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因其贴近百姓生活,报道老百姓身边的事,赢得观众的认可,保证了电视的高收视率,但总体呈现出同质化、低俗化、娱乐化等发展趋向,本文从"走转改"活动这一契机来反观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更好地进行基层意识建构,体现出媒体的基层意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民生新闻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之态,各地电视台都能寻觅到其身影。作为备受关注的电视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立足平民化视角,置身于百姓立场,对热门的社会事件进行挖掘、评论和报道,充分彰显出了对百姓与弱势的人文关怀。对民生新闻而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采访的视角和策略,与具体的采访行为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各基层电视媒体应高度重视民生新闻的选材与采访,切实提升民生新闻报道的质量。本文从民生新闻的概述入手,对如何做好基层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的采访工作进行探析,就此提出相关采访策略,以期为提高优化民生新闻质量,促进基层电视媒体发展提供可行借鉴。  相似文献   

3.
许崴 《新闻传播》2009,(8):44-44
如何能够在新闻宣传中更贴近百姓,一直是基层媒体探讨的课题。本文通过大量事例,阐述了县级电视媒体如何坚持“三贴近”原则,做好民生新闻,更好地发挥基层媒体在促进和谐社会中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民生新闻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民生新闻的平民化使得它在新闻编辑的表现形式上更加具有亲和力,民生新闻从内容上就能反映百姓身边的事,这也是民生新闻的灵魂所在.本文详细分析了民生新闻的生存与发展,并提出了电视民生新闻编辑一定要从电视观众的需求出发去适应电视观众观念的变化,并要求民生新闻编辑时刻关注生活,树立民生意识.  相似文献   

5.
陈庆国 《青年记者》2007,(11):61-61
伴随着全国省市电视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民生新闻终于走进了最基层电视台——县(区)级电视台。本文结合江苏泰兴电视台《新闻超市》的诞生、发展与整合,谈谈县级台电视民生新闻突破的思路与抓手。  相似文献   

6.
电视民生新闻诞生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受到百姓的爱戴和追捧,但是它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文章针对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探讨,提出其健康发展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7.
“电视民生新闻”虽然已经不再是新生事物,它通常是以大众为收视对象,采用平民的视角和立场去播报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话题,并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一种新闻样式。笔者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务必在高收视率与高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到新的支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电视民生新闻成为当下最受人们欢迎的新闻类型之一,为了更加贴近百姓们的生活,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方式和策划角度都有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大部分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主要是将普通老百姓当做新闻事件的主体,将话语权交给人民群众,以平民视角看待某个新闻事件,极大体现了"民本取向"的主体思想,因而民生新闻引起了百姓的关注和共鸣,提高了民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本文结合当下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探讨如何以"民本取向"的主体思想为前提进行电视民生新闻采访策划,以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坚持平民观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平民百姓。但是随着民生新闻的日趋发展,地方台播出的民生新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民生新闻作为百姓与政府的话语平台,地方台如何去搭建好这个平台,真正实现为民说话,成为地方电视台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自《南京零距离》获得成功以来,一段时间内,城市电视台中民生新闻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程度。民生新闻之所以会受到百姓的欢迎,就在于它“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黄毅 《新闻实践》2011,(6):52-53
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细节和现实困惑,替百姓说话,为百姓办事,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但电视民生新闻的弊端也日渐显现,有人总结出电视民生新闻的"四个鸡":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犬不宁、一地鸡毛。如何在坚守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兴利除弊,是电视民生新闻面临转型升级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2.
马凤雷 《视听界》2013,(2):85-86
有人认为,电视民生新闻自诞生以来,一直与群众和生活贴得很近,没有必要“走转改”,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不可否认,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是民生,因为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被群众喜闻乐见。自从电视民生新闻诞生之日起,它就在践行“走转改”的新闻理念。民生新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声、民心、民情、民意,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3.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指百姓的意思.而民生新闻是有关百姓的新闻,这也符合当前的新闻报道"三贴近"思想和"以人为本"理念,所以,电视民生新闻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迅猛,它凭借独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占据新闻报道的重要阵地,成为新闻媒体提升收视率的重要砝码。首先,电视民生新闻关注百姓生活,贴近基层,具有较强的平民化意味;其次,电视民生新闻凸显服务性,舆论导向直指大众生活,促使新闻具有可看性;最后,报道领域宽,可以全方位扫描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电视民生新闻常以老百姓的"信息管家"、  相似文献   

15.
沈旭琴 《新闻窗》2015,(3):49-50
民生新闻是电视观众最为关注的新闻节目,因为民生新闻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大事小事烦心事,都能在民生新闻中得到展现,满足了百姓的需求,贴近了百姓的生活。但是,在电视新闻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如何持续发挥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淋漓尽致地反映百姓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百姓需求,让民生新闻节目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充分满足电视观众的视听需要,是电视民生新闻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笔者发现,民  相似文献   

16.
新闻按照内容和性质等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但是无论何种新闻,其最根本特点就是新闻信息和报道的客观性,对于民生新闻来说,它涉及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确保了民生新闻的客观性,才能取得百姓的信任,赢得更多的受重群体。文章简单论述了电视民生新闻采访中对新闻客观性把握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等,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论述和介绍,进一步规范电视民生新闻行业。  相似文献   

17.
金源  赵晴 《新闻前哨》2006,(9):70-70
民生新闻以其民生视野、民生态度和民生情怀日益成为新闻界的新宠,电视领域的民生新闻更是备受观众青睐。武汉电视台去年推出了该市电视新闻史上第一个民生新闻节目——《百姓连线》,如今收视率跃居武汉电视台所有自办节目的第二位,这证明它有助于地方电视台走出困境。但欣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表明电视民生新闻水平仍然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8.
关注民生、服务百姓,是每个民生新闻工作者的职责,笔者认为,让走基层成为常态才是"走、转、改"活动的根本目的,特别是《第一播报》这样的民生新闻类节目,关注更多的就是基层,要推动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走到与民"三同"的常态上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民生新闻遍地开花,各大媒体上都能寻觅到其身影。它从平民化的视角出发,置身于百姓立场,对热门社会事件进行评论,充分体现出对百姓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兴起和发展使地方新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民生新闻也努力寻求与时俱进的新路,以契合时代需要。而"走转改"活动的实施无疑为民生新闻指明了方向,成为其发展、改进的根本所在。本文立足于当下的"走转改"活动,分别阐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深刻要义,以阐述"走转改"对民生新闻的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被业界喻为“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它一改此前电视节目的形态,坚持“关注民生、反映民意、贴近民情”的理念,运用百姓的语言,报道百姓的故事,让平凡普通人成为节目的主角,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但是民生新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发展瓶颈渐现,如内容同质性、报道琐碎性、新闻平庸化等,观众也出现了审美疲劳,其收视率也由初创期的一路高歌猛进,变为后期的萎靡不振。民生新闻如何平稳度过审美疲劳期,持续吸引受众的眼球呢?笔者认为加强新闻策划,提升民生新闻品质,是提高民生新闻持续传播力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