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5月,接到两份通知,谢海涛和我于去年10月共同完成的摄影报道《粉尘杀手——记者暗访洛南县陈耳金矿粉尘纪实》,先后获得2001年度“陕西新闻奖”新闻摄影一等奖、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银奖。当我手捧喜报激动之时,那次进入被人们称为“食人魔窟”的洛南县陈耳金矿暗访时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2.
1994年3月7日上午,笔者接到一个电话。对方问我:“你知道我是谁吗?”听声音,既亲切又熟悉,可一时又想不出来。对方告之:“我是董淑照。”“哎啊,我的恩师,您羞死我也。”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接到他从山东济南打来长途,惭愧的是,这个电话应该是我给他打去。董淑照现为《工人日报》主任记者,驻山东记者站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近日,由北京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中国画报出版社发行的年度重磅图书《第四种权力——一个记者的暗访生涯》出版上市。今年5月,一本名为《暗访十年》的  相似文献   

4.
任迪 《青年记者》2000,(1):33-33
何为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十几年来,我在新闻实践中对“暗访”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功能之一:暗访是补充明访获得较高新闻价值的好方式。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是,一些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  相似文献   

5.
石野 《中国记者》2012,(5):55-56
海军陆战队员出身的我,因为将特种兵的侦探技能与新闻记者探求真相的强烈意愿融贯于调查生涯中,也因为本人以暗访的独特采访方式,揭开了一个又一个黑幕,采写了大量有社会影响的揭黑报道,十多年前任《南方都市报》记者时,就被人称作“卧底记者”“打虎记者”.我也曾多次被同行和新闻学子追问:是什么促使你不顾生死多次深入暗访?你是如何从事卧底的?暗访时如何把握是与非、合法与非法的底线?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而叉能揭开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6.
在10余年记者生涯中,我亲身实践了600余次暗访,没有一次因为暗访的手段、过程和结果而引起诉讼,没有出过一次差错,也没有出现过记者被打的恶性事件,虽然有10余次遇险,但都化险为夷.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笔者在暗访中对"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暗访莫侵权     
暗访即隐性采访,《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对其下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暗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了解不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对违纪行为和不良现象实施舆论监督,如果记者公开采访,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  相似文献   

8.
暗访记者的心理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访,又称偷拍偷录、隐性采访,由于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源,获取可靠、具有现场感的新闻事实,成为时下众多记者竟相使用的一种采访方式. 实际操作中,暗访记者随时可能遭遇危险,一旦泄露身份,轻则遭到辱骂,被毁掉采访材料,重则可能被殴打致残甚至丧命.而且,暗访记者甚至作好了挨打的准备,但却无法忽视亲人的感受与担忧、专家学者对于暗访手段的不认同、"无间道"式的感情纠葛与煎熬和道德行为上的模糊感.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的制片人吴光秋说:"有一天半夜,一名暗访记者给我打电话说,到造假者家里看到造假者的母亲了,跟自己母亲长得特像,他哭了.三十好几的人哭得很伤心,感觉好像自己很不道德,骗取了人家的信任."  相似文献   

9.
关于暗访和偷拍的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暗访与偷拍的争论伴随隐私权的概念而生 徐: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对于新闻界的暗访与偷拍问题并不是从来都存在争议,在早期甚至是一个公认的优秀记者的行为,受到崇敬。比如说美国写作《疯人院的10天》的女记者科克伦,另外中国的新闻前辈邵飘萍也曾经十分认可这样的采访方式。对于这种采访方式的争议以至批评,更多的是从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出现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可以想到的一个原因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相关的,争论是伴随科技器材进入采访领域而生的,另外这是否也和尊重人权的世界潮流相关呢?  相似文献   

10.
刘小峥 《视听界》2001,(1):25-26
电视记者暗访,一般指以下情形: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以乔装身份、隐蔽摄像器材的方式,近距离接近采访对象;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状态下,秘密录音、录像,对事件过程跟踪拍摄,并最终凭借媒体进行公开报道。上列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构成组成要件,缺一不可。2000年发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的一次电视暗访便是范例。高考前夕,湖南经济电视台记者接到关于嘉禾县可能出现高  相似文献   

11.
女记者暗访假文凭──电视纪实片《假文凭现形》拍摄记翟跃文在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风行一时的卖假文凭现象在一个女记者的镜头下被彻底曝光。只身携带隐藏式摄像机进入制假窝点暗访的北京电视台记者温旭琴,用她的摄像机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惊险的故事。一段时间以来...  相似文献   

12.
暗访的是非之争 暗访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国内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反对暗访.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三大冲突:~是记者暗访与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保护的冲突;二是记者暗访的眼前利益与媒介长期公信力下降、增加采访难度的冲突:三是暗访偷拍的小"不道德"与维护"公共利益"大道德的冲突.简言之,主要是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3年10月10日的《中华新闻报》“记者之家”周刊“新闻背后”栏目刊登了安徽《新安晚报》记者刘文章、童建明写的《暗访“酸牛奶”》一文,文中写道:记者在2001年春节后不久就得到举报,合肥市有的供奶站每天都把卖不完的牛奶换个标签,第二天当鲜奶卖。记者暗访多家供奶站后证实了这一消息,可是并没有马上披露,原因在于:一是春节刚过,读者的注意力还不容易从节日中被吸引过来,二是时值冬春季节,气温较低,牛奶稳定性较好,如果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后果将更严重,消费者更容易被“激怒”。“为了让宝贵的新闻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新闻效应,收到最好的…  相似文献   

14.
发达的现代通讯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然而随着交流越来越便捷,麻烦也不期而至:一些陌生的电话不时闯入我们的生活,而且电话那端的陌生人竟然对我们的情况了如指掌。接到这样的电话,许多人会纳闷:自己的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您不认识我,我却知道您!”虽然我们不喜欢被打扰,一些陌生的电话仍然不时闯入我们的生活,而且电话那端的陌生人还对我们的情况了如指掌,手机号码、住宅电话、家庭地址、工作单位等一应俱全。“你怎么会找到我的?”刘女士最近在南昌市贤士一路家中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时非常惊讶。电话那头却说:“您不认识我,我却知…  相似文献   

15.
据《蜀报》7月30日报道,简阳市人民法院已正式起诉成都某电视台。事情的起因缘于成都某电视台一次涉及简阳市法院执行庭在执行一起经济合同纠纷案的采访报道。 简阳市法院认为:“成都某电视台记者到法院采访时采取了一系列不法行为,即未经有关部门批准,采取了偷拍镜头、编造事实、无中生有的手段、严重丑化和毁损了简阳市法院的形象。” 但记者认为,从中央到地方,新闻媒体采用暗访的方式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惯例,这种行为已被媒体和广大群众所接受。并且,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必须面对现实,特别是暴露丑恶现象,更要…  相似文献   

16.
据《蜀报》7月30日报道,简阳市人民法院已正式起诉成都某电视台。事情的起因缘于成都某电视台一次涉及简阳市法院执行庭在执行一起经济合同纠纷案的采访报道。 简阳市法院认为:“成都某电视台记者到法院采访时采取了一系列不法行为,即未经有关部门批准,采取了偷拍镜头、编造事实、无中生有的手段,严重丑化和毁损了简阳市法院的形象。” 但记者认为,从中央到地方,新闻媒体采用暗访的  相似文献   

17.
我宁肯相信这些都是童话:一对一个月之后就要结婚的情侣,在去家具市场看家具时,风云突变,女方竟然向男方提出分手,不过,经过一番激烈反省后,女方幡然醒悟,主动去向男方道歉,却发觉男方也经历了相同的情感煎熬(《结婚进行时》);哥哥实在不能忍受有一个爱吃糖、并多次被糖噎过的傻弟弟,要带他到一个偏僻的地方,狠心地将他扔掉,在路上,傻弟弟突然一个并不傻的举动,让哥哥的心颤抖了起来,并且改变了他对傻弟弟的看法(《一  相似文献   

18.
答余杰先生     
余杰先生:您好!我还在“千禧之旅”途中。回国后接到的电话多数都提到大作《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今天又有一位记者远道送来了复印件,拜读了。大作的标题是第二人称的问句,我理应作个回答,也感谢您给了我一个机会。细读大作,您要我忏悔的其实就是两点,一是“石一歌”,二是《胡适传》,然后归结到整体表现。略作说明如下:一、把“石一歌”说成是我,搞错了。  相似文献   

19.
“您是北京晚报《古城纵横》的编辑吗?我是日本《读卖新闻》的驻华记者星野,我要给贵报送一份批评稿件,希望能刊登在《古城纵横》这个栏目里……”今年5月20日上午,北京晚报编辑部接到这个电话不久,这位日本记者就来到报社,郑重其事地将一份用中文写的批评稿交到编辑手中。第二天,在北京晚报一  相似文献   

20.
挑灯夜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稿件不能见报,这对于“爬格子”的人来说本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而,当你应约写了一篇“征文”,并且已经通过报社领导的审查,上版准备刊载时却突然被撤掉,那就不能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了。此事发生在我身上,自然还是由我来现身说法,把原因查找清楚,这既能使自己牢记教训,也便于同行从我身上吸取教训。9月中旬,我接到《前卫报》李编辑的一个电话,说是最近《前卫报》与总政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一个“国门卫士征文”让我赶快写一篇给寄来。放下电话后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原因有二:一是这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