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自古就是诗词之国,礼乐之邦。《经典咏流传》扎根传统文化,巧妙运用电视艺术语言对诗词、流行音乐等进行"编码"和创新诠释,具有鲜明独特的审美特征。本文从节目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分析《经典咏流传》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乐盈 《今传媒》2020,(4):111-113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理论的不断丰富,受众对于电影的认识从起初单纯将其视为"视觉艺术"转为兼具画面空间和听觉空间的"视听艺术"。声音不再是电影语言中的"附属品",或是"辅助性"元素,它影响着电影情节的叙事建构。本文以高口碑印度悬疑类电影《调音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音乐元素、音响元素、语言元素对电影情节的叙事建构。  相似文献   

3.
岳亮 《兰台世界》2012,(36):137-138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以其深厚的艺术内涵与高度的审美价值深受人们所推崇,本文试从用笔风格与结构特色两个方面浅析《兰亭序》的艺术特色,并通过其内涵、气韵、传承等方面重点阐述《兰亭序》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我是歌手》等栏目为什么走红荧屏,业界同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本文试图从哲学、传播学的角度,探究"真人秀"类节目的审美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巩杰  杜空军 《东南传播》2011,(10):108-110
央视纪录片《敦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影视人类学和生命美学特征。《敦煌》具有神秘、浩渺、悠远的神佛圣境和审美意境,自然、明净、神秘的灵性物情与审美意象,宁静、明净、澄澈的敞亮人生与审美关照。纪录片《敦煌》呈现给观众的是天、地、佛、人、物和谐和美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它带给观众的是神圣的佛境之美,灵性十足的物情之美和宁静敞亮的人生之美。《敦煌》是地域文化纪录片的精美之作,具有浓郁的西部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浅说《热血之歌》的审美特征沈阳电视台傅文琦大型音乐电视专题片《热血之歌》播映后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不论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观众,都认为这部作品不失为一部成功之作。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足《热血之歌》的一个比较显著的审美特征.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北...  相似文献   

7.
期刊的审美趣味和视野,决定了期刊对其稿件的选择取向。这个审美趣味和视野,一定程度上是主编的审美趣味和视野。作为行业纯文学期刊《石油文学》确立了"石油人写,写石油人"的旨趣。经过十年的磨练,《石油文学》逐渐发展成为石油行业作家的写作前沿阵地。这也是《石油文学》对行业文学,乃至对当代文学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第29届夏季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8月24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作为地方报纸的《重庆晨报》,为此专设了奥运专版"八月史记"来报道奥运会。本文收集了《重庆晨报》奥运会17天共计17期报纸,对"八月史记"的所有与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性冠军相关的报道共计208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作为都市报的《重庆晨报》,在对女性冠军的大量报道中突出强调女性外表美的单一特征,而忽视了女性审美表征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探讨散文式新闻的审美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好散文式新闻的写作方法,准确理解其新闻性和文学性相互融合、渗透的特征。散文式新闻的审美特征有:"自由"是散文式新闻内在的最本质的审美特征;情感愉悦的审美体验;形象生动,趣味性浓,是散文式新闻最典型的外显审美特征;清新明快是散文风格和新闻特征相融合而产生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广告的审美意象是一个时代审美现状的反映,也是引领时代审美变迁的手段。近代社会的审美意象因其社会转型而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透过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主要媒体之一——《大公报》外商系列广告(1915-1925年)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象情况,分析审美意象中"象"的内容、建构方法及"意"的表现方式等,来管窥这一时期社会审美的新趋向,对广告审美研究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让鬼魂来担当小说的叙述者或主人公这种写法在小说史上并不鲜见,国外远有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近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中国古代则有魏晋志怪、唐宋传奇,当代则有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向我来》、莫言的《生死疲劳》等.对于信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不敬鬼神敬祖先"等的现实功利而又缺乏宗教意识的中国人来讲,鬼神叙述并未僭越他们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习惯,因为小说中的"彼岸"世界不过是现实纷扰的"此岸"世界的复制、挪移或倒影,并没有衍生出具有精神意义的崭新生活.  相似文献   

12.
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刚在"The Nine"女团成团之夜落下帷幕。与以往的女团选秀不同,节目伊始就打出了"不被定义"的标签。其成团出道的训练生也各有特色,但是其中两名训练生以"中性化"风格出道,也引来网友对于"女团审美"的热议。本文将以《青春有你2》这一文化产品的传播现象为基础,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视角下梳理"女团审美"发生转变的现象,借助女性粉丝的角度,反思女团选秀中"审美定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六卷)周来祥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周来祥先生主编的《中华审美文化通史》是当代审美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而突出的成果。这一研究课题原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后又被定为山东大学"211"工程标志性项目和"硕果基金"项目,旨在对先秦直至20世纪的中华审美文化进行全面、系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所彰显的性别文化,延续了先秦时期《归藏易》、《道德经》一系的"崇阴"观念,但注入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兴价值观内容,开显出一种超越世俗名利场的审美化生存方式。《红楼梦》对传统文化的损益,乃至言情、写景,渲染丰富多彩的审美生活内涵,均围绕这一旨趣展开。洞悉该旨趣,"曹学"乃至整个"红学"中的一些难题,将得以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5.
对"崇高"的分析是康德美学体系中的重要方面,他关于崇高的观点既反映出浪漫主义时期的整体审美特征[1],也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很多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都受到了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霍桑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著名小说《红字》中充满着"压抑"、"恐惧"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心产生强烈的崇高感,尤其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作为一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者以及父权社会里的反抗者和受害者,这些形象赋予了她崇高的美学特征。本文试以康德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的美学理论对海丝特的崇高形象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期刊目次的美学审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新建筑》杂志改版及建筑类期刊为例,论述了期刊目决的功能与"合目的性"审美、期刊目决的位置与"合逻辑性"审美,以及期刊目次编辑的形式美法则;指出在科技期刊目次的版式设计中,宜讲求自己独特的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一般视为中国智慧的表率,但那是《三国演义》塑造的形象;真实的诸葛亮并非如此,如常演不衰、出神入化的《草船借箭》就是"假"的,但假有假的好处,给人以长久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8.
孙德宏工人日报社社长文学博士、高级编辑。现任工人日报社社长。曾六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通讯《寻找时传祥》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选入全国初中、高中语文课本。著书有《新闻的审美传播》《中观新闻论》《新闻演讲录》《孙德宏社评选》《凝望——一七几几年:曹雪芹康德们的故事》等10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系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系统领军人才"。国内多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大文学院博导。  相似文献   

19.
这部由季羡林做顾问,许明主编的《华夏审美风尚史》的立意,具有学术研究应有的原创意识与原创精神。《华夏审美风尚史》界说了美学研究的新的对象,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新的范畴,扩展了美学研究的领域,我觉得这是本书最为值得肯定的地方。《华夏审美风尚史》探讨了华夏民族的审美风尚这个新命题、新课题。所谓“审美风尚”,即一个民族的共同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性特征的审美趣味、艺术情趣、时尚习俗与生活风俗的审美观照的总和。按照主编的说法,它研究的范围,包括了行为文化的习俗、风俗、礼俗以及相关的民间艺术,通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周维 《现代视听》2012,(7):72-75
新闻活动中无不渗透着新闻作者的审美情感,然而新闻报道一直讲究追求真实客观。在审美情感渗透的新闻活动中要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必须坚持以事实为基础、以真情动人、理性与情感交融的基本原则。本文试以《人民日报》"走基层"报道为例,分析其新闻作者审美情感的表达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