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记者言之。大凡人间社会一切新闻、要闻、奇闻、趣闻,无不通过记者的生花之笔流布开来,言而不文,行之不远。报纸、刊物不仅要传播各种知识和信息,还要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华美丰瞻。具有文化素养的读者,不仅要了解天下事,还要欣赏文字美。因此,我们有理由说,文彩之于文章,绝不是可有可无。令人遗憾的是,操持笔墨生涯的文字记者,并非人人衷情文字之美,并非人人意识到美文的重要。文笔的粗糙、呆板、单调、平庸,  相似文献   

2.
融媒体时代全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是影响各类媒体平台传播效能的关键因素。文章研究了全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要求与培育对策,结论显示:融媒体时代,资源协调与信息整合能力突出、新闻嗅觉与信息辨识能力全面、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素养匹配是全媒体记者必要的专业素养。鉴于此,文章认为我国要加快转变记者的新闻传播理念、加速培育记者的信息处理技能、加大培育全媒体记者的资源投入,真正培育出一批能适应媒体融合、把握联动传播、引领传媒创新的优质全媒体记者人才队伍,促进我国传媒事业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一专多能,具备互联网思维才能占领主阵地,更好地服务大众。较高的媒介素养有利于塑造全能型记者,记者在新时代仍需要专业精神。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进步,记者要能够与时俱进,创新性地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未来我们需要更专业素养高的新闻人,坚守专业精神的新闻人,坚持举旗帜、坚持聚民心、坚持育新人、坚持兴文化,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4.
袁媛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63-164
不管新闻传播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手段如何先进,媒体的传播内容都应当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因此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编辑记者们要始终关注受众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什么新闻感兴趣,在新闻点的选取、提问的重点、表现的手法、语言的编辑等方面都要体现受众的意识,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由于广播电台依靠声音传播的特点,造成其新闻内容基本依靠记者的稿件来传达,因此,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能力与写作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时代各种媒体纷纷涌现的情况下,广播电台想要生存发展,提高记者的采访能力与写作素养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技术基础、传播理念、传播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随着新闻编辑工作重要性日益增强,其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内容也有了一定转变,在认识到新闻工作流程改革、工作内容变化的前提下,新闻编辑记者要加速自身角色转换与提升,使自身的职业素养与当前的融合趋势相适应。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详细阐述在融媒体环境下实现新闻编辑记者角色转换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郭晓航 《新闻世界》2014,(6):160-161
自"把关人"理论提出以来,围绕的核心内容始终是信息,而在如今的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大量情绪的表达、传递和宣泄,这就为"把关人"理论丰富了研究对象,扩展了研究范畴。情绪把关应是媒介素养的构成要素,防止负面情绪的多级传播也应是媒体的重要职责。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媒体更要树牢情绪把关意识,做好情绪把关人。  相似文献   

8.
同晔卉 《视听》2016,(11):151-152
新媒体时代下,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给电视台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闻记者更要把好导向关,坚持党性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及客观公正性原则,着重从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知识素养等方面来强化提高自己。本文提出了做好新形势下电视台新闻记者的三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扬正气,传播正能量;树新风,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记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记者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这似乎是一个无可争议的话题:记者是做文化工作的,谁不知道要有文化?但是,一般的有无文化,与有无深厚的文化素养,决不是一个质级上的概念。从这一点来说,这个问题就很有议一议的必要。 为什么记者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简单一句话,这是记者从事的职业的性质决定的。 新闻传播学,文化是它的根基。我们通常从意识形态的视角来审视新闻,强调新闻的阶级性,得出的是“工具”、“喉舌”。但从文化视角来审视,看到的是新闻传播的文化属性。当然,强调新闻是一种社会文化,并不排斥它的意识形态属性,上层建筑功能。这只是新闻功能的一种。而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这种文化视角的新闻观,应该说是新闻观的本质回归。既然新闻是一种社会文化,担负着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0.
<正>记者承担着新闻工作的核心工程——采集、加工、传播新闻内容。因而记者所具有的职业素养便几乎涵盖了新闻素质的全部核心内容。所以,对于主持人来说,记者素质必不可少。国内外大量新闻实践都说明,主持人的记者素质优劣是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传播环境下,公众和媒体对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上很多新闻记者都曾经根据自身的新闻实践,谈论过媒体素养问题。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认为记者要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邵飘萍曾经要求记者“口齿捷、主意捷、手段捷、行动捷”。胡乔木曾经说:“报刊是人们生活的教科书,而新闻记者是人们聘请的教师”。  相似文献   

12.
许旷 《新闻前哨》2020,(4):37-38
顺应媒体发展趋势,打造全媒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从事一线采编工作的传统媒体记者必然要融入全媒体变革,在采写技能、理念、文风及个人素养等各个层面实现全面转型。本文以《湖北日报》2020年省两会"委员通道""代表通道"全媒体传播为例,分析传统媒体为何要向全媒体转型,引导传统媒体记者转变思维方式、开拓新闻视野、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向全媒体顺利转型,实现从"一专"到"多能"。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编辑形式、采集方式等发生了变化,纸媒记者在采编工作中面临着内容编辑方式、传播技术、新闻传播模式方面的挑战,很多记者在采编工作中积极调整工作思维,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但是采编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记者思想落后、新闻内容质量低、不注重融媒体建设等,这些都影响了纸媒发展。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纸媒记者应转变工作思维,做好角色的调整,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新闻时效、打造高质量新闻、提升新闻编辑水平等,为走好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之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消息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它主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往往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然而在实践中,很多记者把消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这一特点等同于"报道事情的概念而不讲具体的内容",从而使很多消息读起来空洞乏味,让读者望而生厌,难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好的消息应包含四类事实  相似文献   

15.
陈光 《新闻前哨》2003,(9):32-32
科技新闻的传播立场,具体地表现为“科技”还是“新闻”的选择。这种选择渗透于传播过程的3个主要环节——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①传播者:科技新闻究竟由谁来写,是懂科技的人,还是懂新闻的人?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既要懂科技,也要懂新闻。但是,这就像摄影曝光,毕竟有一个光圈先行  相似文献   

16.
高校校报编辑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着校报质量的提升。目前高校校报编辑队伍职业素养状况并不十分理想。要把校报办好,高校校报编辑应具备五方面的职业素养:较强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教育理论修养、良好的新闻传播认识和较强的新闻采编能力、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文学修养、较高的美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提高高校校报编辑的职业素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未来已来,传媒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万物皆媒"的融合传播格局也正影响着各级各类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与尝试.记者作为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一维,其职业素养、文化素养以及个人风格等对传播的效能产生着深刻的潜在影响.本文将以"网红记者"王冰冰的传播范式为切入点,在媒介视角下探析传统主流媒体在打造"网红记者"方面如何更好地引导新闻传播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我们也迈入了一个崭新时代——全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新闻传媒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而此时媒体人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作为新时代的媒体人,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机遇,做好自身传媒工作的同时,注重对新闻传播储备人才的培养。记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同时要发挥好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9.
电视作为主流媒体,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的社会职责。电视新闻素材的发掘和加工,是电视新闻记者的职责,而电视新闻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记者有别于其他新闻记者,应具备独特的素养。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记者与其他媒体新闻记者的对比,阐述了电视新闻记者有别于其他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和特质。  相似文献   

20.
时代 《传媒》2019,(13):57-58
随着移动传播时代的到来和受众思想的多元化,传播环境被重构,尤其是第一现场新闻直播环境越来越复杂,这就对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两会记者翻白眼事件”一经爆发就迅速传播,引发了全民讨论,这既体现了移动传播时代信息传播“爆炸性”特点,也反映出了记者职业素养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