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手工艺是我们祖祖辈辈为了满足各个层级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创造发明出来的加工制作技艺,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兼具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反映,更是历代民众智慧的结晶。在机器大生产的当代,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及其传承现状值得我们探究、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风靡,凝结在传统手工艺中的先民的创造力更是值得被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服饰文化研究新热点的关注,工艺独特的江南女性民俗服饰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话题。而对江南水乡女性服饰手工艺的研究,体现了中华文化视角下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的探索,对促进江南水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其档案库构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的基石,而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标志,它们的发展是离不开媒体的。当前环境下,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此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何去何从,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本篇论文将结合新媒体的当前背景,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陈惠 《视听》2024,(4):100-103
在文化传承语境下,非遗题材电视剧创作较以往更注重挖掘人文底蕴。《芝麻胡同》《鬓边不是海棠红》《正好遇见你》《后浪》等一批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所创新的代表性剧作,展现了文化视域下新时代非遗题材电视剧在内容创作、人物塑造、精神表达和审美体验等方面的艺术特色,有助于非遗题材电视剧创作在探索实践中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构起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一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关注的大问题,但是碍于其复杂性、深刻性等原因,其在大众中的普及与传播情况一直不是很乐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打开了一扇大门。本文通过探究新媒体作为百姓媒体的本质,加上对传统文化特点的分析,得出了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促进作用的结论,新媒体的平台性质、其跨越时空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在其平台上表达的多样性和学习资料的易得性都使得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代表性中华文化非遗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词分析、情感分析与共现网络分析等文本挖掘方法分析YouTube平台中非遗短视频用户文本数据,应用“认知-情感-行为”框架模型研究非遗在该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非遗的认知形象多为正面形象,传统技艺、民间文学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认知度较高;情感感知以中性和积极情绪为主,对象涉及中华美食、家庭生活文化与原生态自然环境等;行为效果具体呈现为分享意向、购买意向、学习意向与旅游意向。文章立足于该平台非遗的传播效果,从传播语境、传播手段与传播主体等方面阐释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潮汕文化传播的历史阶段和模式进行了梳理,并根据潮汕文化新媒体传播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其新媒体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探索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新模式,以加深理论研究,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方法/过程]在文化传承视域下,引入文化哲学、古典目录学等理论的相关理念,以实践案例论证内涵引领、文化沉浸、主体自觉三层次模式对于大学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的意义。[结果/结论 ]提出将“内涵引领+文化沉浸+主体自觉”立体多元模式作为大学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的优质策略。  相似文献   

9.
10.
郭艺 《群众文化》2001,(5):30-32
乐清黄杨木雕工艺,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目前,以众多家庭作坊式的个体手工业的形式,形成浙江省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艺创作群体。现有从业人员3000人左右,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名、高级工艺美术职称8名,近10件作品被轻工部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和希望杯奖,7件作品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  相似文献   

11.
1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进入21世纪,网络等新媒体凭借其成本低、效率高、准入门槛低等特点,成为个人或群体展示自我、传播文化、推销产品和服务等的有效平台.文章以蒲扇制作工艺为例,通过对蒲扇的实地观察,描述当前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现状,以及新媒体的使用对于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璐 《中国出版》2012,(16):52-54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挑战。如何加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扬州雕版印刷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为例,阐述雕版印刷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探讨了数字化时代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并运用具体案例来详细阐述互联网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子柒短视频的走红,是一种现象级的文化传播革新.通过镜头语言描绘了科技"快"时代中淳朴的田园生活,这是"快生活"和"慢生活"之间的一场较量.从无人知晓,到如今国内外的视频博主争相效仿的局面,李子柒式现象影响力涉及广泛.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一种基于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渠道创新,打破了近几年来的关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大多遵循的固化思维,而其短视频作品中所体现的技术表达和文本策略就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是值得时代媒体借鉴的一种传播路径新逻辑.通过对"李子柒现象"的研究,探究新时代中网络大背景下文化传播路径新的突破点,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全世界.  相似文献   

16.
常永强 《今传媒》2023,(11):45-48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传统文化媒介形象正在向可视化方向转变,并凸显出即时性、交互性、社群化和个性化等特点。基于此,笔者提出要从新媒体话语形象和文化传播者形象两方面入手,通过活用新媒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挖掘文化资源以及塑造文化品牌等方式,重构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媒介形象,旨在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淄博市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结合该馆多年来采取的积极举措,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色优势,并提出路径优化的对策建议,旨在更好地依托公共图书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继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引爆微信及朋友圈,2015年春节随着支付宝等公司的相继加入,一系列红包活动持续升温,从而引发各界新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从春节红包文化入手,通过比较方法,分析传统实体红包与新媒体红包的特点,考察春节红包文化在其中的变迁;利用社会学理论对接红包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望借此增加人们对红包文化的关注度,从而了解新媒体影响下的新型社会交往模式,激发大众对新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以辽宁省为例,对辽宁省40所公办本科高校图书馆近五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实践经验,发现问题和短板,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梨园春》是河南电视台于1994年10月创办的一档全国性的戏曲电视综艺节目,以宣扬戏曲文化为目的,深深地植根于中原这片有着浓厚戏曲文化的土地上。《梨园春》栏目创办已近20年,深受广大戏迷观众的喜爱。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梨园春》栏目已呈现出疲惫无力之势。一方面,其忠实的受众群体面临老化状况,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运营。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下,各类电视综艺节目借新媒体之东风,吸引眼球,迅速提升收视率,对《梨园春》的年轻观众进行分流。本文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探析新媒体背景下《梨园春》生存发展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