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众科技》2008,(12):8-8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科学家近期发现了一种细胞分裂的新型机制,这一成果将促进人们深入了解人类细胞的关键性进程,以及生命整体的进化系统。具体报告见于10月28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在线版。  相似文献   

2.
《大众科技》2009,(7):4-4
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的认定成果——"云杉强化育苗技术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承担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云杉强化育苗配套技术中试与示范",此项目采用专用加光设备延长光照,并配合温度和激素的组合配方培育苗木,进行高寒地区针叶树育苗的生产性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3.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获悉,我国科学家在水稻重要性状遗传与功能基因研究上又取得重要进展:林鸿宣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通过对水稻耐盐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揭示了光调控植物发育的一个新机制。目前,这一研究的相关研究论文已经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细胞生物学》上,并将刊登在7月份的这一杂志上。  相似文献   

4.
《大众科技》2008,(4):3-3
最近,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发现,在先天性免疫系统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调控分子,它能有效调控机体内的免疫应答信号通路,形成既有效、又不过度的免疫平衡状态。这项成果能够推动败血症休克等疾病的治疗研究。 这项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孙兵研究组进行的。最新一期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免疫》报道了这一成果。  相似文献   

5.
《大众科技》2007,(11):9-9
美国科学家近日首次研究发现,人体免疫系统能够同时激活和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的不同免疫响应。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更深入地研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相关论文发表于《临床检查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大众科技》2007,(10):7-7
干细胞是全能型的,可以分化成任何一种细胞,而干细胞中的Oct4蛋白质起着调控作用,决定干细胞是继续分化成其他特殊细胞,还是保持干细胞的多功能性。通过化学途径可以改变Oct4蛋白质,从而决定干细胞的命运。德国马普分子生物医学所所长汉斯·施勒和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共同发现了一个Oct4蛋白新的调控机制,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和干细胞标记结合,从而延长蛋白质的生命和增强读取基因信息的功能。这项新发现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生物化学杂志》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31230064)的资助下,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叶志彪教授课题组在番茄果实苹果酸代谢调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n InDel in the Promoter of Al-activated malate transporter 9Selected During Tomato Domestication Determines Fruit Malate Contents and Aluminum Tolerance"(番茄驯化过程中SIALMT9基因启动子的自然变异决定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创新》2007,(4):22-23
我国科学家近日发现并证明了一种生物入侵的新机制——暴发性害虫B型烟粉虱与其所传播的植物双生病毒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专家表示,这一最新发现对研究和控制该害虫的入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藏科技》2005,(3):56-56
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它怎样进行学习、感知、记忆和思维?当脑重大疾病日益危害人类健康时。人们是否能够找到修复脑损伤的有效措施?这些有赖于科学家对人脑神经系统中精确的神经回路的形成和发育机理的认识。10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发现引导神经生长方向新机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6):I0003-I0003
<正>[导读]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铁基超导材料锂铁氢氧铁硒化合物,其超导转变温度高达40K(零下233.15摄氏度)以上,在确定该新材料的晶体结构后,科学家发现其超导电性和反铁磁共存。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铁基超导材料锂铁氢氧铁硒化合物,其超导转变温度高达40K(零下233.15摄氏度)以上,在确定该新材料的晶体结构后,科学家发现其超导电性和反铁磁共存。  相似文献   

11.
<正>《自然·免疫学》发表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院士研究小组的科研成果。他们发现免疫细胞膜表面整合素CD11b能够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机制,促进免疫分子的泛素化蛋白降解,从而负向调节天然免疫应答中免疫细胞产生炎症性细胞因子与干扰素,反馈抑制了免疫反应与炎症发生,避免病原体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与炎症反应过度发生造成机体组织的损害,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与健康。  相似文献   

12.
《大众科技》2008,(9):3-3
最新出版的著名血液学专业杂志《血液》(Blood),刊出了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对止血及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次发现血小板中一些物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防治血栓性疾病的新途径。该项研究由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血栓与止血课题组长奚晓东教授主持完成。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4):I0017-I0018
[导读]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认为,微生物可以通过对药物靶点进行“暂时静默”来获得抗药功能给其带来的好处,这种行为被称为“表现突变”。认识微生物再上新台阶——科学家在微生物耐药性中发现新机制细菌和真菌这类微生物,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抵挡抗菌素或抗真菌剂等药物的“攻击”,这些永久的突变一度被认为是耐药菌株发展进化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武大医学院开发出一种抗结核生物制剂,对传统化学药物难以治疗的“难治性结核病”有明显疗效。 目前这种名叫“结核特异性转移因子”的药品已完成临床前实验,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治疗结核病的生物药品。 武大医学院刘君炎教授等人对130多例常规药品无法治疗的“老痨病人”使用这种制剂,其中70%停止了排菌,症状明显改善。 近20年来,“难治性结核病”越来越多,常规化学药物经常失去作用。近年我国结核病疫情出现反复,1999年武汉市民死因顺位中,结核病排名第十,在传染病中位居榜首。 在艾滋病迅速蔓延的今天,结核病变得更可怕——结核病人比常人更易感染艾滋病,艾滋病又多伴发结核病。 专家认为,这种新型抗结核生物制剂的问世,可能为人类征服结核病开辟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05,(1):78-78
同济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陈义汉教授率领科研人员,通过分子遗传学技术和细胞电生理学技术,发现人类第21号染色体上的一个离子通道基因KCNE2“功能获得”性突变可以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他们的研究工作揭示了人类心房颤动的新的遗传起源。该项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心房颤动是心房的快速无序激动和无效收速,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SARS的最早发现地和最严重灾区;中国科学家最早展开SARS病原体的研究。然而,中国科学家却未能先于外国科学家及时发现SARS的病原体,而且这不是由于实验装备落后所致。SARS病原体的发现过程给予中国科学家三点方法论的启示:(1)"看见"不是"发现";(2)科学研究应贯彻逻辑理性与经验实证的基本精神;(3)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要及时公布。  相似文献   

17.
《大众科技》2009,(1):9-10
每本有关胚胎学的教科书上都清楚地写着,一个早期的小鼠胚胎由两个胚胎层构成:外胚叶(外胚层)和内脏内胚层,并且由后者包裹着前者。在形成原胚肠的过程中,外胚叶产生了另外两个细胞层——内胚叶和中胚叶,并最终形成了完整的胚胎。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内脏内胚层仅仅参与了胚胎外组织的形成,例如卵黄囊。然而美国科学家最新的研究工作却推翻了这条“真理”——科学家发现,  相似文献   

18.
《大众科技》2008,(8):5-6
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究竟什么原因造就诱人的生命多样性?南京大学教授经多年潜心研究大胆提出“Indel诱变假说”,用新发现的“遗传突变的普遍机制”破解了生物学上的诸多悬念。近期,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南京大学自主完成的这一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大众科技》2007,(10):4-5
经过4年多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一个课题组人工合成了小麦新种质CI108,发现其含有一个抗条锈病新基因YrC108,并利用分子标记对该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该成果不仅为抗条锈病小麦育种提供了新抗源,而且为高效分子育种提供了选择标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大众科技》2009,(4):3-3
近期《自然》杂志,以《中国藏匿的晶体》为题,用3页篇幅对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陈创天院士率领的团队,发现并生长出一种最新的光学晶体——氟代硼铍酸钾(KBBF)晶体进行了详细报道,并称“中国实验室成为这种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晶体的唯一来源,它表明中国在材料科学领域实力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