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产学研结合的柔性培养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模式选择。它是一种动态的培养系统,是以“三个支柱”、“一个基础”为其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系统。“三个支柱”即滚动计划制、JIT制和目标管理制,“一个基础”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产业界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校组织下的校园教育模式与体系注重于“宽口径”教育,缺少“针对性”培养,已经不适宜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本文以“基于“三服务”的焊接专业动态化人才培养研究”为题,从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入手,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当前焊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国内外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为基础,探究基于“三服务”的焊接专业动态化人才培养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相似文献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着手解决的问题。潍坊职业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探索,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多层次多规格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培养定位,依托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践行“搭建平台、分类培养、突出特色”的培养思路,创建了“产教结合、学岗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传统的高等函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和企业对成人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函授教育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势在必然。论文立足成人的学习特征,引入网络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职业教育理念,提出了“远程+面授”函授教学新方式和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函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了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经济贸易类人才需求的必要条件。在大类培养模式下,经济贸易类专业要更加注重从传统的专业化教育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柔性教育转变,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入大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等各个层面和维度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培养出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6.
对新形势下行业主导型社会药房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健康吉林战略呼唤、社会药房行业需求、医药强省建设推进是构建行业主导型社会药房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逻辑。吉林省医药中等职业学校在理论上提出社会药房技能人才培养定位新理念,在思路上确立“一主导四联动”社会药房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方向,在实践上探索构建了适应社会药房行业发展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实践了“行业规范+教学标准”岗课对接模式、“集团化+专业群”产教融合模式、“教学基地+全员培训”育训一体模式和“订单培养+学徒培养”就业直通模式。  相似文献   

7.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现今高校教学体制愈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本文以“探索多样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培养”为目标,结合三年来“土木工程设计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倡在道桥专业本科教学中实施注重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柔性教育视域下“1+N”课程体系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柔性教育理念基础之上的“1+N”课程体系,即在“大专业+小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1个平台+N个模块”的课程结构为特征,基础能力与从业能力兼具培养的一种柔性课程体系,强调以模块课程的多样化组合满足学生自身的多元化发展,把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柔性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探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等学校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其中人才培养是其根本任务。高校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的问题。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我校面对新的形势和情况,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策略,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努力构建起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制度人性化、培养评价全程化。一、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创新人才质量标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是以专业教育模式为特点,按…  相似文献   

10.
“图钉式”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实施“图钉式”培养模式应正确处理与其他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正确打造“钉托”和“钉针”,找准切入点,不断完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国许多专业艺术院校通过“公司+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但我国许多专业美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总体上还是偏向落后,即“公司+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社会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公司+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当前专业美术院校培养人才的典型流程。我国许多专业美术院校通过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通识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公司+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强化素质,创新实践”的原则,坚持贴近市场、贴近实际、贴近就业的思路,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计划等方面上结合时代和社会实际,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目前的小学师资培养有三种层次:面向农村的五年制小教大专小学师资培养、三年制专科小学师资培养、四年制本科小学师资培养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师资培养。对于本科阶段小学师资的培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专科阶段的“综合培养,分向发展”的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了对本科生试行“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即注重综合知识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关注专长发展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是当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所在。文章围绕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现状进行阐述,详细分析其具体培养要求,并创新性地提出“两化四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两化”指的是课程教学信息化和实践教学互联网化;“四融合”指的是人才培养与企业相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证书相融合、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相融合以及专业实训与顶岗实习相融合。以期能为解决传统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工程测量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了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根本性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积极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学校实际,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过程、全员工、柔性的“TTF”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模型,该模型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从培养目标、培养环境、培养内容与途径、培养条件、培养制度保障等方面着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上几方面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7.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相似文献   

18.
创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好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我国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偏差、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教学方法选择不科学等问题与不足,因此需要对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要素予以更新,从注重“师本模式”“接受模式”“文本模式”转向注重“生本模式”“探究模式”“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现偏差,过于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过于注重专业素质而忽视人文素质;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教育的价值性,导致我们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杰出人才。因此,从创新人才培养本身来看,要培养杰出人才,就必须一方面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加强通识教育;另一方面逐步消解学习的工具性、功利性。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意义和当前高校双创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位一体”系统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课程、社会实践、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创业大赛等5个方面融为一体。该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可为其他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