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肇 《今传媒》2020,29(3):127-129
气候问题最先出现在西方国家,涉及气候问题的新闻报道也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2009~2018年期间,针对气候问题进行的气候报道受到人类社会的重视。美国的《纽约时报》是西方国家最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媒体之一,本文以美国的《纽约时报》作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纽约时报》的气候报道,从而为中国媒体的气候报道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纽约时报》主要是通过增加来自"美国/第三国政府"或"美国/第三国专家学者"的消息源数量展现报道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体现得较为明显,来自中国方面的消息源数量明显地被"削弱"。《纽约时报》在对中国政治问题进行呈现时,总摆出一副"旁观者清"的姿态,抓住每一次机会对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指点、评判或者警醒。本文研究对象为《纽约时报》涉华政治类报道,试图从一个新的切入角度对这个并不新的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目的在于归纳出《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政治问题时所呈现出的倾向性、具体新闻框架以及所持态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乌鲁木齐"5·22"爆炸恐怖袭击事件为例,分析《纽约时报》在报道框架、修辞表达、信源引用、报道议题等四个方面,是如何对该事件进行呈现和构建的。分析表明,《纽约时报》的信息源大都来自中国官方和媒体,但其通过巧妙的"解释"呈现出一个简单化、刻板化的新疆形象。  相似文献   

4.
朱筱倩 《东南传播》2017,(12):72-75
女性是中国塑造对外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对中国女性一直有所关注,为了厘清《纽约时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的实质,文章借助场域理论,对该报涉华女性报道进行文本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该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存在负面倾向,该倾向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社会两个议题上;女性多以积极的公共角色出现,职业分布以服务行业人员和创作者为主;相较于以往外媒对中国女性的报道,该报报道的中国女性从家庭走向了社会。文本分析表明该报所建构的中国女性形象有向多元化转变的趋势,但仍是以负面报道为主。  相似文献   

5.
钟新  汤璇 《国际新闻界》2016,(4):127-141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美国总统大选的热门议题之一,候选人对竞选议题的主张与应对是争取选民支持,实现竞选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以信源分析和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对《纽约时报》2008年、2012年及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涉及气候议题的共234篇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在大选期间,尽管共和党候选人在《纽约时报》的信源篇幅上占据了较大比重,但是民主党候选人的"政策应对"中的宣传框架才是《纽约时报》的主流报道框架。在《纽约时报》大选报道的气候议题上,民主党实际上占据了较大的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6.
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国内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中国救灾军队的表现。国外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救灾军队?国外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是怎样的?带着这个目的,本文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详细解读美国报纸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文章认为,这两家美国报纸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的形象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救援能力上的不足等弱点。  相似文献   

7.
张玉  徐燕雯 《今传媒》2012,(2):37-41
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国内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中国救灾军队的表现。国外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救灾军队?国外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是怎样的?带着这个目的,本文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详细解读美国报纸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文章认为,这两家美国报纸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的形象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救援能力上的不足等弱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日报》于2021年夏开始的对云南亚洲象北行的专题英文报道,利用多平台综合信息展示了中国环保实践,在全球广受好评。本次报道与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理念十分相符,其中生态理念的本土特质得到凸显,官民一体的形象得到了积极塑造,而中国科技能力的展现也融入了一个好故事的解说之中。中国当代的环境叙事必须反映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完整结合;"北向追象"所构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叙事之所以取得了很好的外宣效果,跟其紧扣这一完整性的表达密不可分,对于今后的国际传播工作也提供了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日报》于2021年夏开始的对云南亚洲象北行的专题英文报道,利用多平台综合信息展示了中国环保实践,在全球广受好评。本次报道与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理念十分相符,其中生态理念的本土特质得到凸显,官民一体的形象得到了积极塑造,而中国科技能力的展现也融入了一个好故事的解说之中。中国当代的环境叙事必须反映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完整结合;"北向追象"所构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叙事之所以取得了很好的外宣效果,跟其紧扣这一完整性的表达密不可分,对于今后的国际传播工作也提供了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美国和中国代表性的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和《光明日报》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期间的报道为案例,研究两者面对重大国际共同事务的报道个性,通过整理综合和分类分析,对两者的报道个性差异在主题、内容、角度、情感、结构、语言、风格、编辑等诸方面表现,进行量化的数表统计,并解析报道差异的国家利益观主要表现为:对利益他者的关注度,对利益他者的情感和评价,对自我利益代言人的形象建构,利益言说的立场和身份,对利益预测的倾向性。并深入探究《纽约时报》和《光明日报》为代表的中美主流媒体国家利益观的差异性,主要缘于两国的意识形态、利益观、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为维护中国媒体形象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知名杂志,美国《时代》周刊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量的读者。《时代》周刊以其独特的"封面故事"形式,报道各种新闻事件,帮助读者了解全球新闻资讯。作为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都是《时代》周刊关注的对象,在其丰富的"封面故事"中,也包含了诸多对中国形象的介绍,在将中国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14年4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公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和质化的内容分析法,以《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底期间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新闻报道为样本,对两份报纸在相关报道中的框架运用和中国形象呈现进行了差异对比分析,进而深入考查了地缘政治冲突报道中干扰英美大报建构第三方主权国家形象的政治文化因子。本文认为,同处欧美媒介体系的两份大报在钓鱼岛冲突报道中呈现中国形象的离散性,应该归因于英美两国原生社会结构和文化语境对媒体为施加的限制性和构成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余婷  徐宇辰 《新闻世界》2013,(12):133-136
现代社会媒介网络高度密集,新媒体快速发展,公众政治参与度提高,这些都对新一届领导人的形象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选取了《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分析归纳了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客观性策略",试以另一种方式解读美国媒体对涉华议题的报道特点,这既是检验中国对外传播效果的一种方式,也为新一届领导人形象塑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华风新闻》立场相对独立,信源为多个国家、地区的多种媒体。因为自采新闻较少,在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时,对报道题材、议程的择选是一个主要的渠道。通过对政治、社会领域有所侧重,同时关照到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对华报道,《华风新闻》建构了一个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经济合作参与度不断提高的理性大国形象。同时,在对外关系方面,有时会呈现与利益相关国的对立关系,中国仍会被一些国家视作军事上的威胁,"台独"问题、"港独"问题比较棘手的负面形象也有所体现。社会新闻方面还建构了多种社会问题频发的中国形象,同时经济发展也总体有所放缓。这对我国面向海外华文媒体做好宣介工作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夏芳 《新闻界》2012,(15):21-23,68
本文以《纽约时报》关于2011年故宫失窃案的一篇报道为研究文本解读该报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显示,报道存在对中国的误读,文本作者通过不严谨的叙述,以及由于对中国历史知识的欠缺而妄加推测建构出一个不实的中国形象,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负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6.
西方电影中以"异国情调"展现出来的中国想象并非简单的"东方落后、传统/西方先进、现代"的二元模式。近期上映的《007:大破天幕危机》,一方面展示了一个"太现代"的当代中国形象,但另一方面也以象征化的手法,表达出对传统中国已成符号、现代中国沦为废墟的文化观念;《夺宝奇兵2魔宫传奇》将中国建立在与印度对比的基础上,将中国想象成新旧交融、中西混杂的形象,印度才是原始的、传统的、野蛮的;《碟中谍3》中将"摩天大楼"、"老式公寓"和"江南古镇"确定为上海形象的三个侧面,并以相对平和的心态予以了展现。可见,西方电影中的中国想象是多样的、复杂的,其所传达的文化观念也是有差异的。日益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也是西方电影有意隐藏自己的政治偏见,采取某种文化认同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媒体近年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旨在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合作效果不仅取决于合作产品,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也直接参与了国家形象的塑造。纪录片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中俄合拍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二季和YouTube网评为研究对象,以互文性理论为依据,分析两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共同建构。《这里是中国》系列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同时展现国家实力形象和国家意图形象的单集纪录片更受欢迎。YouTube网评对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回应、延展和补充,互文的语境更为宏大,体现了国际受众“前理解”的显著影响。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视野的差异,网评中也存在误读现象。本文认为中国国际传播“借船出海”落地取得实效,但也面临一定阻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纽约时报》在奥巴马第一次访华期间涉华经济报道为样本,对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揭示了西方媒体塑造了怎样的中国经济形象。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全球顶尖的新闻媒体的跨国传播网站,《纽约时报》中文网在2012年6月初上线时的—份声明中称"此次新建的免费网站旨在满足中国日益庞大的高素质、高收入读者群"①.这些受众都是广告商非常青睐的人群,尤其是《纽约时报》已有的跨国品牌客户. 沿袭母媒体优势机制与品牌 《纽约时报》创刊于1851年9月18日,历经160多年历史,已经成为美国和世界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纽约时报》中文网沿袭了母媒体的编辑机制和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20.
正加快融合发展战略转型,以"网络优先"理念构建数字化全媒体业态已成全球报业发展的大趋势高速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数字技术的进步给用户带来了日益便捷、多样化的体验,也对主要通过网络传播的新闻资讯提出了更加高效、多元化的时代要求。在美国《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太阳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这些有影响的纸媒中,"网络优先"已成为一种报道规范。在《芝加哥太阳时报》,记者要第一时间给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