融性以及二者的价值相通性,更表现在二者的互动发展。认清市民社会和民法的关系对于我们培育、发展和完善市民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丁标 《培训与研究》2006,23(6):73-74,80
法治社会,是指以市场经济作为其活动空间的自治自律的市民主体通过契约,理性缔结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实现应有权利和利益的一种社会形态,法治社会与非法治社会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经济交往方式及其规范模式方面的差异。宪政国家是指为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免受政府及他人的侵蚀,通过并依据宪法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限制与规范的国家。法治社会是宪政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与宪政国家通过公法与私法适度渗透来实现良性互动,确立相辅相成的关系模式,正是法治社会与宪政国家的互动构成了宪政。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领域中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政府如何干预经济、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如果放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背景下来理解,更有助于把握其本质。通过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要保障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借助于国家的适当干预。国家在干预经济、干预市场时必须依法进行,在公权与私权之间达成适度的平衡,实现市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理论:透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必然地关联在一起,它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传统和现实的发展,它对于国家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普遍意义已有目共睹、毋庸置疑。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内的许多思想家、政治理论家都对市民社会的自身特点、对国家的意义、对人的发展的必然性阶段有着精辟的论述,其中涵盖了市民社会的一般价值诉求和历史的特殊性。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日益深入,一个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应运而生,因此,以一种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视野,解读市民社会相关理论,透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问题和方向,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基础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建立在对黑格尔等前人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市民社会的实质。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者是既分离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人类社会超越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时候,也是阶级和剥削消亡的时候。同时,市民社会的相关理论也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国进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结构也在缓慢地发生变化,现代民间公益性组织开始出现,存在一些带有公民自治色彩的机构。这表明一个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新的生活领域的萌芽正在产生。这种结构正在变化的社会可以称之为公民社会。当然,中国公民社会仅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政府的主导和推动,同时需要社会文化的支撑和构建基本的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扬弃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理论,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与国家为市民社会服务的立场,展示了国家权力逐渐回归社会的方向。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树立科学的社会——国家观,构建一个与国家适度分离而又良性互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略论心态史与中国近代社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态史研究作为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长时段的社会现象,弥补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只注重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缺憾,从而加强对社会广大民众心态的研究,使一些问题找到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县级政府作为最贴近群众、贴近公民社会的政府机构,与公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公民社会与县级政府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精神纽带、民主参与和经济发展方面。温州市公民社会作为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等特点,在县级政府建设实践中有创新并积累了经验。温州市县级政府建设与转型应抓住公民社会起步早的良好契机,加快政府职能转型,加强与公民社会有效互劝,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的社会正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演进而在中国孕育、生成,因而我们在理论上也不应回避“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这一概念,我国正在建构、生成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应是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唯其如此,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研究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迁徙自由与市民社会--兼评我国对迁徙自由权立法的考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迁徙自由是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长期以来,我国除了在个别历史阶段,法律对迁徙自由基本上采取了限制的态度。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及市民社会的缺失有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市民社会的发育,要求迁徙自由入宪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在宪法上承认迁徙自由与现实中完全实现迁徙自由是有区别的。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的转变不是一时就能实现的。迁徙自由的实现有赖于相关制度的完善及市场经济的成熟。基于目前的情况,我国现行宪法中没有规定迁徙自由。  相似文献   

17.
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休谟、斯密、弗格森等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接续了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凸显了市民社会先于国家的基础性地位与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汲取了孟德斯鸠有关国家对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政治洞见,充分肯定了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权威与政治服从的重要性,克服了洛克式“社会先于国家”理念所潜在的政治边际化倾向,此外,与之后的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褒贬不同,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反复强调与申辩市民社会在伦理上是自足的,不需要国家的道德救济,相反视国家为不可缺少的恶,从而其思想理路又与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迥异.  相似文献   

18.
西欧法治产生的根源在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立和良性互动,而市民社会的成熟和发达为权利保障和权力制衡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市民社会成为制约公权力恣意行使的重要力量.探析西欧市民社会的发展路径和历史脉络,有助于梳理其法治传统的形成过程,能够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