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节目《住在古墓里的老人》人物选题的准确、报道手法的新颖、采访技巧的娴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人在"古墓"中的真实生活状态,引起了人们对老年人这一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传统媒体如何转型,是摆在当今媒体业内的严峻课题,也是各传统媒体必须直面的问题。传统媒体转型,并非是和新媒体的简单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融过程。全国两会是各路媒体展现融媒传播的"练兵场",本文通过今年全国两会的融媒传播呈现的"技术新、创意新、报道模式新"等三方面特点入手,展现了一些传统媒体在全国两会报道中采用的新媒体手段和融媒传播路径,分析阐释了融媒传播从"相加"走向"相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关爱老年人     
《青年记者》2012,(30):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涉老话题越来越受关注。媒体如何推动社会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如何树立老年人积极的媒体形象,报道原则是什么?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丰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失地农民因农地被征用而实现了户籍上的"农转非",向市民化角色转变。媒体能否站在公正的立场展现真实、多元的失地农民问题,关系到新市民的自我认同与城市社会对其的认同。以《人民日报》2000年至2017年间的失地农民报道为样本来研究,发现报道呈现出三项偏差:失地农民"主角配角化";农民"市民化"内涵有失简单;过多的"妥善安置"报道存在片面性。同时对这三类偏差可能引起的社会文化后果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16,(5):41
春运期间,新华社客户端尝试打通春运新媒体、全媒体报道,以直播报道为主体,移动优先、全息化展现,加强新闻性、服务性和互动性。全景看春运:直播回家路新华社客户端开设"直播回家路"新闻报道流。通过连接车站和旅客,连接新媒体和用户,连接记者和受众,既碎片化呈现实时资讯,又通过大数据给用户全景式了解。  相似文献   

6.
刘刚 《新闻战线》2021,(14):106-108
通过"高低语境"融合,让多元身份交融呈现;通过"无他者"叙事,让性别意识淡化;通过可视化传播,让学者气质与科学精神实现共情传递。在对科学家群体的报道中,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不断创新传播语态和传播手段,为展现深入人心、富有感染力的新时代科学家形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7.
罗健雄 《东南传播》2012,(11):165-166
电视新闻报道是备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新闻传播方式,也是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展现电视新闻报道的特点与优势,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镜头感,通过镜头来叙述新闻故事,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本文总结出了"切入点"、"关键点"、"转折点"、"故事点"、"细节点"等五个要素,详细阐述增强电视新闻报道镜头感,提高电视新闻作品可视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所谓电视音乐就是通过电视的物载形式以音乐为传播内容,把音乐创作者的一度创作,经过电视工作者的二度创作,实现受众欣赏的三度创作,充分展现电视和音乐各自魅力,满足人的精神审美需求的音乐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智能媒体技术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舒适与便利,但同时也给以老年群体为代表的信息弱势群体带来了巨大的"数字鸿沟",如何缩小老年人"数字鸿沟"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通过对浙江湖州老年人接触和使用智能媒体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实地调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提出缩小老年人"数字鸿沟"的路径选择,以期对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提供...  相似文献   

10.
郑良东 《东南传播》2014,(6):184-185
<正>"玉不琢,不成器"古往今来,每一件精美的玉器,皆为"琢磨"之物。而玉石文化的精髓,也是更多地来自于"琢磨",以及生生不息的创造。而为了展现玉石雕刻作品的"灵魂",雕刻艺术家们还应致力干"妙"用构思与技艺、追求"传神"、"品味"艺术美、与玉石"通灵"等。"玉不琢,不成器。"古往今来,每一件精美的玉器,皆为"琢磨"之物。而玉文化的精髓,也是承认美玉在琢磨,美玉出自后天,美玉来自人为,美玉在于生生不息的创造。而为了展现玉石雕刻作品的  相似文献   

11.
张丽丽 《声屏世界》2021,(2):106-108
物哀是日本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识形态,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作为"新电影运动"之后风头最劲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将镜头对准日本民族特性,着力展现小人物的社会生存现状.使用去戏剧化的叙事表达与"直接电影"的方式展现市井人物生活中现实与虚构的交织形态,并以物哀美学为基调营造并拓展电影空...  相似文献   

12.
范帆 《青年记者》2008,(12):90-91
2007年11月16日19时29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社区>栏目,以<闲物送人,爱心涌动>为题报道了牡丹晚报发起的"闲物送人"活动.报道选取了菏泽市牡丹区低保户李翠华在牡丹晚报"闲物送人"爱心捐赠接收站内免费领取过冬棉衣被的画面,对菏泽市"闲物送人"活动开展的整体情况、接受闲物用以帮助困难群众的主旨等给予报道.此外,山东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也在黄金时段报道了"闲物送人"活动.  相似文献   

13.
每月视窗     
以改革创新精神报道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的灵魂是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只有满怀感情,满腔热情,改革创新,才能做好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以"五个改变"谋求报道的创新与超越:改变"见物不见人"的传统成就报道模式,精选一批改革人物作为"时代标本",通过他们再现改革风云;改变"面面俱到"的传统报道操作模式,精选有代表性的物和事,通过对标本的深度解剖,再现峥嵘的激流  相似文献   

14.
《焦点访谈》一向以批评监督型报道著称,而其"国庆走基层"系列报道却显得极柔美、极具人情味——从选题、采访策划、典型人物挑选到画面和声音的呈现,处处都透露着人文关怀。本文试从体验式采访、典型人物、细节特写三个方面来分析《焦点访谈》之"国庆走基层系列"策划的亮点,以期发掘出基层电视报道策划中展现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河南天中晚报社立足"三个结合",开展"四下基层"活动,率先探索出的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成功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全媒体创新开展脱贫攻坚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全景式展现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社会各界真帮实扶,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和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黑洞照片面世可谓是2019年科技类的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各大媒体纷纷在4月9日至11日期间集中报道,融合多元化的报道手段,多角度展现黑洞照片相关议题,有效提升科技类新闻的内容传播效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极大改变。碎片化阅读使得人们更加追求视觉化、娱乐化以及个性化的呈现内容。这一变化对科技新闻报道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87篇有效新闻报道,引入议程设置理论解读《新京报》《澎湃新闻》《新华社》三家媒体对黑洞照片报道的议程构建模式。以此为例,探究"互联网+"时代,科技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与升级。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将科技类新闻报道归纳为"人文构建模式",即事件预热,制造群体期待;多角度选题满足不同需求;"两微一端+直播"形成议程共振;全媒体融合报道;最终希望达到有人情味的科技新闻报道议程。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20):21-24
对于消费文化而言,如何再现物的视觉形象构成了整个消费环节的重要前提。摄影通过技术性操弄塑造出一个个完美符号,通过在符号世界里所营造的仿像,歇斯底里的诱发消费欲望无限膨胀,最终超越消费者的真实消费需求。摄影从人类社会的记录者、旁观者演变为消费文化的形塑者,通过一次次的个体行为将"物的语言"转变为"人的语言",通过符号的细节化展现,直接吁求消费者的在场感和参与感,摄影俨然成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缔造者,实现者,这无疑不是其在消费社会背景下自身的一个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15年《纽约时报》中国环保议题报道为样本来具体分析西方主流媒体"他塑"中国形象。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等所谓"低政治"向度、非传统安全性但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话题。环保主题的报道中,虽然也有对中国的肯定,但主旋律还是对中国负面甚至妖魔化的报道。"雾霾中国"也成为《纽约时报》社会类报道的中国形象代表。但气候峰会的召开让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焦点,中国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引领了气候问题的全球范围合作。在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展现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决心与创造性的贡献,赢得了"合作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主题性经济报道?中南财大吴玉兰教授认为:主题性经济报道以一定时期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基础,以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新经济成就的展现和总结、大型经济活动的开展与实施等为报道内容,在弘扬主旋律、实现正确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5月31日,湖北日报经济部以第三届中部投资博览会报道的成功策划与实施为例,举办研讨会,以"主题性经济报道的拓展与创新"为议题,专家学者与编辑记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刊特刊发此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编辑记者的发言,目的是,通过对传播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及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研讨,不断丰富新闻理论的内容,不断提高编辑记者的理论素养,从而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上,推进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有重大事件的时候往往是展现频道实力的时候. 今年的"两会",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经济频道开播后迎来的第一个"两会".当频道专业化使央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频道资源用于大型战役性报道时,切实体现"三贴近"的成功实践,改进会议报道,加上精心策划、协调与统筹,使本次中央电视台"两会"报道实现了内容和形式更完美的融合,节目量成倍增加,节目形态丰富多彩,并在多个方面开创了诸多新记录和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