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子烨 《文教资料》2011,(24):116-117
东晋桓温,历代评论者多以其行废立、求九锡,骂其篡位、逆臣,史书把他列入与王敦、苏峻等叛臣为伍。本文将通过桓温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经历和贡献来进行客观的分析,重新评价桓温的历史功过。  相似文献   

2.
东晋永和二年十一月,经过对荆州一年多有效治理,桓温开始西征成汉。桓温伐蜀,从属于其北伐战略,是他平胡灭蜀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定蜀前后,桓温表现出非凡英略和吏治才干。成汉的平定,推动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演进,对桓温本人及其家族产生了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2014,(1):21-21
正东晋名臣桓温去世的时候,除了留给其子桓玄一支数量不菲的军队、一个南郡公的爵位,还有一颗篡取东晋王朝的野心。桓玄当时年龄虽小,对自家祖上的崇拜却无以复加,逢人便夸老爹桓温如何如何英雄,爷爷桓彝如何如何忠烈。然后本着老子英雄儿好汉的逻辑,恬不知耻地夸自己是当世英雄。当既有贼心又有贼胆的他一步步取  相似文献   

4.
试评桓温——兼论东晋前期的政治与军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桓温及其历史活动置于民族矛盾及门阀政治的背景下加以考察 ,从中探讨东晋前期的政治、经济与军事特点 ,并对桓温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5.
王珣(xun)是晋朝人,是东晋名士王导的孙子。他文思敏捷,善于写作,20岁时就受到大将军桓(huan)温的器重,成了桓温的属官。这个桓温在当时可是极有权势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擂错的战鼓     
正东晋人桓温素有统一国家的志向,适逢偏居蜀地的成汉国主李势骄奢淫逸,亲信小人,滥施刑罚,渐失民心。桓温觉得时机已到,准备伐蜀,手下将领们一致反对,只有江夏相袁乔支持他的想法,并且提出成汉国自以为蜀地险峻,有天险可以倚仗,必定不作军事上的准备,应该派一万精锐士兵轻装迅速开进,直捣成都,一战即可解决问题。桓温赞同他的观点,只带领一万人马兴  相似文献   

7.
王羲之是千古书圣,桓温是一介武夫,他们两个人怎么能扯到一起呢?有的历史书说王羲之在民族敌人面前是"怯软之尤",桓温则是"志在篡夺"的奸臣;果真如此吗?王羲之和桓温都是东晋时代人.两晋共存在150多年(265-420),自始至终就是一个腐朽透顶的封建王朝.司马氏篡夺了曹魏政权,接着又灭掉了蜀、吴,建立了西晋王国.从司马炎正式做皇帝起,  相似文献   

8.
公元369年,东晋权臣桓温第三次北伐,在枋头和前燕军队发生了一场恶战,结果桓温惨败。枋头之战改变了南北各方的力量对比,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对南北政局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袁宏(公元328~376),字彦伯,幼名虎,东晋陈郡阳夏(音jiǎ,今河南太康)人,年少时,父早亡,陷于孤贫,但他刻苦自励,好学深思,加之天资聪颖,领悟机敏,早年便善诗工赋,文章出众,所写《咏史》诗二首,辞藻华丽,蕴意深奥,甚得镇西将军谢尚的赏识,逐渐名声日高。晋穆帝永和年间,被谢尚引进为安西将军府的参军;不久,又被推荐为大司马桓温府的记室,桓温很看重他的文才,让他专掌军府的书信、文告、奏疏等文字工作。自此,袁宏的名气,已为朝府所闻。桓温去世后,他便被朝廷征召,做了吏部郎的官职。到了公元376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出任为东阳(今安徽天长县西北)郡太守,当年便卒于任上,时方49岁。 综观袁宏一生,享年虽较短促,但其性行卓异,  相似文献   

10.
勇者不惧     
辛勤 《小学生》2005,(7):64-67
一日,忽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船被颠簸得东倒西歪,船上的人都吓得面无人色,紧紧抓着船舷,动也不敢动,只有一个人面不改色,依然如故,还迎着风浪吟唱呼啸。这个人就是东晋宰相谢安。性格大度的谢安,气度恢弘,从容不迫,处变不惊,以自己的君子风范保全着弱小的东晋。 东晋宁康元年,简帝死后,孝武帝司马曜刚刚即位,早就觊觎皇位的大司马桓温,想乘机夺取皇位。他率兵进驻到了新亭,而新亭就在京城建康近郊,临近江滨,依山为城垒,是军事及交通要地,桓温大兵抵达此处,引起朝廷的恐慌。  相似文献   

11.
东晋时期,北伐之举时有发生,从东晋尚未正式建帝号时就有祖逖北伐,随后,瘐亮、庾翼、殷浩、桓温、谢安等,或力倡北伐之议,或慷慨北伐之行。从而,使北伐成为东晋历史上的重要一页,并从中映现出东晋政治的微妙变化,颇令人深思。本文不准备对东晋的北伐进行全面研究,只是撷取其中的几个场景加以考察,寻求其背后的社会轨迹,以从一个侧面来分析东晋政治的若干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以门阀政治为特征的东晋政局中 ,士族与皇帝分享权力 ,士族有时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桓温、桓玄父子均以取得皇权为目标 ,最终却连门户也无法保全。桓温的失败在于没有充分理解门阀政治的运行规则 ,打破了门阀政治的平衡原则 ;桓玄的失败则体现了士族势力的整体衰落。  相似文献   

13.
从317-420年,统治江南达百佘年的东晋王朝,地盘狭小(仅限长江中下游十几个州),人口稀少,经济不如中原发达。而发达的中原大片领土却为胡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史称五朝十六国)所占。一些志士为收复中原进行了多次的北伐,其中以祖逖和桓温的北伐尤为著名,并取得了一些暂时的胜利。但总的说来,东晋的北伐是失败的。探其根源,现行教材多数认为在于东晋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对北伐不组织更不  相似文献   

14.
渐至佳境     
晋朝的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他博学有才气,尤其擅长描绘人物画像,是东晋有名的大画家,曾做过征西大将军桓温及殷仲堪门下的参军,很受信任和重用,又深得谢安等人的赏识和器重。顾恺之性情豪放不羁,举止洒脱,谈吐诙谐戏谑,因此,当时的文人不仅称他是“才绝”、“画绝”,而且还戏称之“痴绝”。有关他的遗闻逸事很多,这里仅举一则小故事,就可以见出他言谈的风趣不俗。据说他吃甘蔗时,常是先从末梢吃起,慢慢吃  相似文献   

15.
以茶待客     
我国以茶待客始于魏晋之时,在唐代和宋代更为盛行。据《三国志·韦曜传》记载,三国时吴国君主孙皓有一次大宴群臣,允许酒量小的韦曜以茶代酒。《晋书》里说,东晋荆州刺史桓温招待客人,不是多备酒菜,而是奉茶献果。《晋书》里还记载了一件事:东晋时,吴兴太守陆纳生活俭朴,声名显赫的大将军谢安去拜访他,他只设茶果款待。可见早在1700年前的东晋时期我国己有以茶待客的习俗。到了唐代,客来敬茶已经成了传统的礼节。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月夜啜茶联句》,诗中写道:“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宋代的杜来也有“寒  相似文献   

16.
东晋伏韬《北征记》亡佚已久,虽是零圭断璧,文史价值仍大。伏滔出身大儒世家,深得桓温礼遇,曾从桓温伐袁真,《北征记》当是其从征纪行之作。从历代著录及引用《北征记》情况来看,该书似亡佚于南宋。该书主要记述沿途名人冢墓、三国地理等,不乏有价值的史料。《北征记》所记狐书、三王墓等,也对此后的志怪小说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特别是关于老子庙九井的记述,可与后世史籍有关记载相印证,为证明老子故里在安徽亳州提供了史料支持。  相似文献   

17.
谯国桓氏家族在东晋中期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桓氏以军功兴起,权倾一时。桓冲作为桓氏家族继桓温之后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谢安担任朝廷首辅及家族势力受到冲击的情况下,顾全大局,将家族势力退出以建康为中心的地域,桓冲自解扬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新奠定了桓氏在东晋朝的地位,以温和方式完成了东晋朝廷及士人社会势力的重新分布,促使了东晋局势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以下简称《水龙吟》)下片中的一则用典“树犹如此”,有专家编书作了以下注释:“语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这里用以表示岁月虚度,壮志未酬”。(《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第3版202页)另一书对此则用典的解释是:“化用了东晋桓温北伐途中慨叹光阴易逝的故事,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华年虚度、渡江北伐的志愿无以实现而空使英雄老却的悲愤”。(《大学语文指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358页)以上两说,把这则用典解释为出自或化用桓温北伐的故事。我认为,  相似文献   

19.
东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然而,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东晋诗人郭璞却在他的诗文中,反复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生深深的忧患意识和超脱意识,特别是在他的赠答诗和游仙诗中.  相似文献   

20.
东晋伏韬叶北征记曳亡佚已久,虽是零圭断璧,文史价值仍大。伏滔出身大儒世家,深得桓温礼遇,曾从桓温伐,真,叶北征记曳当是其从征纪行之作。从历代著录及引用叶北征记曳情况来看,该书似亡佚于南宋。该书主要记述沿途名人冢墓尧三国地理等,不乏有价值的史料。叶北征记曳所记狐书尧三王墓等,也对此后的志怪小说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特别是关于老子庙九井的记述,可与后世史籍有关记载相印证,为证明老子故里在安徽亳州提供了史料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