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比,是人们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谏逐客书》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成功地论证了“逐客为过”这一论点。《谏逐客书》是公元前237年李斯为秦国客卿时上秦王政的一份奏章。当时,由于秦国宗室贵族(?)郑国水工以修渠为名进行间谍活动一事,掀起了一股逐客之风,“皆言秦王,请一切逐客”,秦王因此下逐客令,“李斯议亦在逐中”。就在这关键时刻,李斯上《谏逐客书》。秦王读此奏章、豁然猛醒,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等客卿的官职。可见《谏逐客书》达到了进谏的目的。《谏逐客书》全文不到一千字,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这不能不惊叹作者雄辩的才华和锐利的眼光。本文抓住了秦王心理,放眼于诸侯纷争的发展局势,立足于秦的统一,以重用人才为主线贯穿全篇,巧妙地运用对比,层层推理,使文章在强烈的对比中自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曾“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为达“不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而西向说秦,作了吕不韦的舍人,成为秦的客卿。秦王十年“大索逐客”,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李斯早“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于是西向说秦,想主事秦国,建功立业,摆脱卑贱穷困之位。如被逐,他将何以建功?因此李斯是极不情愿被逐,乃上《谏逐客书》,希望秦王留客以达到留己的目的。秦王之所以看到此谏书后高兴地被说服,立即废除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这要归功于李斯的这篇谏书写得好,该文迎合了秦王的心理(引号内引自《史记》)。 纵观这篇谏书,李斯论证秦王“逐客之非”的问题,论证的过程严密有序,从维护秦王朝利益来看,显示其远大的政治眼光。李斯为客卿,面对秦王的逐客之举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也是涉及到自己的何去何从问题,在谏书的开头就以政治家的眼光直截了当地指出了逐客是错误的举动,这可谓是观点鲜明,没有一点乞求秦王留客的媚态。  相似文献   

3.
《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绿”和“青”原来都是形容词,但这里有动词意味,意思是晖映绿色、呈现青葱。修辞学称这种现象为“兼性”。又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精妙也在于具有“兼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二句是指南阳诸葛孔明的茅庐。西蜀扬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颁布了一道驱逐外来客卿的诏令,即历史上著名的“逐客令”,虽然此令因谋臣李斯的力谏后来被收回了,但在泰国的历史上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相似文献   

5.
一幅成功的绘画作品,不论其是水彩画、水粉画,还是油画……它总具有感人的色彩美。中国古代,绘画记用朱红、青色等,所以称为“丹青”,而民间则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丹青便是色彩。可见绘画不能不讲色彩。缺乏色彩美的绘画,不会是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c纵观我国历史上渊源  相似文献   

6.
客卿是秦国从弱到强的一支重要力量。从百里奚到李斯,大批三晋和楚国士人西入秦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春秋战国时代背景以及秦国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也有士人阶层自身的原因。这些客卿主要信奉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法家两派,他们在服务秦国政治的过程中,既改变了秦国的选官制度,也促进了秦国的强大,同时在客观上还加剧了秦国内部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7.
一、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李斯《谏逐客书》) “阿缟之衣”一般都注为“齐国东阿出产的丝绸衣衫”之类。但人们往往提出疑问:“阿”解释为东阿的根据何在?有人当然会端出旧注来给你看。不是吗?徐广《史记音义》早认为“阿缟”是东阿产的缟,但是,徐广是主要根据上文的“江南金锡,西蜀丹青”来推断的,其实“阿缟之衣”的前后并无地名,即以“宛珠”而论,以前注为“楚国宛地出产的名珠”,早有人怀疑其可靠性(宛城,宛陵,宛溪,宛县均不可能出珍珠),认为“宛该是  相似文献   

8.
正数千年以来,中国画历经从形成至成长成熟的坎坷路程,其表现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笔墨和色彩的发展,在各个时期并不是齐头并进的。五代之前,绘画重视色彩。"丹青"是古代常用的冷暖两色红、青矿物质颜料,说明在数千年前色彩已有冷暖分法。《周礼·考工记》说:"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  相似文献   

9.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奏章 ,更是一场特殊的谈判。面对胸怀大志且刚愎自用的秦王 ,李斯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 ,拟定了“双赢”策略 ,并运用立意高远 ,顺应发展 ,多项对比 ,权衡利弊 ,善用技巧 ,避其锋芒等具体技巧 ,最终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0.
彭林 《历史学习》2006,(2):39-39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  相似文献   

11.
变换手指     
五代时期的西蜀有位画家叫黄筌。他从小喜爱绘画,17岁就当上了西蜀画院的画师。他向当时的不少名家学习,吸收各家的长处,融会贯通,大胆创新,因而在绘画上有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我国古代进谏公文的典范,它之所以能使秦王改弦易辙,收回成命,起到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说服效果,关键在于李斯对避重就轻、列举实例、设身处地、正反对比、以美为刺、满足欲求等说服技巧的巧妙运用,其娴熟高超的说服技巧,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李斯之过     
司马迁作《李斯传》,以“竟并天下”,“竟亡天下”为前后关锁,认为李斯于秦之功过正好两相抵销。但是,考清史实,李斯之过量罪不可恕,而把案亡天下的责任全部倭之于李斯,又欠公允。历史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既不能以一人兴邦,亦不能以一人亡国。  相似文献   

14.
《谏逐客书》历来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这篇文章能够使盛怒之下的秦王收回成命,并且采纳处于是非漩涡中人李斯的建议,足见文章说理的技巧和精彩。李斯之所以能说服秦王,理足固然重要,以情动人也是文章打动盛怒之下的秦王的重要原因,可谓情理兼备,相得益彰。此外,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人才观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强烈的实践价值,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5.
秦未统一中原之前,素有招徕、引进其他各国人才的传统。从秦穆公时起,关东六国就有许多人在秦出将入相,更张变法,大大增强了秦的综合国力。至战国末年,秦已取得对各诸侯国的明显优势,一些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更是纷纷前来投奔,梦想着“朝为布衣、夕为将相”式的飞黄腾达。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在秦帝国短祚的历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物——李斯。 李斯从荀子学成后,于公元前247年,“西入秦,会庄襄王卒,乃求为吕不韦舍人”。在秦国的政治斗争舞台上,开始了对于权力的角逐。由相府的舍人,而郎、而长史、而客卿、而廷尉,统一全国后,被始皇任命为丞相,位列三公,显赫一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李斯从一个闾巷布衣,终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现了孜孜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绘画是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绘画,它在唐宋时期走向高峰的同时,又因"水墨"画的不断"兴盛"而逐步"丧失"其在中国绘画中的主流地位。从而使得以"笔墨"为宗的"水墨画"、"写意画"代替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画"、"工笔画"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其过程是"丹青"衍变(渐衰)与"水墨"滋长(渐兴)互为表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分别收录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这两篇经典名作历史影响极大,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两文思想内容都是论述秦的过失,又都辩丽横恣,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度。两文成文时间有先后,从贾谊的学术思想与创作渊源、《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与实际影响、文章的论证思路与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可以看出两文之间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赵文建 《学语文》2023,(2):69-72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分别收录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这两篇经典名作历史影响极大,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两文思想内容都是论述秦的过失,又都辩丽横恣,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度。两文成文时间有先后,从贾谊的学术思想与创作渊源、《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与实际影响、文章的论证思路与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可以看出两文之间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19.
周凌峰 《大学生》2013,(13):131-131
身份认同,自古以来就是个难题.读《史记》中的列传部分,那些被太史公看中且著于汗青的大人物.如孙膑、吴起、苏秦、李斯.大多能轻而易举超越地域和阶层.拔乎其萃.不为无因。至于尚能饭否的廉颇将军.临老还觉得魏国的军队不中用.思用赵人.心里存了这样一份念想,相比前面几位来.大约不成功的指数是相对要高一点的。  相似文献   

20.
孟寅生,1955年生。中国当代百名书画名家。先后毕业于江西“共大”哲学专业,鲁迅文学院文学专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创作院教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从事文艺创作,近十多年倾心美术创作。丹青着意,翰墨当歌。用审美理念专攻绘画彩色美感,擅长彩墨国画。追求新、实、美的艺术表现,古代绘画为今日时代纳用,西洋美术为中国民族而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